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弱勝強?看看戰過後期最傑出軍事家——樂毅的伐齊之戰!

2020-12-19 梅菲斯託

樂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公元前284年,樂毅見伐齊時機基本成熟,就在獲得燕昭王授權的情況下,當機立斷髮起攻齊之役。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史稱五國代齊之役。

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他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帥五國聯軍浩浩蕩蕩向齊地進發。樂毅指揮五國聯軍及時發起濟西之戰,在濟水之西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率領的齊軍主力。

濟西之戰勝利後,樂毅鑑於當時齊軍主力已被消滅,難以組織起有效抵抗的實際情況,果斷遣返秦、韓兩國的軍隊,並讓魏軍去攻取宋國的故地,讓趙軍去攻佔河間,免得諸國繼續分享伐齊的勝利果實。爾後,他針對齊國兵力空虛,主力被殲後的恐懼心理,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齊國國都臨淄。

攻克臨淄後,樂毅根據戰局的發展,進一步制定了徵服齊國的作戰計劃。具體措施是,及時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個齊地。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樂毅作為名將亦名聞遐邇、威震敵膽了。

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局,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並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司馬遷:「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戰國時期,燕大將樂毅伐齊,兵囤樂陵境內,發現此地的棗與眾不同,特別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從燕國移來千餘棵棗樹,栽種於此。歷經戰亂洗劫,所存無幾,唯此樹仍枝繁葉茂,據傳,它正是當年大將軍樂毅所栽,故稱此樹為「樂毅樹」。

