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員講堂|金可可:《民法典》制定歷程、意義及增修若干內容解析
委員講堂|金可可:《民法典》制定歷程、意義及增修若干內容解析 2020-09-0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創】《民法典》頒布的裡程碑意義
這部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萬眾智慧,應時代所需,既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權利保障的宣言書。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民法典是毫無爭議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本遵循,它的編纂完成是涉及國計民生極為重大的事件。 民法典為何稱「典」?
-
【民法典系列學習·一】民法典的制定歷程及其意義
【民法典系列學習·一】民法典的制定歷程及其意義 2020-07-08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比較分析
》和《德國民法典》概括了在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上法國人民和德國人民對法律所作的貢獻,它們的頒布使世界法典化的進程達到了最高潮,這兩部法典在民法的發展史上形成一個新的轉折點。但以薩維尼為首的歷史法學派認為制定一部統一的德國民法典的基礎尚未到來,反對從理性主義出發,模仿《法國民法典》編纂統一德國的民法典,而應該在對德國法的歷史發展深入、全面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在這場著名的「法典論爭」影響下,加上德國尚未統一,民法典的制定工作到1871年德國統一以後才啟動,在1896年正式通過並於1900年1月1日起實施,整整比法國民法典晚了將近一個世紀。
-
民法典的時代意義
它的頒布在我國法治建設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必將對我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帶來更積極、更全面、更規範的影響,也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民法典作為基礎性法律的功能定位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所謂「典」,就是典範、典籍、典則的意思。
-
從古羅馬,法國到德國,民法典的編纂進入中國時間|無訟專欄
1756年的《巴伐利亞民法典》,是真正意義上近代民法典編纂運動的開始。它採用四編制的結構:第一編是人法,第二編是物法,第三編是繼承法,第四編是債法。把繼承法單列一編,體現了潘德克頓體系的立法模式。和後來的《德國民法典》相比,只差一個總則。
-
槍響巴黎,再看《法國民法典》
當時江藤新平任職該局民法編纂會會長,他發表了以下意見:「即使日本跟歐洲各國風俗習慣各有不同,但民法不能沒有這已經是各國共同的趨向。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法國民法為範本來制定日本民法。」 這段話記載在江藤新平的傳記《江藤南白》中,當中的「以法國民法為範本」的意思究竟是在何種程度上採用法國民法呢?可以有各種解釋。
-
中國民法典的歷史價值
立法機關不僅確立了編纂民法典的基本方向和原則,而且確立了物權編小修小補的原則。同時,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多數民法學者呼籲人格權編。物權編和人格權編是民法典最核心的部分,只要這兩編是現代的、中國的,中國民法典就值得充分肯定。民法典通過後,眾多學者包括我從不同角度論述中國民法典的歷史價值,但是,有些歷史價值還需要更為清晰的認識。
-
張文顯:中國民法典是二十一世紀民法典的典範
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委員王利明,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孫憲忠介紹民法典及其實施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張文顯介紹說,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就。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填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空白。民法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民法典」稱謂的民事法律,實現了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法典夢。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因此,民法典不僅對個人有重大意義,也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二)民法典規模龐大民法典共計1260條,是我國第一部超過千條的法律。民法典規模龐大的原因,在於其調整範圍廣泛。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一個從生到死的民法之旅。
-
走向衰落的美國04~ 拿破崙《民法典》誕生的意義
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可以看到,第一部民法典就已經可以包括全部的社會生活,民法典是理性的總結,是人類智慧的象徵,民法典被譽為「社會學意義上的憲法」,是資本主義大陸法系的奠基。法國民法典被視為啟蒙運動的結晶和拿破崙統治的結果,並且民法典在大陸法系國家中被賦予了非常崇高而重要的意義。
-
論當前中國制定民法典的基本體系之選擇
這些皆為民法典編纂中殊值關切的問題。為此,本文擬以清末民初多部代表性民法典體例考察為起點,概述我國在民法典繼受過程中的取捨之道;同時,對新中國曆次民法典草案體例略抒一二;最主要者,想搜羅爬梳近10年來民法學者所提之民法典建議稿,詳盡分析其體例及其選擇理路。藉以減少當下法典編纂的「試錯」成本,為民法典體例之認知與我國民法典體例之選擇提供些許參照。
-
「兩會觀察」民法典是歷史寫就的權利宣言
一、民法典的頒布來之不易普通民眾對何為民法典、為何要制定民法典可能並不熟悉,對它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要從歷史上說起。自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擺脫封建制度,厲行法治,尤以西方為盛。兩者的重要區別之一在於是否實行「法典化」,大陸法系普遍按照部門法制定了各類法典,故又成為成文法國家,而普通法系的法律規則主要體現在法院的判例中,故又稱為「判例法」國家。在成文法國家,制定《民法典》被視為文明、進步和強盛的象徵。近代世界第一部民法典是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即《拿破崙法典》。
-
民法典制定過程的參與者、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孫憲忠:民法典不僅僅...
作為民法典制定過程的親身參與者,孫憲忠表示,民法典並不是「權利宣言」,而是一個個具體的行為規範和裁判規範。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也不是僅僅宣揚民事權利,其更為重要的任務是實施。把民法典看作「權利宣言」是不準確的孫憲忠說,學習民法典,首先要準確地理解民法典。
-
從民法到民法典,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
(兩會·看典)從民法到民法典,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梁曉輝)「法典,經過整理的比較完備、系統的某一類法律的總稱。」28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新中國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爐,中國的民法體系經歷從「法律」到「法典」的歷史轉換。這一轉換如何完成?用兩個詞或可概括:「化零為整」「更新換代」。
-
法典化運動與民法典編纂
從外部特徵觀察,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其中的「典」字。何謂「典」?宋代《廣韻》的解釋是「主也、經也、常也、法也」。「典」意味著顯著和重要,有時也作為法存在的形式,就其法律意義而言,是指對法律的系統全面的匯總。法典是就某一現行的部門法進行編纂而制定的比較系統的立法文件。
-
彭清華:深刻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推動民法典全面有效...
原標題:深刻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推動民法典全面有效實施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 本報訊(記者 張守帥)7月2日,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學習(擴大)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集中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省委書記彭清華主持會議並講話。
-
民法典日日談 01|一部法典頒布的劃時代意義
1979年,我國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的編纂工作,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條件尚不具備,因此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工作思路下先後制定的。
-
民法典中的人倫價值
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基於此,我們則需要重新審視傳統中國的思想文化,並在新時代的法治建設中發揮其應有作用和價值。「民法典」時代的啟示民法典的誕生可謂恰逢其時。眾所周知,現代世界有三部重要的民法典,分別是《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以及《蘇俄民法典》。
-
世界史中的民法典與新中國民法典的編撰歷程
法國和德國的民法典將羅馬法作為基礎編纂範式,無數成文法國家繼受其衣缽,成為全球民法的共同歷史基礎。 孟德斯鳩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裡,每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質正是政治運動,始於18世紀晚期的歐洲法典化潮流無不服務於各種政治目的,法國民法典成為法國革命的皇冠,鞏固和實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等革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