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官員辭官之後都要告老還鄉?

2020-11-22 洒家吃碗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最近重讀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二》感觸頗深,官場順利的賀知章,34歲去京城當官,到了86歲高齡回到故鄉。家鄉的小孩子都不認識他了,他以為他是從遠方來的客人。不禁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一些肱股之臣到了年老力衰的時候,辭官後都告老還鄉,都很少在京城居住。為什麼古代官員年老辭官後,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不就近就在京城居住呢?

回鄉偶書(其一)

情感因素:落葉歸根

現在的老人老了都想回到自己的家鄉,看看小時候的老朋友。喜歡家鄉安靜愜意的生活,中國古代的老人也是想落葉歸根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塊合適的土地經過數代人的辛勤耕種,一代又一代生長的土地,遊子們其實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農耕文化

自漢武帝之後「獨尊儒家」,儒家思想在古代學子心中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有句話叫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對父母的掛念在中華兒女心中根深蒂固。所以人老了父母健在的話,都是要回去侍奉父母的。侍奉父母和對父母的掛念是具有代表性的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百善孝為先

中國人也很注重葬禮和家族的延續。家族的親人需要合葬在一起,家族的子嗣要知道老家宗祠在哪?中國人對先祖的崇敬可以說是一種特殊「宗教」信仰,而這也是活生生的社會記憶!

現實因素:房價太高

現在一些大城市的房價「居高不下」,其實在古時候一樣,大城市房價太高的問題一直存在。那些科進學子,即使入了皇榜當了公務員,沒有一定的背景和資產,也是沒有能力在大城市買房子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示兒》中寫道:「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韓愈在文化界可謂是大名鼎鼎,在官場混的也不賴,從一個中書舍人混到吏部侍郎,相當於現在中央組織部部長的職位,就這樣的高官,要在京城買棟房子都要奮鬥個30年,可見當時的房價是有多高。

韓愈

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京城買不起房子,在偏遠的郊區買了幾間茅屋,因為離市區太遠,還買了幾匹馬代步,平時就在單位湊合著住下,休息日在回自己的茅屋調節下。當時白居易官居中央辦公室科員,一個月工資有個一萬六千錢,就這樣也很難在京城,買處宅子,這不禁讓我們詩魔調侃一番:「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不僅僅是韓愈和白居易有存在這樣的問題,杜甫和蘇軾、蘇洵、蘇轍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杜甫老年還在為了一間自己居住的茅屋所累,三蘇一輩子在開封也沒買起房子,最後在開封隔壁三線城市許昌買了房。

政治因素:離職返籍

其實官員想在自己任職的地方,離職後繼續生活,是比較難的。在風氣上,歷朝歷代都鼓勵官員回到原籍休養;在法律上,從南宋開始就制定了法律加以約束;法律明文規定:各級政府官員在地方休官後,三年內不得在任職地居住,有當地親人,三年之後也不許居住,違者判一年有期徒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範官員結黨營私,貪汙腐敗。

在明清兩代,離職後官員必須返回籍貫處的制度更為苛刻,朝廷直接明令禁止所有官員在任職所在地買房,《明代律例彙編·萬曆問刑條例·任所置買田宅》:「凡有司官吏,不得於見任處所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大意義上是:凡是地方官吏,不能在任職處置辦田宅,違反者打50大板,並且解除你的官職,買的房子和田地充公。

明代

其實這樣做的原因就是防止位高權重的官員離職後繼續幹預政事,宋朝就出現過這樣的例子,不得不讓後世的朝代警醒。宋神宗時期的司馬光和王安石的變法就是一個例子,神宗在位時,實行王安石變法,神宗逝世後聚集在洛陽的司馬光黨派立即物色人手把王安石的變法新政廢除,這中離職人員的政治力量不讓統治者忌憚。

