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不少人都學過的課文《少年閏土》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在深藍的天空下那位帶著銀項圈,手拿著鋼叉,在夜晚守護著瓜田的小英雄閏土了。這個經典的描寫形象讓多少人都在眼前能夠立刻浮現出他的樣子。實際上,閏土並非僅僅是小說裡面的人物,他在現實裡是真實存在的。他的原型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小時候的玩伴章閏水。實際上,他的人生經歷十分的悲慘。閏土的年齡僅僅比魯迅大兩歲而已,而他的父親是一直為魯迅家在忙時為她們打工的短工。閏土的媽媽更是魯迅小時候的奶娘,也就是魯迅一直懷念著的長媽媽。兩個年齡相仿的少年,在一起結下了深刻的友誼。閏土在幫忙看管祭器的同時,還帶著魯迅抓鳥等等,這讓魯迅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也是滿滿的溫情,就像魯迅在文中寫的那樣子。
在小說的描述中,魯迅和閏土自那之後,再也沒有見過面了,一直到了三十年後才再次相逢。實際上,章閏水和魯迅在青年時代,還是一直保持著聯繫。他們還曾經一起在紹興城結伴同遊,兩個少年在街頭,暢談人生,暢想未來,一起度過了難忘的時光。然而,好景不長,在章閏水的父親去世之後,年僅二十四歲的他只能獨自扛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在一畝三分地裡面耕耘著。後來,他慢慢地變成了書中那中年閏土,再次見到魯迅時,態度終於恭敬了起來,令不少人都感到十分唏噓。
在現實生活中,魯迅和章閏水的最後一面,是在魯迅一家即將離開這個地方時,章閏水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前來送行,在魯迅故居前的那座橋上,一直站在那裡,慕容著魯迅的船漸行漸遠,直到再也看不見,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正是這一次的見面,使魯迅過於吃驚,生活給這個幼時玩伴所帶來的改變,才促使他動筆寫下來了閏土的故事。而據閏水的女兒後來回憶,自己的父親一年四季都辛勤勞作,然而自己的家庭依然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最後不得不賣地來養活家裡的孩子們,直到最後生病而無錢醫治,才離開了這個世界。在離開這個世界前,這個憨厚的農民內心,仍然在惦記著魯迅,希望給他寄一點青豆過去,因為「」魯迅先生是個好人。「這令不少人都落下了感動的淚水。那麼,到底是怎樣的生活,才將曾經活潑的閏土摧折成這個樣子呢?
實際上,那個時候的底層人民真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年中所要上交的賦稅,甚至比自己一年的勞作所得要高得多。人民民不聊生,入不敷出,最終不少人不堪重負,離開了這個世界。這是說不盡的生活心酸,令人感到無盡的難過。然而幸運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子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