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呼喚英雄主義的回歸-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5 光明數字報

    近期,主流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在這些作品中,無數的人物形象構築了一幅幅美麗的中國夢畫卷。作為構成民族信仰和價值底座的精神坐標,時代英雄歷來是主流作品的重點表現對象。如影視作品《湄公河行動》《戰狼Ⅱ》《血戰湘江》《絕命後衛師》,文學作品《蟠虺》《布衣壺宗》,舞臺劇《北川蘭輝》等,都因敏銳捕捉了這個時代具有人格魅力且超拔於常人的脊梁式人物而具有了一種獨特的「英雄氣質」,為當下文藝創作的英雄形象塑造提供了範例。

    英雄形象塑造存在很多亮點,也獲得了不凡的成績,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瓶頸。在整個文藝創作的坐標體系中,擁有叫得響、傳得開的英雄形象的文藝作品數量仍十分有限,小鮮肉當道,硬漢形象缺失,使作品陰柔瑣碎有餘,血性剛毅不足,在整體上缺乏陽剛之美和鏗鏘之音。文藝創作迫切需要英雄形象的重塑和英雄主義的回歸。

1.在嬗變與反思中實現涅槃重生

    呼喚英雄的重塑,就必須追溯一下英雄形象在中國文藝創作中的嬗變過程。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文藝作品中,英雄作為常人的性格特質和豐富的內心世界經常會被創作者忽略,故而英雄往往被塑造成沒有任何缺陷的「高大全」式人物。隨著公眾產生審美疲勞,被神化的英雄人物逐漸退場。文藝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卸去了耀眼的光環,回歸到一個充滿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慾的普通人的狀態。但有的創作者為了讓英雄形象更接地氣,肆意貶低英雄的品德和意志,消解其崇高、神聖和尊嚴,放大英雄人物身上的一些缺陷,甚至惡搞英雄,以達到所謂的「祛魅」效果。這反而誤入了「反英雄」的創作歧途。

    英雄之所以為英雄,是因為他們身上具有堅凝的人格和崇高精神,能夠在緊要關頭做出超乎常人的壯舉。如果將之解構甚至矮化,那麼英雄的精神巨人形象將受到損害,文藝作品的價值引領作用也將大打折扣。當前,由於拿捏不好創作尺度,文藝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出現了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分拔高英雄的意志和能力,把英雄塑造成身懷絕技、飛簷走壁的「超人」,使之模式化、武俠化;另一種是貶低和消解英雄的價值和尊嚴,使之另類化和粗鄙化,從而導致英雄形象缺乏崇高感。這兩種極端做法都無法讓公眾感知真心英雄的心跳,更無從觸摸英雄的鐵血精神和英雄本色,這樣的英雄形象自然在人們心中立不住、叫不響、傳不開。

2.在價值傳遞中升華理想主義

    英雄形象的嬗變造成的直接影響是鐵血精神疏離退場。在部分文藝作品中,常規的英雄淡出舞臺,主角讓位於常人,拒絕英雄、躲避崇高、調侃莊嚴、消解責任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在商品經濟的驅使下,文藝市場在釋放空前活力和創造力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消極影響。功利主義、市儈主義甚囂塵上,不少文藝作品缺乏現實主義批判精神、醒世警世的價值立場和理想主義的升華關照。尤其在IP改編熱潮和看臉風潮的席捲下,文藝創作出現了鮮肉取代英雄、顏值取代價值、媚骨取代戲骨、偽娘擠走硬漢、奶油味掩蓋硝煙味的不良趨勢。即使是原本像大鵬展翅、鐵馬奔騰般昂揚振作的軍旅作品,也沾染了些脂粉氣,出現了女靠描眉、男靠耍酷的套路。

    當前文藝作品中能讓人記住且具有偶像價值和響亮文化符號意義的英雄形象不多,這也間接影響到文藝創作的格局構架和品格立意,要麼沉迷於婆婆媽媽、家長裡短,要麼纏綿於紙醉金迷、頹廢腹黑,均在「小我」「小情」「小利」之中糾纏。當然,我們不是說這類人物、這類題材不能出現在文藝作品中,而是說不能讓這類形象成為文藝創作的主流甚至全部。相形之下,我們需要更多民族脊梁式的英雄人物。文藝作品的筋骨在某種層面上來講就是其中所蘊含的英雄主義,如果我們淡化理想、疏離信仰、遠離崇高、諱言偉大、揶揄奉獻,文藝作品必定缺少筋骨、精神萎靡,內不能彰顯真善美,外不能鞭撻假惡醜,最終陷入到魯迅所批評的「不免咀嚼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小的悲歡就是全世界」的小格局中去。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剛毅果敢、堅不可摧的硬漢形象來支撐起文藝作品的脊梁,用有筋骨、有氣魄的作品強健公眾的精神肌理,為民族的文化基因注入更多陽剛之氣、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3.追求歷史感和時代感的有機融合