所以啊,古人想住在京城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好不容易安度晚年,很多官員還是願意回家享受高屋廣廈、天倫之樂!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官員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盛京,安享天年?
    為什麼古代官員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盛京,安享天年?我們讀歷史或者多看電視劇都知道,在朝任職的官員上了年紀,退休時,都會向皇帝遞摺子申請告老還鄉,著名詩人賀知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朝為官50餘載直到年歲漸長,最後以86歲高齡才辭官退朝,告老還鄉。賀知章返鄉之後才發覺,家鄉人與物的變化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場景了。離家幾十餘載怎能不感到陌生。其實不只有賀知章會有這種感受,古代其他官員也是如此。你們也許會問既然如此那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定居皇城呢?其實這裡面不僅摻雜了「京城米貴」的經濟原因更重要的還是政治因素居多。
  • 古代的官員們辭官之後,為什麼非要回老家?留在京城養老不行嗎?
    不管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在京城,最後都不是生活在那裡,而是必須回到家鄉。為什麼古代的官員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官員退休與我們今天的官員是不同的。古時候的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幹體實在撐不住時,向皇帝打報告,皇帝同意後,你就可以退休。或是身體雖好,卻已不受皇帝的寵愛,也將退休。
  • 京城再大的官,為何都要告老還鄉?
    在世後的一些朝代也一直崇尚著儒家思想,儒家一直提倡的是宗族意識,所以那些在外面做官的官員老了之後要退休,往往都會選擇回到家鄉,講究樹高幹丈,落葉歸根。無論他們在外面發展的多好,都會像葉子一樣回到他們出生的地方,也就是富貴不歸鄉底,如錦衣夜行。而且在古代家族觀念非常強,在出生之後就要入族譜,以證明他是家族的一份子,之後的排位也要入祠堂,接受子孫後代的供奉。
  •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回到老家都幹什麼了?
    歷史上有很多官員,在特定情形下,大都以年邁多病為由,主動辭去官職,回到家鄉,仕途往往就此終結。秦國名將王翦,在攻下燕都之後,立刻上表告老還鄉,後來秦王請他再度出山,王翦都以各種理由推脫了。以上官員,而且大都是京官,在某個合適的機會,請求退休,告老還鄉。京官的任職地大都是在京城,是別人眼中的「一線城市」,生活條件好自不必說,為什麼還要回到不被人關注的家鄉呢?告老還鄉是我國流傳很廣的一種退休制度。
  • 古代官員什麼情況下「告老還鄉」?
    又稱「告老還家」,是指古代官員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種制度。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西京洛陽縣有一官人,姓劉名弘敬,字元普,曾任過青州刺史,六十歲上告老還鄉。」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一律告老還鄉?留在繁華的京城養老不好嗎?
    歡迎關注華太師,您的認可就是筆者最大的目標~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上看到古代某位官員年老,都會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養老,就與現在的退休一般,在古代也稱為"致仕"。但為何官員不繼續留在京城,而回到老家養老呢?按理說京城應是最繁華的地域,官員回老家還要長途跋涉一番,加上年老體弱,回鄉路途遙遠,這是何必呢?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都要申請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到這我們就會問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拼了命的往一線城市去擠,而古代肯定也是如此,古時候的京城的繁華和地方上的差距就是一線城市和十八線城市的差距,如果官員留在京城的話那麼肯定是比老家更舒服,為何一定要告老還鄉呢?
  • 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見到某位老臣請求告老還鄉,事實上古代也是如此。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也叫「致事」、「致政」或「休致」。不同的朝代,對於官員退休要求也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官員退休以後,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並不會留在京城養老。在京城養老難道不好嗎,畢竟這裡比其他地方的條件都要好,官員領了退休金可以在京城安享晚年。可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呢?其一,落葉歸根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這是因為自古傳承下來的。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會告老還鄉?
