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互市+電商」:東興市邊境貿易蓬勃發展
中新網東興10月24日電 (記者 周欣嬡)「國家給了我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貨物免關稅和環節稅政策,政策有保障,我們經營也有幹勁。最近幾年,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東興市邊民王國華對記者說。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承辦的「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暨「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23日來到東興,在人流往來不息的東興口岸,記者見證了東興市邊境貿易的活力。
圖為東興市紅家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裁許福強。 周欣嬡 攝
東興口岸是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地處中越邊境的最東端,東南瀕臨北部灣,通過北崙河大橋和越南芒街口岸連接,是我國通往越南和東南亞最便捷的通道之一。
坐落於此的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經過多年的探索創新,闖出了一條適合東興發展的新路子,在全國率先實施「互市+」東興模式,形成了可供中國沿邊地區複製推廣的「東興經驗」。
具體而言,自1994年東興口岸恢復對外開放以來,東興邊民互市貿易發展主要歷經了三個階段——
一是「開正門+堵邪門」。發展初期,東興市一面注重打擊走私,一面注重改革發展,積極引導邊民到互市做生意,促進互市貿易的合法性。
二是「互市貿易+金融結算」。發展中期,東興市在不改變政策體系和互市貿易免稅額度的前提下,優化組織形式、監管模式、增收環節和金融服務,創新結算環節,力求做到真交易、真結算、真互市。
三是「互市貿易+全產業鏈發展」。2017年以來,東興市探索推出「互市貿易+」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動貧困戶邊民融資委託經營、互市商品銷售贏取利潤、互助組抱團發展等模式
延長互市產業鏈,讓邊民在互市產業各個環節受益。
據悉,目前邊民收入已由最初每年約7200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最多每年17萬元。
如今,在進一步發展邊境貿易的路上,東興市步履不停。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推出「互市+電商」發展模式——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拓寬銷售渠道,推動電商平臺、電商團隊和邊民互助組強強聯合、抱團經營。
數據顯示,東興市電子商務企業即由2015年1905家,增加到2017年2550多家。
東興市紅家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裁許福強表示,電商的到來,讓當地農副產品由「守株待兔」轉為「主動出擊」,大大縮短了中間環節,更利於商品直接走向消費者。
此外,東協國家產品也逐漸開始聚焦於此,透過東興電商平臺輻射更多地區。
「可以感受到,東興電商氛圍愈發濃厚,不僅吸引了好的商品,也聚集了更多創新創業人才。」許福強稱,他有信心,東興在「互市+電商」的路上,一定能越走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