    去英雄化的文藝作品或許一時能為觀眾帶來開心一笑,推高票房和收視率,但它只能是文藝創作諸多風格中的一條支流。如果任由這樣的創作成為主流,可能就會演變成消磨受眾奮鬥意志的麻藥。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史詩和英雄價值體系標準,像海明威筆下的拳擊師、鬥牛士、獵人、漁人等一系列硬漢形象,支撐起了幾代美國人的精神坐標;我國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林海雪原》以及影視作品《歷史的天空》《亮劍》《士兵突擊》等,也因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心繫國家安危、哀痛民生苦難、堅守良善節操的偉大情懷,鑄就了文藝作品永不消退的精神底色和中華文化雄渾剛健的風骨氣象。英雄人物在這些作品裡,既是支撐其靈魂的精神支柱,也是象徵人類堅不可摧精神力量的文化符號。這裡不全是戰爭中的英雄,也有農民英雄、救災英雄、反腐英雄、改革英雄、科技英雄等。他們是一個民族精神信仰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投射,構成了一個民族嚮慕正義、追求崇高的價值底座。

    時代從來都不缺英雄,缺的是對英雄之舉的洞見和創造為人所接納的英雄的匠心和慧心。電影《湄公河行動》《勇士》《戰狼Ⅱ》等火爆螢屏,將一個個血氣方剛、有血有肉、充滿民族大義的英雄形象又帶回到公眾視野。他們的成功有力地證明:公眾對英雄的仰望和尊崇從來不曾停止,關鍵在於如何按照今天人們的價值體系和標準對英雄形象進行重塑。我們既不能單純地用理想主義的態度表現英雄的所向披靡,也不能因追求庸常化和祛魅削弱英雄崇高的精神品格和英雄特質,而應把英雄人物放在整個大背景中,站在崇高和世俗的交叉點上審視英雄的自然人性和人性中所包含的神性與崇高,通過宏闊而細膩的生活描摹具體情節來展現英雄的人性力量、人格魅力和個性風採。既要表現英雄「高於」普通人的高風亮節、大智大勇,又要表現其「近於」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平民本色,儘可能用新的審美眼光來透視時代情境中的英雄人物,從中追求歷史感與時代性的有機融合,力爭用更多有血性、有陽剛之氣、有情有義、具體可感且令公眾喜歡的英雄形象撐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作者:趙鳳蘭,系中國文化報主任記者、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成立
    光明日報北京11月8日電(記者韓業庭)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7日在京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魁立,文化與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孫旭光,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主任謝力,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兼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等被聘為專家委員會專家。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長徵精神是「永不言敗」 八十載再回首呼喚英雄主義回歸
    據了解,作為軍旅作家,王樹增先生創作了大量的戰爭系列作品。《長徵》、《韓戰》、《解放戰爭》、《抗日戰爭》、長篇歷史隨筆《1909》《1911》,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出版政府將,全國五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魯迅文學獎等。 十年來,《長徵》一書持續熱銷。八十年後,為何勿忘長徵,更要大力弘揚「長徵精神」?
  • 凝聚「抗戰民氣」的《文藝》副刊-光明日報-光明網
    8月初,大公報社通知蕭乾即赴香港主持《文藝》版。在戰爭局勢下,作者四散飄零,稿件難求,無從「編輯」。楊振聲和沈從文鼓勵蕭乾:有西南聯大在,稿件不用愁。楊振聲是西南聯大秘書主任並文學院教授,沈從文次年也進了西南聯大。沈從文還拿出長篇散文《湘西》供蕭乾應急。    8月13日,《文藝》在香港開版,蕭乾以「特邀請沈先生為我們寫一篇關於湘西各方面的介紹」的按語推出《湘西》。
  • 第二屆身邊正能量手機攝影大賽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次大賽將充分發揮光明日報「報網端微」全媒體資源優勢,立體宣傳,交叉互動,力求為廣大手機攝影愛好者提供最廣泛的展示平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中國力量。以本次大賽為起點,光明日報社將推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手機攝影大賽,敬請持續關注。  築夢路上,我們需要銳意進取的精神,同樣也需要信念的力量和愛與奉獻的情懷。
  • 數萬網友淚祭小亭-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光明網記者張振勝)數萬朵鮮花,數萬支香燭,數萬次祈福,來自新華網、光明網、新浪網、荊楚網、武漢大學網等網站的數萬名網友用這種方式痛別武漢大學學生趙小亭。
  • 光明網簡介
    光明網(http://www.gmw.cn/)思想理論文化領域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媒體融合與創新的引領者。二十年來,光明網繼承了光明日報在教科文衛理等領域的優秀傳統,在依託光明日報社豐富資源和影響力優勢的基礎上,在新媒體領域開拓創新,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力、影響力。
  • 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光明日報-光明網
    不過,也有部分作品存在嚴重誤差,偏離了文藝創作的本質屬性,引起社會上的反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 創作文藝精品把鏡頭對準「時代楷模」
