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為什麼叫保定?

2020-12-06 太行人家

保定二字,最早見於詩經:天保定爾,亦控之固。意思保護而安定,北周武帝還選保定做了五年年號,圖吉利。今天的保定地名最早出於北宋保塞軍,有保定的保字,後改為保州,元1275,該為保定路,明洪武改為保定府。保衛大都,安定天下的意思是現在這麼解釋。我請教過此解釋的來源尤文遠先生,老先生也是一笑了之,無從查找。那我今天說保定一個趣解,保定就是保定人傻定了,文革都能打走省政府,還不傻。保,——人呆,人呆為傻,還傻定了,定州人民說,保定就是保州和定州的結合。什麼事就怕認真。一認真就好玩了。

《保定地名考》論述:保,定二字皆為古字,殷商甲骨文已經有這兩字,保字,甲骨文的保字像一個人背負幼兒,《說文解字》:保,養也。保最原始的的含義是養育、撫養,後引申為保佑,保衛。定,甲骨文像營建中的大屋,原始意義是營室,有了房子之後生活才能安定,後引申為安定,平定之意。

首先將保定連為一詞的最早見於《詩經》:天保定爾,亦孔之固。意思為保護而安定之。由於保定二字這麼吉祥,北周武帝選「保定」做了五年的年號,北宋神宗,大理段正明也將保定做過年號,人稱保定帝。兩個保定出現的時間前後不過一年,可見當時對保定名字的偏愛。

保定文化學者大瑛觀點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不是保州更名為保定路,而是順天路改名為保定路。古代典籍並沒有現在所謂「保衛大都安定」的說法,這種說法開始於1980年代的保定的編制地方志高峰期,一開始是猜測口氣,後來漸漸被直接使用。關於保定名稱涵義的由來,應該是保州、定州的合稱,簡單說來主要是:第一,保定旁邊另有保定(指保定縣,澶淵之盟那年在今文安縣新鎮設保定軍,1167年降保定軍為縣,屬莫州。旋復為軍。金復為縣。屬雄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益津縣,四年復置。屬霸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省入霸州,十三年復置。清屬順天府。1914年因與當時的保定道重名,改名新鎮縣,解放後併入文安縣),有明確記載是「保衛安定」之意,設立更早,但存在近千年與我們這個保定緊鄰,但從無統轄隸屬關係。第二,路這級行政區,名字使用合稱是最常見的做法,如至今仍使用的衛輝等。第三,張柔歷史上第一次使這一片20多個縣域成為一個行政區域,難以找到合適的古地名來命名。

如上所述,保定這個名字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大行政區的名字使用的,在民國之前,說我們這個保定一定要稱「保定府」(不是炫耀,是很容易混淆),稱「保定」則指文安新鎮的那個保定縣,《明史》中常有兩者同時出現的段落。張柔對於保定的貢獻,除了奠定了現在保定城市框架,也很重要的是使現在大保定市這一片區域第一次成為一個行政區域,並延續至今(略有變化,但變化不大)。」

從保定的歷史演變梳理脈絡

保定的由來,與戰事有關。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約燕、齊滅中山。燕趙重新劃定疆域,現保定市區的地域範圍劃歸燕國,以南為趙國地。據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記載,燕昭王曾於今保定城東五裡建廣養城,為放牧戰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趙北之稱。由上可見,保定最初出現城鎮,就是為保衛燕國安全所設的戰備城市。 960年,因宋太祖趙匡胤祖陵在河北西路清苑縣境,清苑又為宋朝的北部邊塞重地,所以宋朝於清苑縣置保塞軍,取保衛邊塞之意。

做為政區名稱兼地名的「保」字,首次出現。保塞軍和清苑縣治在今保定市。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清苑縣改名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治所在保塞縣。 1127年,北宋滅亡,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稱保州,又名金臺驛。1129年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保州曾轄清苑、滿城、遂城三縣。 1213年,元兵攻陷保州,焚屠三天,使其變為一片廢墟。1217年,金將張柔投降蒙古軍,駐滿城。1227年,蒙古軍兵馬都元帥張柔率軍由滿城移駐保州,畫市井,定居民,置官廨,重建城池。遂使保州成為「燕南一大都會」。

