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給大臣發的養廉銀是工資的幾十上百倍,為何貪腐之風愈演愈烈

2020-12-19 歷史小火鍋

雍正皇帝,是清朝十二帝中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在民間野史中,他是一個殘暴不仁、兇狠暴戾的魔頭,設立「血滴子」殘害忠良,還曾偽造遺詔,弒兄殺弟,逼死生母。史學家早已證實,這些傳言大都是毫無根據的臆造之詞。實際上,他在真實歷史中的形象,與傳說中大相逕庭。

雍正帝在位期間,以勤政著稱,是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為國操勞的程度,比之另一個以勤政聞名的皇帝朱元璋,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登基十三年,幾乎從未走出過紫禁城,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木蘭行圍等舉止,他是一次也沒有,幾乎把全部身心都夜以繼日地用在軍國大事之上。

雍正登基之前,曾經在康熙手下歷練多年,多次協助康熙處理過許多重要政務,對清朝官場中的不良風氣和積弊瞭然於胸。康熙帝在位後期,被皇子們的奪嫡之爭搞得焦頭爛額,無暇整頓吏治,整治貪腐,導致清朝吏治敗壞,貪官汙吏層出不窮。雍正深知「治國先治吏」的道理,因此登基之後開始大刀闊斧治理貪腐現象。

但雍正治理貪腐的途徑,與其他皇帝相比卻有明顯不同。其他皇帝整治貪墨,不外乎嚴格執法,發現一個抓一個,但雍正卻別出心裁,想從根本上祛除貪汙這個痼疾。他發現了一個導致清朝官吏貪腐成風的誘因:工資過低。

清朝自開國以來,一直奉行低薪制度,一品大員每年俸祿才區區一百八十兩,七品縣令一年俸祿才四十五兩。要靠這點銀子供養一大家子人的衣食住行、日常消費、購買田宅,已經非常緊張。而各級官吏還要支付僱傭奴僕、幕僚、師爺的工資,還有必不可少的應酬招待費用,明顯是不夠的。因此雍正認為,過低的俸祿導致官吏入不敷出,捉襟見肘,是導致貪腐的重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雍正開創了前所未見的根治貪腐新手段:發放養廉銀。所謂養廉銀,實際等於是在正常工資之外的獎金或者補助。養廉銀的發放標準非常高,大約是正常工資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如一品大員年薪一百八十兩,每年可領取養廉銀一萬八千兩到兩萬兩。七品縣令每年薪水四十五兩銀子,養廉銀最高可達兩千兩左右。

養廉銀實行之後,卻並未起到期望中的作用。雍正在位期間,清朝官吏貪腐現象依舊嚴重,「貪墨者十之八九,一塵不染者僅十之一二而已」,大批貪官汙吏紛紛落網。由於遭到懲處的官吏太多,閩浙總督滿保上奏:「浙閩屬吏已劾多員,若再題參,恐至無人辦事」。

