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我們無時無刻,都受四大的影響,一時歡喜,一時悲傷,被眼前看到的,心中想到的,擾亂得心無定處。佛說只要一個人內心清淨,無論外界怎麼變化,都能處在一種歡喜、無染的狀態。
世事紛雜,佛又不在我們身邊。雖然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只是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日夜為了衣食住行,勞心勞力,似乎無有盡時。或者,我們只有從無數佛經中,去尋找佛的影子。用佛的話,滌清我們的塵垢,讓我們享受人生中片刻的安寧與歡喜。
佛經有三藏十二部,每一部,都有無數經卷。今天,就與大家一起來欣賞《華嚴經》中的四大名句。希望憑籍佛句,能助您快速開悟。
《華嚴經》也稱《大方廣華嚴經》,意思就是「法喻因果,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裡面詳盡論述了菩薩用信、解、行、證來圓滿自己的佛果。《無量壽經》云:「得佛華嚴三昧,宣暢一切經典。」由此可見《華嚴經》在佛經中的超然地位。
一、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物而不造。
一個人有了心念,就會在心念的作用下行動。無論是愛,是恨,心念動時,莫不肯拋。世間種種的一切,都為我們的心,布置了一張華美的畫布。心在其中,沉醉徜徉。卻不知是日已過,命已隨減,如魚少水,斯有何樂?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世間行走,看盡人間繁華富貴,看盡人間悽涼貧寒,仍不肯狂心頓歇。就是因為他不明白,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心所化成。真有一天幡然夢醒,會不會韶華將盡,春蠶盡絲,蠟燭成灰。
人生在世,無非就是一種執念。放不下,則處處煩惱,放下,則萬般自在。真正要改變的,就是能畫諸世間的心,放下能讓我們喜怒哀樂的五蘊。如此,無始以來就不停歇的煩惱,就會自己熄滅。
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我們沉迷在娑婆世界,不知道它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反而在這裡,顛倒夢想,為名為利,心若成狂。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只是,誰又肯真正拋棄了自己的名利,拋卻了自己的顛倒夢想,慈悲上路?
《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本的意思是讓我們放下對事物的執著,空色兩忘。孰知我們色亦執著,空亦執著。無論得到得不到,都在其中沉淪顛簸,憂喜終日,不肯自我解脫。
無論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都存在於法界裡。他們是清淨的、慈悲的、無染的。我們只有學習他們,自心作佛、自心是佛,才能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
三、眾生無有生,亦復無有壞,若得無是智,當成無上道。
眾生,是佛的眾生;道,是眾生的道。佛度眾生,是為了眾生的幸福,眾生成道,是因為道的莊嚴。佛說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佛之所以普度眾生,就是因為眾生具備清淨佛性。也因為慈悲我們,憐憫我們,想幫我們去掉無始以來,種種煩惱。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菩薩,是覺有情。而我們,是迷有情。不知天上時日,不知物換星移。只在每個煩惱來臨時,期望無量福報,能加諸己身。當菩薩來時,卻又不肯隨她走。
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人的智慧清淨海,永遠都處於如如不動。懂得了這一點,就會開悟。人的妄想執著,時時迷惑著人,使我們不得清淨,不知道成佛的路。自恐多情毀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上安有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在清淨與妄想之間,我們遲早需要作出一個選擇。只是看你執迷於傾城,還是走上梵行。
《心經》云: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每個人,到了生命的最終,都會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回頭一看,生命的旅程,何其精彩。
我們有機緣遇見佛經,就是有翻閱佛經,稱念佛號。佛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遲早有一日,在佛經的指引下,積累無量福德,花開見佛。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不論我們在何時遇見佛經,在何時遇見佛。佛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我們只需要安心活在當下,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