此為現保定築城之始,當時已有一定規模。1239年,元朝改順天軍為順天路,寓「順應天命」之意,保州為路治。因為保州為元代大都的南大門,1275年順天路改為保定路,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今天這個解釋到底對不對),保定之名自此始有。保定路轄清苑、滿城、唐縣、慶都(今望都)、行唐、曲陽、新安、博野、易州(含易縣、淶水、定興)、祁州(含蒲陰、深澤、束鹿)、雄州(含歸信、容城、新城)、安州(含葛城、高陽)、遂州(今遂城)、安肅州(今徐水)、完州(今順平縣)等州縣。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又稱金臺郡,因保定城位於保定府河之陽,故又有保陽郡之稱。此為保定設府之始,轄3州17縣。

必須從宋遼對峙看保定的保字由來

從宋遼對峙的保塞軍開始,當時保定的功能就是強調的軍事保護和防禦大遼,保衛的含義在長期的歷史當中展示的該功能,確信無疑。河北大學杜敬紅在《宋朝保州研究》 對保定當時的所起的作用分析的十分透徹:宋朝保州宋太祖建國之初,設保塞軍,保州(轄區涵蓋今保定市區及清苑、滿城部分地區)位於宋遼邊境線上,是當時的緣邊州縣之一,在宋朝國防體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保州亦是宋朝祖陵和部分宗室的所在地,在當時政治生活和國家祭祀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為宋朝統治者所重視。

為加強河北軍事防禦系統,宋朝統治者通過擴修城池、廣開屯田、連通塘泊、廣植桑榆等一系列措施來構建包括保州在內的北方防禦體系,形成深不可舟行,淺不可涉足,雖有勁兵不能渡也的效果。於此,後改保塞縣為保州,下轄清苑縣,後將滿城和易州部分地區併入保州,自此保州政區形成。保州位於宋朝北方邊境地區,其與周邊的雄州、霸州、安肅、廣信軍,共同構建起宋朝北部邊防的第一道防線,與此同時,保州是宋朝祖陵和部分宗室的所在地,在宋朝國家祭祀和宗室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保州的行政、軍事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都牽動著宋朝統治者的神經。

保州西部,地勢平坦,無地險可借,故廣植桑榆,既可限敵又可發展林木業。保州東部,河渠縱橫交錯,於是發揮人力,使其互為關聯,構成水事防禦以期限遼。宋朝初期,保州屬莫州清苑縣,建隆元年(960 年),在此設置駐軍,建軍制。因位於宋遼邊界,故取保衛邊塞之意,稱保塞軍,治清苑縣,並將清苑縣改名保塞縣。平興國六年(981 年),升保塞軍所在地為州制,稱保州,寓意為永保安定,自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始,河北路的劃分出現變化,保州所屬路級區劃亦開始保州轄清苑、滿城、遂城三縣。太宗雍熙四年(987 年),分河北為東西二路,保州屬河北西路。端拱二年(989年),復並為一路。

淳化三年(992 年),李繼宣知保州,「築關城,浚外濠,葺營舍千五百區;造船二百艘,入雞距泉以運糧」元十二年(1275 年),改保定路,寓對大都「保定」之名始於此,領八縣、七州,八縣分別為清苑、滿城、唐縣、慶都、行唐、曲陽、新安、博野,七州分別是易州(領淶水、易縣、定興三縣)、祁州(領蒲陰、深澤、束鹿三縣)、雄州(領歸信、容城、新城三縣)、安州(領葛城、高陽二縣)、遂州、安肅州、完州。保州,緊接遼境,為要害之地,既「可以控制虜而不得深入」

從區域的角度去理解保定的地位

保定在宋朝之前在中國版圖的意義是非常小的,保定城市地位的上升是伴隨著中國政治中心在華北區域的確定而逐漸強化的,因此保定作為政治中心的京畿大門得以顯現。所謂的保衛對象和圍繞北京也不為過,這裡面是歷史的發展必然,保定拱衛北京也是有道理的。

保定作為重要城鎮得到真正的發育,是隨著北京的歷史地位的轉折而開始的。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938年,遼太宗升幽州為南京,又叫燕京。從此解開了北京,遼宋以白溝為界,燕京是遼南進的前哨,保定是宋防禦遼兵的要塞。元大都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保定成為腹裹之地。保定西有太行屏障,東有淶易巨浸,一到雨季,千百裡間皆為澤國。當時西部滿城一帶尚為沼澤,東部白洋,中間就剩下一條較乾燥的陸地夾道,易守難攻,成為駐兵的理想之地,也是自幽燕南行的唯一孔道。宋朝很好的利用這種地形,設置保塞軍。

