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最具當地特色的美食通常在路邊小攤上,街頭巷尾的蒼蠅館子裡往往能吃到當地最美味的食物,所謂「世間真美味,猶在市井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尋覓一個街頭小吃攤。
河南一個大爺和老伴在街頭支了一個小吃攤,只賣一種傳統小吃,這個小吃還挺特別,叫做「饊子」,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
「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在我國古代,饊子還有一個十分文雅的名字,叫做「寒具」。在古代,清明節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歷經各朝各代傳承下來。
其實饊子並非河南獨有,現在在我國南北多個省份都有吃「饊子」的,但是南北所吃的饊子有所差異,北方的饊子用小麥麵粉製作,大氣灑脫;南方的饊子用米麵製作,精緻小巧。
不僅是漢族人喜歡吃饊子,饊子在少數民族地區也頗為流行。少數民族的饊子風味各異,品種豐富,其中以維吾爾族、納西族和東鄉族等地的最為出名。
河南大爺賣的饊子是用麵粉製成的油炸食品。製作饊子需先將麵團揉成筷子粗細的圓長條,放在油盆子,使圓長條全都抹上油,然後再把抹上油的長條像纏毛線一樣纏在手上,纏好後再拉開,用筷子撐著放在油鍋裡炸。
大爺大媽賣的饊子9塊錢一斤,口感酥脆,顏色黃燦燦的。大爺一邊炸饊子,一邊自豪地說他炸的饊子跟別人家的不一樣,裡邊是空心的。
大爺聽到有人問做這個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大爺說:「肯定是發不了財,能吃口飯就行,我們也不圖大富大貴。」大爺的臉上洋溢著心滿意足的微笑。大爺和大媽兩個,在街頭擺攤賣饊子,也賣了幾十年了。他們就靠著這個老手藝,賺點能餬口的錢也就滿足了。
大爺炸著饊子,遺憾都說現在饊子已經沒人傳承了,傳統的小吃,做起來麻煩,又賺不到錢,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做了。「再過個幾十年,估計就再也吃不到饊子了」,大爺說完,嘆了一口氣,對著從老祖宗那裡傳承下來的美食,以後卻後繼無人感到可惜。
對於大爺大媽老兩口來說,每天在街頭做著饊子,靠著自己的手藝吃飯,這樣的生活就已經很好了。大家喜歡吃他做的饊子,大爺覺得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