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的規範配置技術

2020-12-18 人民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民法典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和引導,更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的具體制度設計和規範配置中,以進一步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切實發揮民法典的規範和保障作用。民法典編纂是一項浩大繁雜的系統工程,規範的設計與配置是其核心技術。合理設計並妥當配置不同類型的民法規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的具體體現和基本途徑,也是編纂中國特色民法典的必要條件。

倫理性規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的基礎性規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從社會規範的總體上考察,法律與道德存在著密切的依存關係。首先,道德規範是法律規範中價值取向的主要來源。其次,道德觀念是個人意志及社會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是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重要基礎。最後,道德信念是存在於頭腦中的堅信某些道德規範的正確性,在自身道德情感驅動下對履行某種社會道德義務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具有情緒色彩與力求實現的一種觀念形式,是法律秩序的一個重要支柱。

民法中大多數規範皆有其倫理道德方面的基礎,或旨在維護和促進社會倫理道德。其中,最集中充分地反映道德要求的,是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它們是道德原則的法律化,是擁有法律形式的道德準則。由於這兩項原則在20世紀以後獲得了民法基本原則的地位,因此絕大多數民法規範都必須貫徹和體現這兩項原則的要求。民法規範的倫理性,也因此得到「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由此得到充分彰顯和弘揚。例如,我國物權法第109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我國婚姻法第4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上述規範是和諧、誠信、友善等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技術性規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的橋梁和紐帶

民法規範主要是由倫理性規範組成,技術性規範是為了因應倫理性規範達成目的就其銜接事項所作的規定,二者呈手段與目的的關係。技術性規範主要規定社會成員的行為程式,不是告訴人們應當為哪些行為,不為哪些行為,而是告訴人們,在為某種行為時,應當採取何種技術程式。因此,這類規範的立法原旨不重道義而重行為程式、行為技術。社會成員憑道德修養難以理解技術性規範,必須專門學習才能掌握。當然,從另一方面講,技術性規範中不可能不含揚善棄惡之精神的少量規範,倫理性規範也不乏體現行為技術的個別規定。

從民法典編纂技術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必須採用必要的法律技術,如主體資格方面的規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物權法定和公示公信原則等。這些規範就其功能而言,都屬於技術性規範,從另一個角度支撐民法典價值目標的實現,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的橋梁和紐帶。

政策性規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的政策導向

政策性規範是指民法為了實現特定時期的社會公共政策目標而設立的規範,有一定的倫理道德作為其規範設立的正當性基礎,同時在規範設計上也有相當程度的技術含量。政策性規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發揮著政策導向的作用。

政策性規範在我國民法關於農村土地權利配置的規範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例,在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頒布之前,土地承包經營權曾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行債權保護的方式,導致農村承包戶利益難以得到長期穩定的保護。為了保護農村承包戶的合法權益,貫徹國家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目標,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均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物權化,採用物權方式來保護。土地承包經營權從債權性質轉變為物權性質意義重大,基於物權的效力,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僅可以對抗一般人,而且可以對抗所有權人。由此,集體經濟組織單方面撕毀合同侵害農民權益的現象將無法重演。此外,在物權法中還設置了許多體現「三農」政策的其他配套規範,如第126條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前款規定的承包期屆滿,由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第130條第1款規定:「承包期內發包人不得調整承包地。」

進入新時代,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目標,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2017年修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將「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寫入第一條,同時,為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該法以及民法典草案均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並行,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農村土地權利的配置及其變革一般都是由中央頂層設計的政策啟動,然後通過制定或者修改相關法律推進實施,體現的是對法治價值觀的追求;農村土地權利配置從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二分,再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債權性質到物權性質的轉變,政策導向的色彩非常明顯。雖然不同時期的政策背景各有不同,但核心的政策目標卻始終未變,那就是通過農村土地權利制度的自我完善,明晰土地產權關係,更好地維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符合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客觀規律並展現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持久活力的新型農地權利體系和農業經營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上述政策目標的背後是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對富強、文明、和諧、公正、法治、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孜孜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是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民法典編纂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具體民事法律制度的設計和民法規範配置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可操作的法律規範,為民事主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明確的行為準則。