後宋太宗為作奇取燕京的準備,擴大管轄之地,改軍為州,稱為保州。也就是保定的保,初始就具備保護防禦的功能。金建中都於燕,保定變為京師門戶。後蒙古大軍鐵騎,毀保州,屠城。張柔降元,深知要想守住燕京,必須恢復保州。於是移鎮保州,畫市井,定居民,引水入城,恢復保州,成為燕南一大都會。

另一方面保定是北京的文化輔助城市,直接接受京師文化有關係,北京文化發展時,保定也會發展,北京局勢動蕩,這裡又往往成為文人避難的場所。從保塞到保州到直隸中心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在元大都正式建立前,幽燕文化的破壞嚴重,保定文化的恢復與燕京同行,甚至早於燕京。張柔建藏書樓萬卷樓,對於保存文化起到特殊作用。

從定州的角度去理解保定

北魏元興三年(公元400年),取平定天下之意得名定州,定州在元代以前,城市的位置和管轄的範圍是遠遠高於保定,伴隨著元十二年(1275 年),改保定路,寓對大都「保定」之名始於此,領八縣、七州,其中許多的縣曾經隸屬於定州,交叉融合,曾經的定州的地盤歸屬保定路,兩個地名的聯合,保州和定州的聯合也有其成立的道理。保州本身是保護,保衛,定州是安定天下,那麼伴隨著北部的元大都政治中心,衍生出的含義和城市的聯繫就成了必然。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設置定州路,駐紮定州,管轄8州。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定州為中山府,治所在安熹(今定州市),管轄7縣。金天會六年(1128年),定州歸金國。金天會七年(1129年),仍設中山府,府治安熹(今定州市)管轄7縣。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年),歸元朝,仍設中山府,府治安熹(今定州市),管轄3縣:安熹、無極、新樂。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中山府為定州,州治在安喜縣(今定州市),從此中山府的名字不再出現。宋遼邊防,「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之說。

查閱資料,比對,分析思考,保定名字的由來,有保衛大都說,定州說,人呆是戲說。關鍵是得分析保定名稱的歷史變化的脈絡中去分析,同時當保塞軍出現時,是宋遼邊境對峙,保衛邊塞的含義去分析。還需結合保定行政管轄範圍的變化,和定州的管轄是交融的,同時從區域的角度,保定歷史位置的升高是伴隨著,幽州,大都作為國都位置的抬升而顯現。

國家政治中心的北移,帶動了保定的提升從。關鍵的地理位置,西部太行,東部淶易巨浸形成的白洋定之間的咽喉要道,京畿重地,費保定莫屬。就像有雄安,保定是雄西莫屬。思考對比了一晚上,有趣,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需要一個大的思維方式。越思考越清楚。保定的內涵如此豐富,保定名稱的厚重也在於它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形成的多種含義,我們每個保定人都很自豪

