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最近重讀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二》感觸頗深,官場順利的賀知章,34歲去京城當官,到了86歲高齡回到故鄉。家鄉的小孩子都不認識他了,他以為他是從遠方來的客人。不禁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一些肱股之臣到了年老力衰的時候,辭官後都告老還鄉,都很少在京城居住。為什麼古代官員年老辭官後,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不就近就在京城居住呢?

情感因素:落葉歸根
現在的老人老了都想回到自己的家鄉,看看小時候的老朋友。喜歡家鄉安靜愜意的生活,中國古代的老人也是想落葉歸根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塊合適的土地經過數代人的辛勤耕種,一代又一代生長的土地,遊子們其實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自漢武帝之後「獨尊儒家」,儒家思想在古代學子心中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有句話叫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對父母的掛念在中華兒女心中根深蒂固。所以人老了父母健在的話,都是要回去侍奉父母的。侍奉父母和對父母的掛念是具有代表性的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也很注重葬禮和家族的延續。家族的親人需要合葬在一起,家族的子嗣要知道老家宗祠在哪?中國人對先祖的崇敬可以說是一種特殊「宗教」信仰,而這也是活生生的社會記憶!
現實因素:房價太高
現在一些大城市的房價「居高不下」,其實在古時候一樣,大城市房價太高的問題一直存在。那些科進學子,即使入了皇榜當了公務員,沒有一定的背景和資產,也是沒有能力在大城市買房子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示兒》中寫道:「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韓愈在文化界可謂是大名鼎鼎,在官場混的也不賴,從一個中書舍人混到吏部侍郎,相當於現在中央組織部部長的職位,就這樣的高官,要在京城買棟房子都要奮鬥個30年,可見當時的房價是有多高。

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京城買不起房子,在偏遠的郊區買了幾間茅屋,因為離市區太遠,還買了幾匹馬代步,平時就在單位湊合著住下,休息日在回自己的茅屋調節下。當時白居易官居中央辦公室科員,一個月工資有個一萬六千錢,就這樣也很難在京城,買處宅子,這不禁讓我們詩魔調侃一番:「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不僅僅是韓愈和白居易有存在這樣的問題,杜甫和蘇軾、蘇洵、蘇轍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杜甫老年還在為了一間自己居住的茅屋所累,三蘇一輩子在開封也沒買起房子,最後在開封隔壁三線城市許昌買了房。
政治因素:離職返籍
其實官員想在自己任職的地方,離職後繼續生活,是比較難的。在風氣上,歷朝歷代都鼓勵官員回到原籍休養;在法律上,從南宋開始就制定了法律加以約束;法律明文規定:各級政府官員在地方休官後,三年內不得在任職地居住,有當地親人,三年之後也不許居住,違者判一年有期徒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範官員結黨營私,貪汙腐敗。
在明清兩代,離職後官員必須返回籍貫處的制度更為苛刻,朝廷直接明令禁止所有官員在任職所在地買房,《明代律例彙編·萬曆問刑條例·任所置買田宅》:「凡有司官吏,不得於見任處所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大意義上是:凡是地方官吏,不能在任職處置辦田宅,違反者打50大板,並且解除你的官職,買的房子和田地充公。

其實這樣做的原因就是防止位高權重的官員離職後繼續幹預政事,宋朝就出現過這樣的例子,不得不讓後世的朝代警醒。宋神宗時期的司馬光和王安石的變法就是一個例子,神宗在位時,實行王安石變法,神宗逝世後聚集在洛陽的司馬光黨派立即物色人手把王安石的變法新政廢除,這中離職人員的政治力量不讓統治者忌憚。
所以啊,古人想住在京城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好不容易安度晚年,很多官員還是願意回家享受高屋廣廈、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