湖南巡撫魏廷珍也上奏,「一省屬員,已參劾大半」。雍正十年,直隸總督李衛上奏,全省州府縣官吏,能在任超過三年的寥寥無幾,大部分一屆任期未滿就因貪墨倒臺。可見養廉銀的實行,並未起到作用,貪腐之風愈演愈烈。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其實毫不奇怪。自古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貪心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是永遠沒有止境的。雍正想靠銀子讓貪墨成性的官吏們感恩戴德就此收手,恰好比肉包子打狗,怎麼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世宗實錄》《東華錄》《永憲錄》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開創「養廉銀」, 官員工資翻了一百倍能否杜絕貪腐?
    「高薪養廉」是杜絕官員腐敗的有效措施,如今的新加坡推行此項措施因此成為了官員廉潔率最高的國家,我國由於人口眾多有著龐大的公務員團體,而基層公務員的待遇還是比較低的,作為傳統觀念中「士農工商」中地位最高的「士」有些工資水平卻在社會中排不上中遊,因此利慾薰心,鋌而走險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 為根除貪腐之風,雍正決定給官吏發銀子,史稱「養廉銀」
    滿清雖然推翻了腐敗的明王朝,但是並沒有根除貪腐之風。雍正即位之初便面臨著困局,在康熙中後期,貪腐大案屢屢產生。比如在康熙49年,戶部尚書希福納貪贓20餘萬兩。康熙54年,太原知府趙風詔私立稅規,貪汙30多萬兩。
  • 雍正治貪不光用養廉銀、火耗歸公,幾個絕招讓貪官乖乖伏法
    雍正登基時,國庫存銀只有800萬兩,乾隆繼位時,庫銀已達6000萬兩。這13年間,雍正是怎麼讓朝廷庫銀髮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康雍乾盛世,雍正處於過渡環節,或許因在位時間較短,他是這祖孫三人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常被人說「康乾盛世」。其實,正是雍正的兢兢業業才換來了乾隆時期的昌盛,為乾隆盛世攢足了銀子。
  • 雍正為啥要加設「養廉銀」:不過是朝廷對官員們的一種討好罷了
    就像西漢年間,是通過不斷漲工資外加制定峻法來懲處;而北宋比較富裕,推行高薪養廉;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貪官,所以指望著低薪養廉再加嚴刑峻法。雖然都無法根治貪腐問題,但都個性鮮明。
  • 雍正為啥要加設"養廉銀":不過是朝廷對官員們的一種討好罷了
    就像西漢年間,是通過不斷漲工資外加制定峻法來懲處;而北宋比較富裕,推行高薪養廉;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貪官,所以指望著低薪養廉再加嚴刑峻法。雖然都無法根治貪腐問題,但都個性鮮明。他明白,當官者需要滿足一家人吃喝拉撒,如若正常薪資不能滿足,那就只能貪腐。所以,他在官員們的正常薪資之外,加設了養廉銀。"官吏設養廉之本,使國事留辦理之資"。這筆錢就是用來奉公養廉的,朝廷知道大家的薪水不夠花,又害怕貪汙問題橫生,故而讓他們多一筆收入。
  • 養廉銀算是雍正的吏治改革,對抑制貪腐產生過好作用
    養廉銀是從「火耗歸公」分配的。「火耗歸公」作為財政收入重要一筆收入,不僅用於養廉銀髮放還用於了許多方面。單純應對養廉銀是足夠的。「火耗」收取的基礎原因是正常的,交糧食在押運過程中會有受潮受雨損害、鳥鼠損害等;收上來的銀子兒都是散碎的庫存時要重新冶煉稱庫銀,就會有損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1)公平地說養廉銀確實對腐敗問題產生了抑制作用雖然正常合理,但在正稅之外加徵多少就由地方政府說了算,這就涉及到「貪腐」問題了。
  • 「一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清朝如何用「養廉銀」反腐?
    「養廉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朝官吏貪腐的現象,但由於具體實施起來出現的各種問題,使得推行力度不夠,最終被時代所淘汰到了雍正時期,面對社會經濟政治上存在的問題,剛繼位的雍正皇帝動起了改革的念頭。恰逢朝中有官吏上書建立實行「養廉銀」制度,雍正帝便欣然答應。
  • 雍正的養廉銀真的能養廉嗎?反正我給一星差評
    雍正繼位後,很快就發現了低薪俸的弊病,推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養廉銀制度。即向官員發放養廉銀,提高官員的收入,以此種方式減少貪腐行為。雍正時期,規定這筆錢先用於彌補地方財政的虧空,補充地方財政支出,剩餘的尾款則用於給地方官員發放養廉銀。因此,從一開始,養廉銀只針對高階地方官員,在實施一段時間後,統治者又發現京官收入比地方官員更低,導致很多京官主動外調,人才流失嚴重。隨後,養廉銀從地方官員擴大到京官,從高階官員擴大到低階官員最終覆蓋國家各級文武官員。
  • 清朝為官員提供「養廉銀」最高可達官員俸祿的100多倍!
    「養廉銀」不一定「養廉」!正是因為官員不廉,才搞出了「養廉銀」!雍正時期,設立了養廉銀。其原因如下:1.雍正初年,官員貪腐嚴重。面對的是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百姓潦倒的嚴峻形勢,1722年,雍正推行嚴刑峻法,澄清吏治;規範財政制管理,制定了火耗歸公及養廉銀制度。由此可見,雍正推行養廉銀,主要是為了澄清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養廉銀知多少?
  • 高薪養廉到底靠不靠譜?雍正皇帝曾實施過,總督養廉銀近兩萬兩