    (2月10日 《光明日報》)  時代呼喚文藝精品,文藝精品精彩時代。如何創造文藝精品?筆者建議,請把鏡頭更多對準「時代楷模」。  「時代楷模」是創造文藝精品的最好素材。  「時代楷模」能夠促進文藝精品升華。「時代楷模」的事跡給文藝創作工作者帶來啟迪、帶來激情,帶來對藝術審美的高追求,可以促進文藝精品的更上層樓。為了真實而客觀地展現「守邊老魏叔」的感人故事,今年初,長影集團總經理李慶輝、長影影視創作三部負責人崔國明等主創團隊成員,冒著嚴寒遠赴新疆進行實地採風,深入魏德友生活的邊疆草原。
  • 光明日報成立「融媒體中心」,推出《融媒體》版
    光明日報最先開始媒體融合實驗   回顧發展歷程,光明日報很早就開始了媒體融合的實驗。   1998年1月,光明日報創辦光明網。1999年1月,我們將有關電腦網路的版面都交給光明網負責。
  • 復興偉業呼喚英雄主義精神
    在這種極其險惡的態勢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英雄主義精神,得到充分張揚,成為炎黃子孫團結起來求生存、爭獨立的巨大精神力量。從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到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從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到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機,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一路探索,甚至不惜一戰再戰,「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唐宋轉型與碑誌文創作-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修史風氣的濃厚,更使得宋代文人多文史兼擅,反映在碑誌創作中,宋人也有意突出自己的史臣而非詞臣身份,這是和唐人不一樣的地方。歐陽修《鎮安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師中書令程公神道碑銘》載皇帝「詔史臣修曰:『汝為之銘』」,《太尉文公王公神道碑銘》又云:「有詔史館修撰歐陽修曰:『王旦墓碑未立,汝可以銘。』」
  • 光明日報簡介
    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主管主辦、中央宣傳部代管的中央黨報,1949年6月16日創刊於北平,至今走過了60年曆程。   60年來,光明日報始終得到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深切關懷。光明日報創刊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題詞。
  • 熱的文字-光明日報-光明網
    那一年,我們同遊塔裡木河,我寫了一篇遊記,原題叫《塔裡木抒懷》,經他手在《北京日報》發表的時候,他給我改成了《一條沒有流進大海的河流》。這一改,把悲天憫人的滄桑敘事,轉化為對無私奉獻、自我犧牲的大美讚歌。塔裡木河雖然沒有流進大海,但它滋潤澆灌了沿途的萬物與生靈,他者的活正是自己的活,因而永生。
  • 光明網改版全新亮相
    本報北京4月27日電(記者楊谷)親愛的讀者、親愛的網友,告訴你一個好消息:23日18時0分5秒,光明日報所屬光明網(www.gmw.cn)已經悄悄地進行了全面改版,向著建設有巨大影響力的思想理論文化網站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 光明日報·今日頭條「黨建與創作實踐基地」在京揭牌
    6月26日,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左)與今日頭條副總裁李濤為「黨建與創作實踐基地」揭牌。當日,由光明日報與今日頭條合作創建的「黨建與創作實踐基地」在光明日報社舉行揭牌儀式,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今日頭條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濤等雙方代表共同出席了儀式並為實踐基地揭牌。
  • 抗戰題材電視劇回暖引發的思考 呼喚理性創作回歸
    逐漸贏得社會認可 尊重歷史是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第一要義。抗戰劇只有將自己的創作視域納入宏觀、真實的歷史語境中,才能真正地還原歷史、再現歷史。因此,抗戰劇的創作,必須要建構在正確的歷史觀和真實的歷史語境中,為其確立「言之可為、為之可物」的歷史坐標與敘事基點。
  • 網友呼籲:提升養老服務從業者職業尊嚴及待遇水平-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光明網輿情中心統計,近一周,網上相關話題討論量達4.5萬條,網友圍繞養老服務業人才建設展開積極討論。    多數網友建議完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網友「就叫芒果舒芙蕾好了」稱:「培養專業的養老人才非常有必要,從中職、高職到本科,建立專業、完善的養老人才培訓體系勢在必行。」
  •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簡介
    二、黨的三代主要領導人對光明日報的關懷和指導   毛澤東同志在光明日報創刊時,就欣然為光明日報題詞:「團結起來,光明在望」。周恩來同志的題詞是:「光明之路」。朱德同志的題詞是:「民主光明」。
  • 「影觀達茂」系列叢書展現少數民族文化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李苑)歷時三年創作、編輯的「影觀達茂」系列叢書18日在京發布。該叢書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旨在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弘揚和傳承地區民族文化,挖掘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達茂故事。這也是由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委人民政府聯合光明日報共同發起的「影觀達茂」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