相關焦點

  • 保定,保定,你的未來在哪裡?
    保定是一片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沃土。作為直隸首府和河北省最早的省會,從1669年至1968年的三百年間,長期是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代的全國官馬大道系統(類似於今天的高速公路主幹網絡)中,保定因其居於通往京都的咽喉要地而享車馬漕運之便,成為華北交通樞紐。
  • 保定府河,曾是保定府的靈魂之河
    如果您也有那麼一段與保定府河相關的美好回憶,歡迎在留言板分享交流。01古代山南、水北稱陽,保定古城在府河的北岸,所以也叫保陽。我曾在保定一中工作,這裡是美麗的府河碼頭—— zhi舫頭。明代洪武元年保定開始設府,始稱府河。府河進入保定市之前有三條支流:從西北流來的叫一畝泉河,它是由雞距泉、一畝泉等多泉冒水,多水匯合而成,也稱雞距河、雞水;從西流來的一條叫候河,一條叫白草溝。白草溝也叫清水河,候河雨季有水,其它時間乾涸,所以叫候河。一畝泉河匯集了西邊的候河和清水河,到了保定城西南今南關公園西側向東流去,稱為府河。府河上遊最大的是一畝泉河。
  • 為什麼留在保定?3年後的保定給你答案!
    你有沒有一種衝動想逃離保定的這種生活?不管你的決定如何小櫻都支持你!因為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但小櫻還是想告訴你如果3年後你還留在保定你會慶幸因為你見證了保定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保定,就是發展雄安。政治角色:服務、保障從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報告中,可以明確:服務好雄安新區,就是保定市近幾年最大的任務。不少人認為,這會消弱保定市的地位,理由是雄安越來越強大,削弱保定市的資源。其實,這是誤解。從服務、保障角色來說,這是和雄安成為一體的節奏。雄安強大,保定必強大,不強大也不行。這是協同發展的要義。
  • 老保定的衙門——明朝駐保定的軍衙
    為了防禦被推翻的建文帝在南方的勢力對北京的威脅,朱棣決意加強對北京的防衛,於永樂元年(1403年)將原駐內蒙大寧的都司部隊主力,南遷到了北京的南大門保定。而且未改名稱,仍叫大寧都司。大寧都司到保定後,都司內設正二品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衛鎮撫二人,從五品經歷一人,從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吏目一人,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
  • 河北大學,為什麼在保定,而不在石家莊?
    實際上,河北大學並不在石家莊,而是在河北的另一座城市——保定。其實有這樣的誤解,也能夠理解,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往往,以省名直接冠名的大學,校本部一般都會在省會城市。比如湖南大學的校本部,在湖南省會長沙;比如浙江大學的校本部,在浙江省會杭州;再比如四川大學的校本部,在四川省會成都。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 保定是哪個市哪個省的?盤點歷史上的幾個「保定」
    保定城市風光不過在民國以前,直隸省內確實曾經存在過兩個保定,一個叫「保定府」,另一個叫「保定縣」。而在中國歷史上,竟然還有另外兩個少有人知的「保定」。所以直接回答保定屬河北省,起碼是不完整的。關於保定的解讀在討論歷史上的保定之前,我們不妨探究一下「保定」的蘊意。將保定二字連為一詞,最早見於《詩經》,《詩. 小雅. 天保》中有「天保定爾,亦孔之固」,意為保護而安定之。
  • 唐山話和保定話為什麼有點像?
    保定話,唐山話和東北話號稱小品舞臺上的三劍客,細心的人發現唐山話和保定話有些仿像,如果說兩種語言有聯繫,保定和唐山之間還接著北京和天津呢,北京話與天津話也是很有特色,其實這裡面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遼國攻下定州,那個時期定州叫安熹,遼國就把俘虜的當地的百姓遷到了平州,也就是今天的唐山與秦皇島一帶,今天唐山市的遷安市,名字就來自遷自安熹,可能後來又受到天津與東北話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唐山話!
  • 保定北、保定西、保定南、地鐵R1線...保定未來鐵路、綜合交通建設...
    安大、容易線這兩條東西向運輸大動脈途經保定北部,現在已經在開工建設,2020年年底主路將建成通車!安大線、容易線通行後,保定和雄安新區的時間距離再次大大縮短,這兩條大通道將雄安與保定北部區域串聯,勢必促進區域的協調聯動發展。
  • 保定商家起名為什麼喜歡用「上谷」,上谷到底是什麼地方?
    保定古時為什麼稱「上谷」 文/Smirk boy 在保定,發現有一些商家起名特別愛用「上谷」命名,什麼上谷廚院、上谷房地產、上谷貿易、上谷機械等等,但是最有名的還是北二環的「上谷天街」,因此我對這個「上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故事裡的保定|清朝時的保定直隸巡撫署
