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問及「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上一句是什麼,有的人也許會說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乍一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不管是句式還是內容都如出一轍,上下讀起來也十分連貫。而實際上,這兩句分別出自不同的詩。

「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唐代許渾的《鹹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本詩是許渾在大中三年秋天的傍晚,登上鹹陽古城樓觀賞風景時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詩。提到許渾,很多人都不熟悉。許渾以登臨懷古見長,名篇有《鹹陽城東樓》《金陵懷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歌臺》等,以五、七言律詩居多,圓穩工整,屬對精切,有「聲律之熟,無如渾者」的讚譽。陸遊也曾對他高度評價:「用物時不為物所贅,寫情而不為情所牽,李、杜之後,尚學者許渾而已。」

首句「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開篇扣題,抒情寫景。「高城」,指鹹陽城西樓;「蒹葭」,利用《詩經·蒹葭》之意表達愁緒;「汀洲」,代指詩人的故鄉。詩人一登上高高的城樓向遠處眺望,只見遠處煙雨朦朧,蒹葭楊柳交織,很像長江中的汀洲。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頷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詩人自註:「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點明登樓時間和環境氛圍:磻溪籠罩著一層煙雲,暮色蒼茫,日薄西山,夕陽與慈福寺閣重疊輝映,仿佛靠近寺閣而落。而就在此時,涼風突起,鹹陽西樓頓時颳起了一陣大風,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本句將雲、日、雨、風四種天氣景觀連用在一處,雲起日落,雨來風滿,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井然有序。這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勾畫,點出了詩人「萬裡愁」的真實原因。後來也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比喻局勢將有重大變化前夕的跡象和氣氛。

頷聯「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虛實結合,展現秦漢舊都現景。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以詩人眼前所見實景寫到想像之景,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滄海桑田,不禁令詩人生出弔古之情。

尾聯「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融情於景。「行人」,過客,泛指包括作者在內的古往今來的徵人遊子;「故國」,指秦漢故都鹹陽。羈旅過客還是不要再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了!我這次來,連鹹陽的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而已。「莫問」二字,看似是勸誡之辭,實則發人深思。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發掘出歷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渭水還在無聲地流淌著,其中也融入了作者無盡的哀思愁緒。

詩人以「萬裡愁」開篇,「渭水流」結尾,全詩僅用了一個「愁」字,表達出的愁情卻是十分濃重的。因此後世評價此詩「一片鏗鏘,如金鈴千百齊鳴」。
提到許渾,也許很多人沒有聽過;再談《鹹陽城東樓》,也有很多人不知;但一說「山雨欲來風滿樓」卻廣為人知。這是許渾的不幸,因為他依然是個籍籍無名的小詩人;卻也是他的幸運,因為我們可以通過一句詩來認識一首詩,進而認識這個詩人。這不正是我們背誦這些名句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