(作者:鍾瑞棟,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重大問題研究」首席專家、溫州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的意義和限度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提出「編纂民法典」以後,經過緊鑼密鼓的起草工作,民法典即將面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標誌性成果,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下的《民法典》物權編
    圖/視覺中國編者按:中共中央印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的精神靈魂,推動民事主體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開宗明義確立了立法目的之一,正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習宣傳貫徹實施民法典,作為中國法學會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實踐、開展法律服務的重要窗口和平臺,中國法律諮詢中心組織7位法學法律專家,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就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的體例結構、條文變遷等內容進行了梳理解讀,以饗讀者。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下的民法典物權編 | 法學院
    黨和國家一貫注重物權保護,將物權法律規範體系化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7年,我國就頒布了物權法,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2020年5月28日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在沿襲物權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的基礎上堅持問題意識導向補充和修改了部分條文,完善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內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體系。
  • 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
    由民法通則與作為民事單行法的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共同構成我國現行的民法體系。這些民法規範雖然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無法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日益活躍的民事活動對民事法律規範的更高要求。
  • 民法典頒布對裁判思維的影響
    他還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事案件同人民群眾權益聯繫最直接最密切,各級司法機關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可以說,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自編纂之日起即備受關注。
  • 民法典中的「民」與「法」
    「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19世紀風車水磨時代的民法典代表;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是20世紀工業社會的民法典代表;而現在頒布的中國民法典在具體制度、權利義務設置方面,體現了網際網路時代、大數據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等技術發展對權利保護的新需求、新要求;針對工業發展帶來環境汙染與治理問題,堅持綠色原則;面對日益凸顯的社會老齡化問題
  • 中國民法典的歷史價值
    關鍵詞:民法;民法典;歷史價值 很多年前,我屬於不贊成編纂民法典的一員,因為擔心中國民法典成為德國民法典的中國版或者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的大陸版。德國民法在中國雖有百年影響,但其是近代民法、概念民法,與現代社會有著明顯的隔閡,很難有機融入中國社會。
  •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研究
    近年來,一些法律的立改廢釋工作堅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民法典》《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律,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進條款之中。比如,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正在推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就是適應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人民權利保障而在新形勢下進行的偉大立法工程。在民法典編纂工作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條重要的原則要求。
  • 我國民法典編纂中的幾個問題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關於編纂民法典的決定,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重大舉措。民法作用於社會經濟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為諸法之最,近現代以來,民法典編纂歷來是成文法國家法治建設的基本工程,成為有關國家立法活動中的重大事件。
  • 專訪沈德詠:編纂統一刑法典,正確界定責任年齡、正當防衛等
    受訪者供圖 談民法典編纂:建議人格權編前置為第二編更突顯「人比物重」   南都:您曾在最高法擔任民法典編纂工作研究小組組長。在您看來,民法典的編纂和頒布,意味著什麼?   第二,民法典是加強民事權利保護的時代宣言書。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涉及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權利憲章」,是經濟社會活動的行動指南和行為規範。
  • 民法典如何彰顯「中國智慧」
    一部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是新時代中國智慧的立法表達,也是國家繁榮昌盛的法制體現。  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民法總則,由此,「權利宣言」在法治中國的歷史上開啟新篇章。今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民法典分編草案。  我國民法典編纂,分兩步走:第一步,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編纂的序曲;第二步,民法典各分編。
  • 民法典頒布意味著什麼?
    黨的十八大之後,決定推動民法典編纂工作,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2017年3月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總則通過後,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接續努力、抓緊開展作為民法典編纂第二步的各分編編纂工作,最終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 將《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課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通過,為我們利用法治教育開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機。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應深入挖掘民法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立足中外合作辦學實際,將《民法典》融入高校,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政工作,創新思政教育方式,講新講活思政課堂。
  • 民法典在編纂 商法學該何去何從
    「民法典在編纂,商法學的位置在哪裡」,這成為年會上近200位商法學者共同關心和思考的問題,而年會主題就是「商法的現代化與民法典的編纂」。     民商分立還是民商合一?應該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話題。在我國法治進程中,這個話題已被討論多次,但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再次觸動了商法學界的敏感神經。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第二個裡程碑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編纂民法典的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王晨副委員長在民法典草案說明中指出,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編訂纂修」這四個字,含義深刻。「編」不是對現行法的簡單彙編,而是將現有的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修」「訂」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法律規定進行修改完善。
  •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深入推進,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民事司法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民事法律服務取得顯著進步,民法理論研究達到較高水平,全社會民事法治觀念普遍增強,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
  • 「兩會現場」韓德洋代表:制定頒布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
    韓德洋說:「明年就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此時頒布民法典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重要標誌。」一方面民法典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位置重要。這部法典事關每一個社會個體的方方面面,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系統全面的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與已經實行的單行法不同,民法典是民法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系統總結,全面規範民事關係,集中體現民法的價值、理念和原則,是中國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標誌,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布局科學化的重要標識。另一方面,民法典與國家治理能力密切相關。
  • 民法典編纂的前世今生
    這次《民法典》起草雖然沒有最終完成,但《民法通則》的頒布,明確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屬於民法調整;明確民事主體享有廣泛的民事權利,這兩點令《民法通則》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裡程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的裡程碑。此後,我國先後制定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立法,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
  • 最高檢民法典編纂工作研究小組成員講述檢察機關參與民法典立法的...
    參與民法典編纂研究,最高檢五年提了千餘條次立法建議最高檢民法典編纂工作研究小組成員講述檢察機關參與民法典立法的故事5月22日上午,民法典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意味我國的民法制度即將迎來民法典時代。
  • 話說民法典丨民法典的開篇與統領 聚焦總則編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2017年3月,由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完成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第一步,為整座民法典大廈的落成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