    而在清朝時,貪腐情況也是很嚴重,在康熙皇帝晚年時期,心力不足,逐漸的對國事鬆懈了下來,這一鬆懈,就導致全國大範圍吏治的腐敗,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國力下滑很厲害,甚至局部地方還出現了農民起義。而雍正皇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雍正皇帝深知貪腐問題的嚴重性,但以往朝代根本沒有什麼根治性的方法,最多就是提供失敗的經驗而已。
  • 「養廉銀」為什麼沒有養出清官?
    長此以往,權力的缺乏監管再加上俸祿體制的缺陷,從上到下無官不貪,官場日漸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雍正就在這樣的局面中接手了整個帝國,所有的矛盾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抱薪救火的「養廉銀」從管仲的「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思想開始,到漢惠帝「吏所以治民也,能盡其治而民賴之,故重其祿,所以為民也。」高薪養官有其固有的歷史基礎。基於此,雍正開始實行「養廉銀」制度。
  • 清朝養廉銀的利與弊,養廉銀對於貪腐有沒有用?
    康熙年間貪汙腐敗之風十分嚴重,上下官員中飽私囊,私徵加派大大加重了百姓負擔。火耗地方官的一個主要經濟來源,每年所徵火耗遠遠超過他們自身的俸祿,更可怕的是,火耗的徵收每年有增無減,官府與百姓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甚至造成了武裝反抗之事。火耗之徵收雖然一直沒有廢除,但是在雍正朝時卻進行了限制,火耗原本是一種潛規則,把握的度都在地方官手中,但是雍正時期將火耗規定為一種制度,並且對其進行了限制。
  • 都知道雍正年間的養廉銀制度,其他朝代怎麼評定清廉官員?
    都知道雍正年間的養廉銀制度,其他朝代怎麼評定清廉官員?貪慾是人之本性,官員們對於錢財之貪是歷朝歷代都不可避免的事實。都知貪官汙吏的下場,卻始終有人為了這錢財而喪命,為了這錢財而喪心病狂。於是歷朝歷代都會出臺相關政策來抑制貪腐的程度。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談談清朝時期「養廉銀」制度的悲哀
    作為一個曾飽經殘酷的社會現實「毒打」的皇帝,朱元璋本人深知地方官員的貪婪屬性,為此奪得統治權後在制定「祖制」時為了杜絕官員的貪腐之風便刻意將官吏的俸祿壓得極低。關於明代時期官員俸祿的卑微程度,以下這段史料(來源於:《廿二史札記》)便是最好的佐證:洪武時,官全給米,間以錢鈔,兼以錢一千、鈔一貫抵一石。
  •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清朝官員的俸祿在歷史上雖然不是最低,但確實也不怎麼高,只能夠維持家庭的基本開銷,於是一些官員就開始想辦法開源增收了,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耗羨」。清朝官員漫畫到了雍正初年,隨著地方官員加徵耗羨和貪腐現象的日益嚴重,雍正皇帝在雍正二年的時候開始推行耗羨歸公,該政策最早在山西實行
  •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清朝官員的俸祿在歷史上雖然不是最低,但確實也不怎麼高,只能夠維持家庭的基本開銷,於是一些官員就開始想辦法開源增收了,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耗羨」。清朝官員漫畫到了雍正初年,隨著地方官員加徵耗羨和貪腐現象的日益嚴重
  • 養廉銀為什麼養不了廉?從官俸制度看清朝貪汙風行的原因
    夫欲吏治之肅,則督、撫、藩、臬其標準矣。試思十餘年以來,督、撫、藩、臬之貪欺害政,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在清代中期的嘉慶年間,貪腐行為就已經演變成從上到下、比比皆是的普遍現象了,清代晚期的貪墨腐敗之風更是愈演愈烈,達到了一種觸目驚心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官員們的俸銀不夠花嗎?清朝官員的俸祿究竟有多少?
  • 雍正明知養廉銀不能「養廉」為何還要推出?檔案揭示真相,雍正確實...
    作者:趙立波雍正即位後,面對大小官史貪贓枉法,吏治極端腐腐敗,十分焦灼。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山西巡撫諾岷向朝廷提出了「養廉銀」制度,這一「高薪養廉」的制度立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和支持。「養廉銀」制度出現了。雍正硃批一、清朝官員的官俸太低,由此不得不進行一次大普調。
  • 清朝「養廉銀」最高是工資的100倍,清朝官員們為何卻還不夠用?
    清朝的養廉銀,不由得讓人想起新加坡的「高薪養廉」。 為何新加坡的高薪養廉制度,能夠取得成功;而清朝的養廉銀制度,到最後,清朝的官員們錢依舊不夠花,還要貪腐斂財?甚至,清朝最大的貪官和珅,就是出現在養廉銀制度之後。
  • 清朝官吏的工資,相當於現代的什麼水平?養廉銀的發放以地方為準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一朝金榜題名,步入仕途,來改善自己的家境。為了這個目的,他們寧願花費大把時間在讀書上,哪怕寒窗苦讀十年或者二十年。那麼,是不是當了官之後工資就很高呢?其實事實並不是如此。每個朝代的掌權者不同,相應地所實行的政策,也會有所不同。就拿清朝來說,當官的工資簡直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清朝的工資不像我們現在分月發放,那時是分春,秋兩季發放。發放的時候除了發現銀,還發一點米。舉個例子,就好比有的事業單位,發放工資的時候,另外再給點油啊,面啊之類的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