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人許渾《鹹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的這首詩因此聯而聞名。「山雨欲來風滿樓」,將山雨來臨之前風勢甚急寫得十分生動,不但充滿了動感色彩,更有著富於形象的哲理唐人說理與宋人說理不同,唐人不會用枯燥的議論,他們仿佛天生熱愛著自然,所以即便是議論、說理也要用自然中的形象來作比喻。其實「溪雲初起日沉閣」,也是很美的夕景,與後一句相對仗,描繪出一幅大雨將至的暮景圖,令人在其中禁不住沉思。許渾是晚唐又一名家,不過許渾作詩有自己的一個特點,就是「千首溼」(其實連許渾自己的名字都帶「水」)。《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桐江詩話》雲:「許渾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國初人士雲『許渾千首溼』是也。」
這首《鹹陽城東樓》也有「溼」,想來當是「千首溼」中的一首。不過這首詩十分著名,其中的「水」也水得有價值,因此我們不必在「溼」上過多糾纏。倒是這首詩的題目,據說還有另一個題法是「鹹陽城西樓晚眺」。周汝昌先生主張用後者,理由是。「一是醒,二是合理。看來『西字更近平情理,一而且「晚眺』也是全詩一大關目。」確實,後面我們會寫到為什麼「西樓」更合理,不過似乎《鹹陽城東樓》應用更廣泛一些。總之,詩人在一個傍晚,登上了鹹陽城的閣樓,眺望著遠方的風景。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首聯寫詩人登上鹹陽城高高的城樓,一登城就生出無限愁緒,仿佛眼前所見的景色,都染了一個「愁」字。他極目遠眺,遠處那些翠綠的楊柳,就好像圍繞水中沙汀的蒹葭。那詩人為何而愁呢?這個我們不妨到最後再說。總之,首聯起句用一個「愁」定下了全詩的色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是全詩的名句。作者自己為句中的「溪」字作注,言其指的是鹹陽城南的溪,「閣」則是指城外西邊的慈福寺閣,寫的是鹹陽城樓所見。
由此可見,既然慈福寺閣在城西,那詩人理應登西樓才是。前句寫烏雲初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則從慈福寺閣後沉下去,此時已經到了傍晚時分。詩人只覺得天氣出現了變化,天空顯出了雨意,滿樓刮著大風,預示著山雨即將來臨。「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全詩的警句。寥寥七字,形象地寫出了山雨即將來臨時的情景,令讀者仿佛置身其中。後人常用這句話來形容在大事將要發生之前,總會有預兆之事—這不是什麼迷信,而是說,很多時候,大事在發生之前,會有其他事情伴隨出現,有時那些小事就是大事發生的條件。這句詩,詩人有其比喻的目的,當時大唐王朝日薄西山,內憂外患之下,已經面臨著崩潰的危機。詩人們幾乎都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安,這分明就是要出大事的前夕。因此在他們的詩中便也常有一種不安的情緒。許渾將這種不安與將出大事的情景寫得十分到位而傳神,也難怪後人會不謀而合地用這句詩來作比喻了。
第三聯「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寫傍晚飛鳥停息在秦苑綠蕪之下,秋天長鳴的寒蟬置身在到處都是黃葉的漢宮之中。這兩句總令我想起王維的「渭水自紫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來,只不過,各有各的意境與味道。許渾詩輕靈,而後者壯闊,再者,許渾詩有著悽清的弔古,而後者則沒有這種感嘆。這一聯是接著前面鹹陽古城來寫的,鹹陽是秦朝都城,與漢都長安只有一河之隔,因此登上鹹陽城樓,自然會聯想起秦宮漢苑。秦漢都已成為歷史,社會仍在不斷變遷著,只有渭水依舊不停地向東流去。這便是「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的結尾了。最後一聯是在議論,但是卻沒把意思說盡,而是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這裡也點明了詩人一上高樓萬裡愁,愁的是懷鄉之情。想詩人遊宦長安,遠離家鄉,登臨高處之時,心頭自然湧起思鄉之情。
這首詩中,有弔古的成分,以秦漢宮殿來代指唐朝宮殿;這首詩也有懷鄉之情,在詩人登樓遠眺的那一瞬間,他對蒹葭楊柳的景色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見這必是勾起了他腦海中相似的景色。而許渾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仿佛是在替大唐王朝佔ト,更成為後 人常常引用的話。不幸的是,那個時期的唐朝,真就像那樓閣一樣,眼見山雨將來,「日」益「沉閣」,大風滿樓,岌岌可危。詩人將思鄉和弔古融合在一起,令兩種感情互相滲透,營造出更加深沉的氛圍,意境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