    科舉制度是古代寒門子弟走入仕途的方式,在中國古代的底部,閱讀寒窗苦讀十幾人的載體,甚至幾十年的,從兒童到中年,甚至老人,連參加在考試中,只有有一天通過考試,官員發財。當官員的退休年齡,往往會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首都的心臟地帶,這是為什麼呢?如何能資本豐富的國家的繁榮?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告老,他們靠啥生活?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員們退休的常態,而實際上在古代,官員退休都被稱作是「致仕」。一般的致仕年齡大多是70歲左右,若是有身有病痛則可以提前致仕。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了。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古人的一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會看到朝廷一些官員因為不滿皇帝的在政治上的安排,又勸阻無效,或者自己與皇帝的理念實在無法統一的時候就會選擇辭官,告老還鄉回老家種田養老去,當然也有不少的官員也會因為自己年紀過大選擇辭官回家養老,不再過問朝中事物。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一定要回故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對於告老還鄉,我們非常的了解,尤其是古裝劇中,我們時不時都會聽到這個詞。說來也奇怪,歷朝歷代都有告老還鄉的說法。幾乎所有的官員等到退休以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不管是哪個朝代,告老還鄉的不曾發生改變。那麼,古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什麼非要回到故鄉養老?而不是留在京城生活呢?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不留在京城
    在中國古代,官員都要告老還鄉,解甲歸田,就是退休後回老家鄉村居住。這樣做,除了經濟上以田產為主要財產外,還有其他的考慮。一,官員告老還鄉後,作為基層社會與朝廷上下相通的紐帶。可以將基層鄉村社會民情民意反映到朝廷。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
  • 為何古代官員都回老家養老?
    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古代官員年邁後,向朝廷或皇帝上書請求告老還鄉,被批准後,官員就拖家帶口回老家。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不能留在當地,而要回老家呢?首先,在很多朝代,都明確要求退休官員回老家養老。其實,許多朝代為了整頓史治,避免官員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明文要求退休官員回原籍養老。在南宋律法明確要求,官員辭官後,三年內不得在任職地居住,如果有當地親人,三年之後也不許居住,違者判一年有期徒刑。
  • 古代官員請辭後,為何一定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京城養老?
    其實在古代也存在養老問題,古代官員到達了指定年齡也會告老還鄉,不過京城是權利和財富的中心,為什麼他們非要回老家呢?第一個理由,古人是非常重視落葉歸根的,我們現如今所使用的「衣錦還鄉」、「告老還鄉」等詞,都是為了表達古人重土安遷的意願,據2017年數據顯示,山東青年外出工作的比例是全國最低的,就是因為這種心理在作祟。
  • 古代官員一言不合就辭官,退休後竟然靠這個繼續奢侈生活
    古代官員一言不合就辭官,退休後竟然可以靠這個繼續奢侈生活!文/歷史的光束其實在古代很多學子一輩子止步於秀才,所以哪怕是中個舉人,鄉裡都是敲鑼歡慶的。當了舉人老爺就離做官不遠了,所以中舉是許多學子的夢想。然而當久了舉人,享受著遠鄉近鄰的恭維,往往還沒做官,就已經享受到做官的滋味了。最後做了宮,自然而然的耍起官威。
  • 古代官員為何告老還鄉,不在繁華的京城養老?不得不感嘆皇權無情
    古代官員為何告老還鄉,不在繁華的京城養老?不得不感嘆皇權無情我們從電視中經常能可看到的是,不管是多麼大的官,只要是想退休想回家的藉口都是,我年紀大了想回老家休息一下。但是作為一般的官員來說,在京已經住了幾十年,對這裡的環境不是更加的熟悉嗎,何況自己大半輩子的心血,人脈啥的都在繁華的京城裡面,不在這養老,為什麼還要告老還鄉呢?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古代官員為什麼都喜歡告老還鄉?家鄉的居住環境會更好能更長壽
    對於古代的官員來說,到了一定歲數,也是要退休的。而官員的退休,統稱為致仕。文官是告老還鄉,武將則是解甲歸田。官員一般來說,正式退休之後,都不會留在京城,而是選擇回到自己的老家。為什麼官員退休後不願意留在京城或者大城市生活?非要回到鄉下度過自己的晚年呢?這就得給古代的一直叫做流官制的制度有關了。
  • 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
    別看明清兩季官員的俸祿低,但是要當官的仍然是趨之若鶩,因為工資雖少,但是政策好,外快多,所以一般官員都不會主動辭官。 但是官員們還不得不面對被動離開工作崗位,那就是父母不在了,要守孝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