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對現實主義文學情有獨鍾,為了如實的表現時代精神和當前人們的生活面貌,以及精神狀態,魯迅在創作小說時,會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人物原型,來構建自己的小說,目的在於給讀者還原一個客觀的歷史真相。
在1921年,魯迅曾經創作了一部6000餘字的短篇小說《故鄉》,裡邊塑造了一個名叫「閏土」的插猹少年,姓章,他樸實機靈,活潑勇敢,比魯迅年長几歲,他經常帶著魯迅在田間地頭玩耍,他們一起插猹、抓蛐蛐、摸魚捉蝦。
由於閏土在農村見多識廣,還能給魯迅講出許多有趣的民間故事,魯迅對這名小哥哥既喜歡又崇拜,以至於少年魯迅幾乎每天跟他形影不離,他們在一起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有一次章閏土要被父親帶回老家住幾天,魯迅以為以後再也見不到這個小哥哥了,立刻嚇得哇哇大哭起來。可見,少年魯迅跟少年閏土有著非常深厚的友情。
閏土的名字跟五行缺土有關。過去的人們在思想意識裡認為,名字跟命運息息相關,好名字能給人帶來好運,所以,起名字時非常認真仔細,給出生不久的孩子起名字時,大人會根據孩子的生辰八字,並參照五行「金、木、水、火、土」來綜合考慮名字,五行中缺什麼,起名字時就要補什麼,若五行缺土,就會給名字裡包含土,要麼直接給名字裡帶上「土」字,要麼是帶上土字旁的字。
曾經的插猹少年,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名字恰恰是給這樣起的。
閏土的父親名叫章福慶,是魯迅家族裡的長工,閏土自小跟隨父親在農村的田間地頭長大,對農村生活的常識要比魯迅豐富很多倍,常常能玩出許多花樣逗魯迅開心。比如,閏土會根據雪地裡飛鳥的爪印,來設置機關捕鳥,會根據氣候變化來判斷魚兒跳龍門具體在什麼時日,然後領著魯迅前去觀看,還會帶著魯迅到海邊撿拾漂亮的貝殼,有時還會帶著魯迅埋伏在西瓜地,抓捕一種經常偷吃西瓜、名叫猹的動物。因此,在魯迅心裡,那個拿著鋼叉的插猹少年,身上有一種勇敢的英雄氣概。
生活不全是無憂無慮的童年,總有許許多多酸甜苦辣要面對。閏土大約在25歲左右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一下子打亂了閏土的生活秩序,家裡失去頂梁柱後,閏土不得不從父親手中接過肩負起養家餬口的擔子,各種各樣的農活,如,耕地、種田、挑土、划船、打魚等,都必須由閏土親力親為,生活的重擔,壓得閏土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跟魯迅重溫那些童年樂趣了,他從一個活潑勇敢的人,逐漸變得寡言少語,麻木不仁。
家裡僅有6畝水田,所產稻米勉強夠全年的口糧,但由於當時的稅收相當繁重,因此,閏土除過耕種水田外,還必須依靠打魚、編織竹器,或者去碼頭做搬運工,來增加家庭收入,否則,全家人吃飯都成問題。
不論閏土如何努力勞動,仍然沒辦法讓一家7口人過上溫飽生活。然而,那些年的稅收年年增長,壓得閏土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必須像一臺機器一樣去拼了命幹活,才不至於讓一家人忍飢挨餓、擔驚受怕。
30多歲是人生壯年,但在高強度的勞動下,這時的閏土,身體幾乎被累垮了,外貌看起來如同一個小老頭。
常年積勞成疾,閏土在1934年,剛過57歲時,終於倒下了,留下了5個子女。這些子女有的因為營養不良而夭折,有的被生活所迫只能到處流浪,或乞討為生。
有一個名叫章啟生的人,是閏土的大兒子,魯迅曾經在《故鄉》裡提起過他。小說《故鄉》中刻畫了一個叫水生的少年,實際上就是以章啟生為原型而塑造的。
比起父親閏土,章啟生的童年更加缺吃少穿,更加木訥寡言,跟他父親年輕時活潑調皮的性格,完全判若兩人。
章啟生最小的兒子名叫章貴,出生於1933年,非常不幸的是,章貴僅僅長到6歲,父親章啟生就因病去世,他只能跟母親和哥哥相依為命。跟祖輩的命運一樣,由於家庭生活朝不保夕,章貴沒有條件和機會進入學堂讀書識字。
直到1954年,在魯迅兒子周海嬰(1929年——2011年)的關照和推薦下,21歲的章貴有幸進入了紹興「魯迅紀念館」工作。
懷著對魯迅後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對來之不易的工作的珍惜之情,章貴非常努力,在工作之餘,他積極報考夜校,不斷鞭策自己,發誓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
另一方面,章貴結合他們家族非常了解魯迅家族的優勢,開始到處搜集資料,研究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由於章貴準備得很充分,做事嚴謹認真,他研究魯迅的文章深受各大報刊歡迎,幾乎每篇都可以發表,這樣的工作業績,讓他在工作和生活裡變得更加自信。
1982年春天,章貴終於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由於他長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成績出色,為其他人樹立了好榜樣,因此,他被提升為「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吃上了公家飯。
有章貴這樣盡心竭力、奮發圖強的老爸,自然會為子女打下良好基礎,如今,章貴的子女都是機關單位的在職人員,早已過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