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裡有講道: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我們將「善」分為兩種,即「陽善」和「陰德」,陽善指一個人公開做好事,想要得到大家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性質,雖利益他人卻也希望自身能得到便宜。而陰德指的是人暗地裡偷偷做好事,不想讓別人知道,不圖任何人的回報,如此,我們稱之為「陰德」。相比陽善,陰德更有功德,更能被上天所記功。
一個人廣積陰德,自有上天善神護佑。有句話叫「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我們所做每一份善業都沒有白白流失,都是在為自己積攢陰德,最終都會到了自己身上。世間萬般,唯有因果最為公正,不會誤導人。利益他人就是惠及自己,為自己修福,人生有因果、命運有輪迴,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佛家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金銀財寶乃身外之物,存再多錢財,無常一到,都將散去,不過一場空幻。因此,存錢不如存陰德,善業多了,是累世的快樂。福報都是人自己修的,天上不會掉餡餅,種下好因才會收穫福果。「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一、樂善好施,不計較
人們常常認為「舍」是憨傻,「布施」是愚蠢,其實自私自利才是最大的無知。凡事只想著利益自己,殊不知自私慳貪才是導致自己越來越窮苦福薄的根源。人生的福報就像一個聚寶盆,你總是從裡面拿,那只會越消耗越少,越來越沒有福氣。但若人懂得惜福和培福,福報就會越積攢越多,命運會越來越好。
做人要少些計較,計較多了,福氣就薄了。不要害怕吃虧,人在做天在看,你因行善所失去的,上天會補償給你。「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發心利益他人,哪怕是布施他人一個微笑,也是無上功德。
二、孝順恭敬父母
世人只知有苦求菩薩,卻不知自己家裡就住著自己最親近的菩薩,那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彌勒菩薩《勸孝偈》裡講道: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陀;若能誠敬事他,何須別求功德。佛說過,如果這世間沒有佛,父母就是我們最大的佛。
這世上再沒有哪種修行的法門,能比孝順父母積攢陰德的速度更快。常言道: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若人孝養父母,不用燒香拜佛,其功德也等同於供養佛。經曰: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父母乃世間最大福田,孝順父母,就是在為自己積無量陰德。
三、內心清淨,不生邪念
佛說「一切唯心造」,心即風水,人有什麼樣的念頭就有什麼樣的風水,自會感召來什麼樣的果報。即心是佛也是魔,佛魔一念間。「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內心清淨、不生雜念,當下即是極樂淨土;心術不正、心存邪念,當下即是地獄苦海,「福禍無門,唯人自召」。
法在心內、莫向外求,即心是道場。福禍皆由心起,命由己造、福自己求。《六祖壇經》裡講到:聖人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人生這場修行,就是在不斷修正自己的念頭,心存正念,再壞的命也會轉好。「境由心生」,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最厲害的風水不在它處,就在我們的清淨慈悲心裡,善心即是功德。
四、懂得護生放生
佛教勸人吃素,就是為了能夠讓世間少些傷害痛苦,少些惡緣冤債,多些慈悲平等寬宥。世人不明因果,一味貪圖一己之樂而傷害無辜,最終自食其果。殺生造業必會感召其苦,殺生者最終必傷及自己,不是不報、因緣未到而已。
由殺業所招致的果報,如發生災禍、身心不安、驚懼憂夢、多病短命等等,這些都是業障現前的表現。常造殺業,冤親債主便會找上門來,福報不夠,禍患無窮。經曰: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劫殺即是放生,就是救助自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勸諸大眾廣修善業、福慧增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