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對農民來說十分重要,自古就是農民養家餬口的根本,有了土地大家內心就會更踏實。儘管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很多農民外出工作,但大家對土地依舊有很多的依賴,很多人一邊打工一邊種地,從而有兩份收入。
在農村人看來,即便是在城市裡闖蕩多年一無所有,回到農村依舊有土地保障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有底氣繼續向前衝。因此,多年裡農村人對土地一直很關心,即便打工多年也不會將其遺忘。
我國執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製,1987年進行了第一輪土地分配,1997年前又籤訂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合同,期限為30年,也就是2027年前合同到期。很多農民發現,那些已經離世很久的人,名下依舊有承包地,反而1997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卻分不到土地。
對此,不少農民認為,應該對土地進行重新打亂,從而讓無地的農民也能分配土地。對於農民的迫切心願,官方也進行了回應,表示要保證農村承包地的長期穩定不變,不會重新打亂。在第二輪承包結束後,還會繼續順延30年,確保土地承包關係的穩定。
國家之所以這麼說,必然有一定道理。大家都知道目前很多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那些種植大戶往往進行長期性的投入,比如說進行大棚種植、栽種果樹等,如果隨意打亂重分,那種植大戶前期的投入就會打水漂,也不利於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我國用7%的農用地養活20%的人口,人均耕地資源比較緊張,如果頻頻將土地打亂,農業很難長期、可持續性的發展。唯有保持承包地長期穩定,本著「地隨戶走」的原則,才能讓農業走得更遠。
土地無法重新打亂重分,那沒有土地的農民又該咋辦?早在2018年時,農業農村部韓長斌就進行闡述:「人地矛盾想要解決,光是靠有限耕地資源的細分是行不通的,沒有絕對的平等。」
其實無地農民也可以申請土地,目前有3個途徑:
①申請村集體留下來的機動地,這些機動地並不是太多,不少村集體已經收回重分;
②開墾農村的四荒地;
③不少農民已經退出農村戶口,耕地也已自願退出,這部分土地也可以分配給無地農民。
不管怎麼說,土地是農民的根,希望每個農民都能珍惜它,種上糧食或果蔬,致富的同時也能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