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青陳莊西周城址考古中發現的青銅器、銘文、車馬坑等珍貴文物得到進一步鑑定和研究,人們對古代墓葬和珍貴文物的關注再次高漲。在目前還沒有對外公布的考古發掘中,有很多發掘成果是驚人的,臨淄區發掘的兵馬俑坑即是其中之一。這個俑坑內排列著陶闕、陶樓房、陶車馬、陶俑等多種陶製品,形成一個完整的莊園式布局,氣勢宏大,令人震撼。昨日,記者對這一考古發掘成果進行了採訪。
2007年12月,臨淄區牛山路東首的一座新建小區正在施工,施工人員在一居民樓地基施工時突然發現了一座古墓,有關部門聞訊後立即封鎖了現場。
對於臨淄來說,發現一個古墓並不算什麼大新聞,可沒有人想到,在日後的發掘中,這裡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昨日,有媒體披露了兵馬俑坑的發掘情況,記者當日再次來到當年的發掘現場,發現這裡的居民樓已經入住。
臨淄華盛園39號樓看門人王大爺告訴記者,當年的發掘現場就在39號樓一單元所在位置。「當時正在挖地基,有人說挖出了古墓,後來文物部門趕到把現場保護起來了。」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古墓,在挖掘過程中,文物部門共清理出5座漢代墓葬。更為驚人的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兵馬俑坑得以重見天日。有專家認為,該兵馬俑坑的價值高於堪稱全國第三大兵馬俑坑的章丘危山漢墓陪葬俑坑。
從現在起,記者將逐步揭開淄博首個兵馬俑坑的秘密。
晨報記者韓凱 文學彩
■ 俑坑情況
俑坑是一座縮微漢代「大宅」
據當時參與發掘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魏成敏介紹,此次發現的兵馬俑坑頗具規模,俑坑南北長15.45米、東西寬3.5米,坑內是一座縮微化的漢代「大宅」,裡面整齊排列著陶俑、陶闕、陶車馬、陶樓房等各類陶製品,各個色彩豔麗、製作精良,而且大多保存較好。
俑坑中的「大宅」屬於三進式的「日」字形前廳後室結構,從闕門到院落大門為第一部分,主要由騎俑和車馬俑方陣組成,在前端兩側的闕樓中間向後有5輛獨轅車和7組護衛騎俑。
從前院大門內到後院大門前為第二部分,由步俑方陣組成,兩組步俑方陣中間有建鼓和擊鼓手,並有個別騎俑、文吏俑和侍從俑。在大門內西側站立步俑前還有2輛雙轅牛車。
後院為第三部分,由主人出行方陣組成,還有4輛車和若干武士護衛俑和侍從俑。東側3輛車前後排列,前面2輛獨轅軺車為主車,後面一輛雙轅車駕3馬,主車西側還有1輛獨轅侍從車。
專家指出,這樣的排列形式在國內俑坑中也是不多見的,表現的應該是當時達官顯貴的出行儀仗。整個俑坑形象地再現了一座漢代城市的生活場景,整個俑坑四周分布著64個武士俑,個個手持盾牌,面向外,對整個俑坑形成保衛狀。「大宅」內各類設施一應俱全,院東側有一處糧倉和一間「廚房」,廚房前還有一口井。
在院北,專家還發現了兩處豬圈,豬圈裡不但有豬,還有飼養員。
除了生活設施,俑坑內人物眾多,各種牲畜、器具也種類繁多。各種陶製品的精細程度更是讓考古工作者興奮不已。
在「大宅」院內西側有一處戲樓,不但有樓上正在表演的戲俑,就連主人餐桌上的食物都能看出來。
■ 專家分析
墓葬價值極高墓主人非富即貴
根據俑坑的規模、宅院布局等特徵,專家推測俑坑年代大約是西漢早中期。
對於該俑坑的發現,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有關專家表示,陶樓、陶闕大多數在東漢墓的陪葬中發現,而在西漢陪葬坑內發現尚屬首次。
專家認為,這個俑坑的發現,是山東省內近兩年考古發掘的重大成果。
專家指出,過去出土的兵馬俑坑大多是表現軍隊出徵的戰爭場景,而像該俑坑這樣表現一個家族車馬出行場面的非常少。無論是在俑坑規模,還是在內容方面,該俑坑相比章丘危山漢墓陪葬俑坑具有更高的價值。
俑坑中發現的車馬俑讓考古專家頗為震驚。該俑坑出土的車馬既有單轅車又有雙轅車,在山東省境內發現漢代陶車馬俑這還是第二次,就算在全國同類發現中也屬於高級別的。此次出土的陶車馬有的部件保存完好,對於研究當時的馬車製作工藝具有很高的價值。
對於墓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是個謎。但專家認為,墓主人身份非常高,非富即貴。俑坑中隨葬的車馬共計11輛,按照漢制推測,墓主人很可能屬於齊國王侯年俸或二千石以上的達官顯貴。
◇ 相關連結
章丘危山漢墓陪葬俑坑2002年發掘。危山漢墓一號陪葬俑坑為車馬俑坑,其中擺放的車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展現了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隊列的形式,包括170多個陶俑、50餘匹陶馬、4輛陶馬車。
齊國是漢代早期最大的諸侯國,西漢時期最大的事件就是「七國之亂」,當時很多諸侯國君都想僭越。
上圖均為兵馬俑坑內情況。(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發掘現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