【本文為多面視界(DMviews)原創】
如果說今年5月招股書的失效是大唐集團控股的一次磨練,最後的「一波三折」則出現在上市當日。
大唐集團控股(HK.02117)開盤報4.56港元,與發行價持平,最低時跌20%,收報4.59港元,微微拉升0.66%。
可以看出,綠鞋機制下保薦人工銀國際有一定護盤能力,尤其是在主動資金開盤後一瀉而出的情況下,靠機構買入拉住了,以防破發收盤。
上市首日,大唐集團控股總市值61.20億港元,靜態市盈率7.71,不及近日上市的其他幾隻小市值股,例如領地控股9.34倍、景業名邦8.66倍、匯景控股15.81倍。
這還是大唐集團控股的股價貼著招股價上沿發行,儘可能爭取了議價空間後獲取的市盈率水平。
但也由於較之預期「偏貴」,大唐集團控股在香港公開發售的認購不足(僅76%),後重新分配至國際發售,認購約92.4%,最終加上15%超額配股權悉數行使共募得淨額約16.609億港元,僅僅是最初估計的最高募資金額的一半左右。
能力有限,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資深房地產商業投資人張昕直言,小房企能上市很不容易,這些公司也想得清楚,上市就是搭建一個融資平臺,不看二級市場表現。
「但現實是,現在美元債,新上市的地產公司依然很難申請到,大企業都只能借新還舊,何況上市後信用評級不高,依然很難打開境內境外渠道,『靠上市續命』很容易玩成一個『偽命題』。」其表示。
言下之意,沒有規模優勢、受到「三條紅線」卡喉,有些公司即便上市,也未必能獲得預想的融資機會。甚至沒有必要去預測上市後的融資成本。
【小標題】別將港股上市玩成「偽命題」
要靠資本市場降低融資成本,還是要有抓手,最終比股價、比市值。
站在這個角度,港股的一些小市值企業,真心不值得。
尤其港股是一個特殊的成熟市場,機製成熟、行情低迷。
行情低迷,從目前池塘中的仙股數就能看出。
數據寶統計顯示,港股市場股價低於1港元的上市公司約1400家,同比增加一百多家,佔公司總數的接近55%。
香港上市是註冊制,相對A股是「寬進」,那麼好公司、壞公司都能進,但發展不好會更容易沒有交易量、股價不動彈。
與此同時,港股是成熟市場,成熟市場都更傾向「價值投資」的導向。
缺乏成長想像力、市值無增長的股票,會更容易被投資人淘汰。
不僅港股,以成熟市場為方向的A股市場表現也很明顯。
2010-2019年十年間市值最小200家公司和市值最大的200家公司對比,在2016年以後,小市值股逆襲的空間驟然下降,其後成長空間越來越小,小市值股的收益增幅,更是在2016年之後「一蹶不振」,幾乎喪失了跑贏大市值的潛力。
對抱著能從便宜小市值股那裡「抄底逆襲」的人來說,無疑是用5年換了一記重重的耳光。
就像那句話說的——如果終點是0,那麼任何時候上車都是虧100%。
(小市值較大市值股收益增速對比)
【小標題】老千股還是潛力股?
回過頭來看12月11日上市的大唐控股集團。
引入廈門國貿集團作為基石投資,而且佔比達31.3%,禁售期6個月。這是大唐招股認購時的一大「殺招」。
但六個月禁售期之後,基石投資者的持股大概率會出手(全部或一部分),三成的股份拋售向市場,前期無論多少利好拉高的股價都經不住有一陣下挫。前期進場者資金被攤薄,基石變現離場。
如果其他大股東在價格拉低的時候供股,補回拋售的股票,散戶也是「兩難之局」——不參與則幫助大股東用小錢拉升持股比例,參與則自願接受股價折讓。
當然玩弄財技,比如配股、供股、合股等融資方式,很多企業都會用,但是否是故意損害小股東利益,關鍵在於大股東是否以「做好上市公司業務」來盈利。
說到底,是老千股還是潛力股,終究靠公司業績說話。
就大唐集團控股的業績而言,難言想像力。
例如,公司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流動資產淨值分別約為52.76億元、38.42億元、50.32億元、51.88億元,波動性較大,而且持續低於市值(以上市市值為基準)。
按照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菸蒂股」篩選標準,如果上市後大唐集團控股依然無法拉升市值,持續低於流動資產淨值,那它和「潛力股」無緣。
深究一下,大唐的流動資產淨值波動,主要由於合約負債增加,及為向物業項目提供資金而導致借款增加。
此時看看大唐的整體負債會發現,其很難扭轉這個不太好的循環。
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唐的淨負債比率分別約為1087.9%、408.8%、119.2%、128.5%,雖然下降但仍然遠超警戒線水平,踩中「兩條紅線」,壓力很大。
況且大唐集團控股在規模上,沒有想像力。
上述期內,營業收入40.19億元、54.96億元、81.08億元、25.26億元、17.85億元,對應同比增速36.7%、47.5%、-29.3%,在今年上半年更縮水30%以上。
「所以不能以房企是否上市,來衡量企業是否優秀。」
張昕直言,資本市場上,殼資源的價值將逐漸歸零。
市場的賺錢機會在下降,低市值低股價的公司,空間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