相關焦點

  • 樂毅伐齊,以弱勝強的國戰是如何發生的
    戰國中後期,諸侯國間最重要的事件無疑是樂毅伐齊。齊國長時間和秦國並列為東西二霸,為各諸侯忌憚,而燕國在戰國七雄中始終叨陪末座,一直默默無名,兩國實力懸殊。這場以弱勝強的壯舉是如何發生的呢?濟西之戰的巧合樂毅伐齊成功的關鍵戰役是公元前284年的濟西之戰,交戰雙方是樂毅領導的燕、趙、魏、韓、秦五國聯軍,和齊閔王親自坐鎮的齊軍主力。
  • 樂毅伐齊竟也不是以弱勝強
    樂毅伐齊並不是以弱勝強,相反樂毅伐齊是一個以強勝弱的戰例。樂毅伐齊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討伐齊國。雙方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趁勢連下齊國72城,嚴重削弱了齊國的勢力。齊國是戰國七雄中比較富裕的國家,但絕對算不上強大,論國力雄厚,齊不如秦;論軍隊戰力,齊不如趙;論國土縱深,齊不如楚。樂毅帶領的是五國聯軍,楚國最後也加入到了聯軍,勢力之大絕對不是一個齊國能夠抵抗的。
  • 秦趙長平之戰發生時,趙國人才濟濟為什麼棄而不用
    長平之戰使唯一一個有實力和秦國一較高下的趙國淪落為二流國家,客觀上縮短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但是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說的是,長平之戰發生時,趙國擁有比秦國還多的優秀軍事將軍,比如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幫助弱小燕國攻佔齊國七十多坐城池的名將樂毅。這兩位將領能力不輸老將廉頗,比年輕的趙括強很多,為什麼趙孝成王棄而不用?
  • 春秋戰國之名將樂毅:舉天下之軍攻齊,千秋功業功敗垂成
    樂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戰國後期燕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樂毅針對這一情況,及時向燕昭王分析了齊燕雙方的戰略態勢,提出了變弱為強,進而戰勝齊國的策略方針,即爭取與國,聯合諸侯共同進兵,「舉天下而圖之」。燕昭王採納其議,積極開展「伐交」活動,並取得了預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聯合攻齊的格局。不僅趙、韓、魏答應出兵,連秦國也抱著弱齊圖霸的目的參與進來。這樣,齊國不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軍事上也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 樂毅伐齊——燕國復仇看似大快人心,卻不知已為他國做了嫁衣
    那麼,樂毅伐齊究竟為何葬送了燕國,又如何為秦國做了嫁衣呢?此問題,我們只需從「樂毅伐齊給燕、秦兩國帶的影響」兩方面去展開探討。 「樂毅伐齊」前,燕國的形勢及伐齊對燕國的影響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立國最久的一個,周初武王封召公於薊,即燕國之由來。
  • 樂毅伐齊——燕國復仇看似大快人心,卻不知已為他國做了嫁衣
    那麼,樂毅伐齊究竟為何葬送了燕國,又如何為秦國做了嫁衣呢?此問題,我們只需從「樂毅伐齊給燕、秦兩國帶的影響」兩方面去展開探討。要知道,在樂毅伐齊之前,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已經躍居而上,成為當世強國,它先後多次伐韓、魏、楚三國,執楚王而攻郢都,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秦國以縱橫捭闔之術,玩弄韓魏楚三國於股掌之間,其戰略之高遠,手段之高明確實令他國一時間無法睥睨。
  • 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賢相,那樂毅是什麼人
    樂毅伐齊堪稱戰國史上最神奇的一戰,當時齊國是和秦國並列的超級大國,齊湣王甚至一度和秦昭襄王並列東西二帝,風頭一時無兩。燕齊兩國實力對比可謂懸殊,然而樂毅不但以弱勝強,而且幾乎佔領了齊國全境,僅給齊人留下兩城。這種戰績是小說裡也不敢寫的,強如秦國,也不會相信自己能將齊國打這麼慘。整個戰國時代,能取得如此戰果的,僅有樂毅一人。誠然,燕國伐齊事實上是一次合縱作戰,是燕國主導的燕秦韓魏趙五國聯盟討伐齊國。打敗齊國不能算是樂毅和燕國一家的功勞,但正是如此,更加能說明樂毅運籌帷幄的能力。
  • 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賢相,那樂毅是什麼人
    管仲樂毅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國之宰相,管仲自不必說,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宰相,治國理政都有幾把刷子,還有著作《管子》流傳於世。樂毅流傳下來的事跡則要少很多,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幫助燕國掀翻了強齊,但這麼一件事足以讓他名垂千古。
  • 樂毅滅齊之戰由勝轉敗背後的利益之爭
    燕昭王所使用的手段也是歷史上很多人物經常採取的,比如《資治通鑑》卷一中的魏文侯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其本質都是表現自己很尊重賢士,只要你願意為我效力,我就好吃好喝的招待你。燕昭王通過此類方法聚集了很多賢士,比較有名的有樂毅,劇辛。 《資治通鑑卷四》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益為富實,乃與樂毅謀伐齊。樂毅曰:「齊,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約趙及楚、魏。」
  • 即墨之戰的過程及影響:歷史上經典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即墨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84年至279年的戰國時代,這場戰役是由演過名將樂毅統帥攻打齊國即墨城,這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即墨之戰不僅僅持續了幾年之久,也為後來的作戰形式提供了參考,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即墨之戰的過程。
  •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和樂毅伐齊,哪一個影響大?
    春秋時期雖然禮儀崩壞,但是大多數戰爭都有底線,一是戰爭規模往往不大,二是很少有殘酷的滅國之戰,勝利一方更願意扶持一個政權上臺。 戰國時期以兼併為目的,戰爭動輒數萬,甚至幾十萬,而且沒有任何底線可言,比如有名的長平之戰和樂毅伐齊。
  • 五國伐齊,樂毅用兵如神攻城七十座,卻被騎劫一手葬送
    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因不堪齊國的攻打,於是組成了聯盟軍,由當時的燕國將領樂毅帶領隊伍發起了對齊國的討伐之戰。而在此之前,燕王因為看到了齊王在得勢之後的暴虐和自大,於是就去詢問過樂毅伐齊的意見。
  • 即墨之戰:在齊國滅國之計,田單脫穎而出,帶即墨之民,與燕國聯軍決...
    即墨之戰發生於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攻打齊國即墨城的一場攻防戰爭。齊國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 田單復國,他是如何做到以弱勝強的?
    今天,筆者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一場戰國時代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這就是田單復國之戰,來了解軍隊士氣的重要性。縱觀古往今來的以弱勝強的戰役,勝利者莫不是士氣高昂的一方,但是士氣這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感情是如何具體影響戰爭結果的呢?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來探索事實的真相。
  • 「即墨之戰」,典型的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公元前248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的軍隊攻齊。齊湣王太過驕傲自持了,所謂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開始並未預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現聯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的任命觸子為將。觸子率軍渡過濟水,西進拒敵。
  • 在七雄之中,參與了「樂毅伐齊」的有幾個,還有國家沒有參與嗎?
    這場戰役被稱之為「濟西之戰」,在此戰之後,齊國幾乎被樂毅率領的聯軍滅亡,直接改變了此後的戰國歷史走向,史稱「樂毅伐齊」。那麼,問題來了,樂毅率領的聯軍都是由哪幾個國家組成的呢,又有幾個國家參與了這場「樂毅伐齊」呢?說到這,有些同學就會問了:這兩個問題不是一個意思嗎?
  • 長平之戰,除了廉頗和趙括,趙國真的沒有名將可用嗎?
    從史書中,我們知道,樂毅,子姓,樂氏,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是魏將樂羊的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據《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
  •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不用樂毅代替廉頗?趙王:樂毅是最水的名將!
    秦國勞師費力,卻為趙國做了嫁衣,秦昭王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就派王齕統率大軍伐趙,雙方在長平展開決戰。趙軍野戰不是秦軍的對手,廉頗只得率部憑險固守,秦軍連攻數次都沒有佔到便宜,雙方在長平形成了對峙局面。廉頗的本意是用拼消耗的方式來拖垮秦軍,他認為趙軍本土作戰,補給要比秦軍容易的多。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很多人又覺得「五國伐齊」要遠比「長平之戰」重要,甚至一度有人提出「『長平之戰』的結果早在『五國伐齊』之時便已註定」、「經歷了『五國伐齊』後的戰國,就算沒有後來的『長平之戰』,秦國統一也已成定局」的論斷。
  • 中國人都是軍事家,三千年歷史就是謀略課,看志願軍如何以弱勝強
    其中《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傑出的一部兵書,而且時至今日仍運用於現代作戰之中。而中國人信奉和崇拜的不是絕對的武力和裝備,在中國備受推崇的軍事家大多都是能以弱勝強的智者。中國兵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智勝強中國古代兵法大體都是以最少的軍隊完成最高效的戰鬥,或者儘量避免戰鬥,講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每個中國人眼裡,真正偉大的軍事家或戰略家從來都不是恃強凌弱,而是——以弱勝強,以智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