    實行巡撫制度不久,為了加大對地方官員和軍隊的監督管理,明朝統治者後來又派遣了一種叫「總督」的官員,負責到地方督促軍務、解決突發事件等。巡撫和總督初期都是「有事則設,無事則撤,並無定製」,屬於臨時性質。後來逐漸發展成統領一方的常設官員,常設後還在地方開府設衙,便成為固定的封疆大吏。入清之後,清統治者延續了明朝的總督和巡撫制度。
  • 老保定的衙門——清朝時的保定直隸巡撫署
    實行巡撫制度不久,為了加大對地方官員和軍隊的監督管理,明朝統治者後來又派遣了一種叫「總督」的官員,負責到地方督促軍務、解決突發事件等。巡撫和總督初期都是「有事則設,無事則撤,並無定製」,屬於臨時性質。後來逐漸發展成統領一方的常設官員,常設後還在地方開府設衙,便成為固定的封疆大吏。入清之後,清統治者延續了明朝的總督和巡撫制度。但與明朝又有區別,清朝的總督和巡撫為常設職務。
  • 故事裡的保定 | 清朝時的保定直隸巡撫署
    實行巡撫制度不久,為了加大對地方官員和軍隊的監督管理,明朝統治者後來又派遣了一種叫「總督」的官員,負責到地方督促軍務、解決突發事件等。巡撫和總督初期都是「有事則設,無事則撤,並無定製」,屬於臨時性質。後來逐漸發展成統領一方的常設官員,常設後還在地方開府設衙,便成為固定的封疆大吏。入清之後,清統治者延續了明朝的總督和巡撫制度。但與明朝又有區別,清朝的總督和巡撫為常設職務。
  • 保定市民踴躍評選 「保定名人」
    保定市民踴躍評選 「保定名人」     本報3月6日訊(記者劉亞輝 通訊員崔葉紅)今天,市民王肖樂登陸市園林綠化管理局網站(網址:www.bdsyllhglj.com),認真評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保定名人」。
  • 保定為什麼是歷史文化名城?
    ——保定軍校。除此之外,自清朝康熙年間開始,300多年間保定一直是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城市。到了現代,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便在保定阜平縣誕生,毛澤東親筆題詞:「抗日模範根據地」。
  • 老保定的衙門——清河道在保定的三處衙署
    屬行政的道叫守道,屬執法監察的道叫巡道。除此之外,清政府還在全國設置了若干掌管專門事務的道,例如提學道、糧道、鹽道、茶道、河道等。其中河道,系負責管理治河事宜的一級機構。後來經「吏部議準」,明確下轄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仍管河務。當時設在保定的直隸省「清河道」,全稱「分巡道直隸清道」,主官為道員,別稱道臺,正四品,負責直隸中部治河事宜。
  • 老保定的衙門——明代保定城內的中央、府、縣衙署
    保定叫「保定府」是從明朝開始的。明朝的府,有京府與非京府之別,凡直屬南北兩京的近畿諸府即為京府,其他為非京府,一般來說京府的地位高於非京府。保定地處北京近畿,並隸屬京師(即北直隸),所以保定府為京府。
  • 老保定的衙門——清代保定府衙署的機構設置
    就連保定府衙署的署址也建在了明朝保定府的原址,即今裕華路保定商場略偏東一帶,全盤接受了明朝保定府的所有建築,其規模也基本保持了原樣。按照清乾隆年間來保定任知府的倪象愷在他的《修府治記》中所說,他所在的這所保定府的大堂,本是明初所建,後經過一百多年,到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時已經破舊不堪,當時的明朝知府張元電曾做過翻修,張元電還在知府大院栽了一百棵槐樹和柏樹。
  • 保定持續推進「書香保定」建設
    保定直隸尚書房在舉行公益講座。河北日報資料片日前,受教育部委託由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組織開展的「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活動中,保定直隸尚書房持續舉辦的公益講座被評選為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近年來,保定市持續推進「書香保定」建設,湧現出一批像直隸尚書房一樣的公益閱讀平臺和文化交流場所,形成一個個具備閱讀、休閒和文化交流功能的城市文化社區;打造出一批像公益講座一樣的閱讀典型和閱讀品牌,引領示範城市閱讀習慣和氛圍的形成。它們星星點點地散布在城市中,貫穿四季,讓古城時時處處瀰漫著書香。
  • 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為何曾稱「四衙同城」
    布政使司的長官叫布政使,又稱藩臺,主管一省民政、財政和人事大權。按察使司的長官叫按察使,又稱臬臺,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獄和糾察。除此之外,每省還設有提學使,主管一省之學校教育,地位與督、撫平行。督撫、布政使、按察使、提學使的衙署為省級衙署。在保定城內,先後設有直隸巡撫署(較早裁撤)、直隸總督署、直隸布政使司署、直隸按察使司署、提學使署。
  • 老保定的衙門——保定第一座軍事機關廣養城
    明朝弘治年間,淶水縣教諭張才和唐縣教諭徐珪,曾編輯了保定第一部地方志《重修保定郡志》,在此志中第一次提到了這處位於保定東南部的遺址。原話是:「廣養城去郡治東六裡許,周圍五裡,南鄰河水,古老相傳燕昭王牧馬於此,故曰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