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關鍵,「穩得住、能致富」是硬道理。眼下,在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易遷安置點,易遷戶周祖剛靠著村裡的致富產業再「紮根」,搬出了新生活,走上了致富路。
掩映在梨園中的易遷安置點6月2日一大早,土店子村易遷安置點的梨園就熱鬧了起來,原來,這裡正在舉行梨子套袋技術培訓。目光所及,是忙忙碌碌的套袋人,是枝頭垂下的綠色希望,易遷戶周祖剛就是這守護致富希望的縮影。
周祖剛今年52歲,家住土店子村三組,家裡一共種植了3畝梨樹。2017年,村裡引進企業開始發展梨樹,周祖剛卻對這個產業疑慮重重。
「以前我們村就發展過梨樹,開始搞得還很好,但是技術員一走,就賣不成錢了,所以當時說發展梨樹,我沒信心又很牴觸。」想起之前的顧慮,周祖剛不禁樸實一笑。
雖然種植苞谷、土豆等傳統經濟作物收入不高,但是有穩定的收成,如果發展梨樹產業,面臨著種植、銷售等各種各樣的風險,對於周祖剛的疑慮,駐村幹部和村支「兩委」也十分理解。
梨子套袋技術培訓「因為他們擔心,這次發展梨樹,還是像之前一樣,因為缺少市場主體和技術支撐,如果半途而廢,會嚴重影響他們現有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信陵鎮土店子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君明白村民的心結。
為了消除周祖剛的顧慮,駐村「尖刀班」請來專家和企業到村裡考察,大家都認為,土店子村海拔高、溫差大,土壤和氣候適合發展梨樹、獼猴桃等小水果產業,這給村支「兩委」注入了一支強心劑。駐村「尖刀班」心裡有了底,就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
「他們把省農科院的技術員帶進來了,把企業給我們引進來了,所以我們又有發展的底氣了。」周祖剛重拾了種植梨樹的信心。
為了發展好這個致富產業,村裡以將軍山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科研院所」的模式,以農民土地入股按三七比例分紅的方式,建設了集觀光旅遊一體的500畝「雙臂順行式棚架」梨園,帶動周祖剛和全村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豐產期的時候,一畝田收入2萬元,按照三七開的話,一畝田就可收益6000元,有時間,還可以在基地務工,按照每天100塊錢的工資,每年還可獲得收益5000多元。」周祖剛算了一筆帳。
為梨園除草2017年3月,信陵鎮土店子村易遷安置點開建,2018年3月,全村24戶71人從土坯房搬進了新房。易遷安置點周圍正好是一大片梨園,隨著太陽能路燈、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周祖剛不僅可以通過入股分紅和務工獲得收入,精神生活也充實了不少。
「現在房子修得這麼漂亮,寬敞又安全,環境也搞得好,路燈也給我們搞好了,還有活動中心和廣場,看起來像條小街,梨子也起來了,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周祖剛一邊指著梨園,一邊對黨的好政策連連叫好。
目前,全村建成包括梨樹、獼猴桃、李子等共1100畝綠色種植園,建成了以黑豬為主體的生態養殖園和500畝核桃種植示範園。今年,500畝梨園將全部試掛果,全村325戶村民將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梨花節、採摘節,讓本地的易遷戶和周邊的老百姓,積極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為外來遊客提供服務,把當地的農特產品通過這個渠道銷售出去。」針對土店子村的下一步發展思路,信陵鎮土店子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君信心滿滿。
【來源:恩施扶貧】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