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公元前284年,樂毅見伐齊時機基本成熟,就在獲得燕昭王授權的情況下,當機立斷髮起攻齊之役。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史稱五國代齊之役。
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他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帥五國聯軍浩浩蕩蕩向齊地進發。樂毅指揮五國聯軍及時發起濟西之戰,在濟水之西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率領的齊軍主力。
濟西之戰勝利後,樂毅鑑於當時齊軍主力已被消滅,難以組織起有效抵抗的實際情況,果斷遣返秦、韓兩國的軍隊,並讓魏軍去攻取宋國的故地,讓趙軍去攻佔河間,免得諸國繼續分享伐齊的勝利果實。爾後,他針對齊國兵力空虛,主力被殲後的恐懼心理,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齊國國都臨淄。
攻克臨淄後,樂毅根據戰局的發展,進一步制定了徵服齊國的作戰計劃。具體措施是,及時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個齊地。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樂毅作為名將亦名聞遐邇、威震敵膽了。
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局,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並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司馬遷:「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戰國時期,燕大將樂毅伐齊,兵囤樂陵境內,發現此地的棗與眾不同,特別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從燕國移來千餘棵棗樹,栽種於此。歷經戰亂洗劫,所存無幾,唯此樹仍枝繁葉茂,據傳,它正是當年大將軍樂毅所栽,故稱此樹為「樂毅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