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淄兵馬俑坑墓葬價值極高 是縮微漢代大宅

2020-12-19 搜狐網

  隨著高青陳莊西周城址考古中發現的青銅器、銘文、車馬坑等珍貴文物得到進一步鑑定和研究,人們對古代墓葬和珍貴文物的關注再次高漲。在目前還沒有對外公布的考古發掘中,有很多發掘成果是驚人的,臨淄區發掘的兵馬俑坑即是其中之一。這個俑坑內排列著陶闕、陶樓房、陶車馬、陶俑等多種陶製品,形成一個完整的莊園式布局,氣勢宏大,令人震撼。昨日,記者對這一考古發掘成果進行了採訪。

  2007年12月,臨淄區牛山路東首的一座新建小區正在施工,施工人員在一居民樓地基施工時突然發現了一座古墓,有關部門聞訊後立即封鎖了現場。

  對於臨淄來說,發現一個古墓並不算什麼大新聞,可沒有人想到,在日後的發掘中,這裡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昨日,有媒體披露了兵馬俑坑的發掘情況,記者當日再次來到當年的發掘現場,發現這裡的居民樓已經入住。

  臨淄華盛園39號樓看門人王大爺告訴記者,當年的發掘現場就在39號樓一單元所在位置。「當時正在挖地基,有人說挖出了古墓,後來文物部門趕到把現場保護起來了。」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古墓,在挖掘過程中,文物部門共清理出5座漢代墓葬。更為驚人的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兵馬俑坑得以重見天日。有專家認為,該兵馬俑坑的價值高於堪稱全國第三大兵馬俑坑的章丘危山漢墓陪葬俑坑。

  從現在起,記者將逐步揭開淄博首個兵馬俑坑的秘密。

  晨報記者韓凱 文學彩

  ■ 俑坑情況

  俑坑是一座縮微漢代「大宅」

  據當時參與發掘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魏成敏介紹,此次發現的兵馬俑坑頗具規模,俑坑南北長15.45米、東西寬3.5米,坑內是一座縮微化的漢代「大宅」,裡面整齊排列著陶俑、陶闕、陶車馬、陶樓房等各類陶製品,各個色彩豔麗、製作精良,而且大多保存較好。

  俑坑中的「大宅」屬於三進式的「日」字形前廳後室結構,從闕門到院落大門為第一部分,主要由騎俑和車馬俑方陣組成,在前端兩側的闕樓中間向後有5輛獨轅車和7組護衛騎俑。

  從前院大門內到後院大門前為第二部分,由步俑方陣組成,兩組步俑方陣中間有建鼓和擊鼓手,並有個別騎俑、文吏俑和侍從俑。在大門內西側站立步俑前還有2輛雙轅牛車。

  後院為第三部分,由主人出行方陣組成,還有4輛車和若干武士護衛俑和侍從俑。東側3輛車前後排列,前面2輛獨轅軺車為主車,後面一輛雙轅車駕3馬,主車西側還有1輛獨轅侍從車。

  專家指出,這樣的排列形式在國內俑坑中也是不多見的,表現的應該是當時達官顯貴的出行儀仗。整個俑坑形象地再現了一座漢代城市的生活場景,整個俑坑四周分布著64個武士俑,個個手持盾牌,面向外,對整個俑坑形成保衛狀。「大宅」內各類設施一應俱全,院東側有一處糧倉和一間「廚房」,廚房前還有一口井。

  在院北,專家還發現了兩處豬圈,豬圈裡不但有豬,還有飼養員。

  除了生活設施,俑坑內人物眾多,各種牲畜、器具也種類繁多。各種陶製品的精細程度更是讓考古工作者興奮不已。

  在「大宅」院內西側有一處戲樓,不但有樓上正在表演的戲俑,就連主人餐桌上的食物都能看出來。

  ■ 專家分析

  墓葬價值極高墓主人非富即貴

  根據俑坑的規模、宅院布局等特徵,專家推測俑坑年代大約是西漢早中期。

  對於該俑坑的發現,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有關專家表示,陶樓、陶闕大多數在東漢墓的陪葬中發現,而在西漢陪葬坑內發現尚屬首次。

  專家認為,這個俑坑的發現,是山東省內近兩年考古發掘的重大成果。

  專家指出,過去出土的兵馬俑坑大多是表現軍隊出徵的戰爭場景,而像該俑坑這樣表現一個家族車馬出行場面的非常少。無論是在俑坑規模,還是在內容方面,該俑坑相比章丘危山漢墓陪葬俑坑具有更高的價值。

  俑坑中發現的車馬俑讓考古專家頗為震驚。該俑坑出土的車馬既有單轅車又有雙轅車,在山東省境內發現漢代陶車馬俑這還是第二次,就算在全國同類發現中也屬於高級別的。此次出土的陶車馬有的部件保存完好,對於研究當時的馬車製作工藝具有很高的價值。

  對於墓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是個謎。但專家認為,墓主人身份非常高,非富即貴。俑坑中隨葬的車馬共計11輛,按照漢制推測,墓主人很可能屬於齊國王侯年俸或二千石以上的達官顯貴。

  ◇ 相關連結

  章丘危山漢墓陪葬俑坑2002年發掘。危山漢墓一號陪葬俑坑為車馬俑坑,其中擺放的車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展現了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隊列的形式,包括170多個陶俑、50餘匹陶馬、4輛陶馬車。

  齊國是漢代早期最大的諸侯國,西漢時期最大的事件就是「七國之亂」,當時很多諸侯國君都想僭越。

  上圖均為兵馬俑坑內情況。(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發掘現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相關焦點

  • 漢代彩繪兵馬俑亮相臨淄 將於6月20日對市民開放
    臨淄山王莊西漢兵馬俑遺址出土的彩繪陶器。  記者從臨淄區文化出版局了解到,臨淄山王莊西漢兵馬俑彩繪陶器歷經三年的修復和整理,已初步完成修復工作,並將於6月20日在臨淄區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市民開放。  歷經三年 完成修復臨淄區山王莊兵馬俑坑的考古發掘自2007年12月開始,臨淄區文物局清理出了5座漢代墓葬,1座南北長15.45米,東西寬3.5米的兵馬俑坑。並於2008年1月26日完成了全部清理和繪圖工作。
  • 山東臨淄山王村漢墓陪葬坑的幾個問題
    沒有兵馬俑,可能與墓葬的年代和級別有關。  漢代的兵馬俑與車馬出行俑是漢承秦制的結果,但兩者後來的使用範圍有了區別。西漢前期,兵馬俑帝陵可用,諸侯王陵、列侯及高級官員墓也可以用。如楊家灣漢墓,墓主可能是文景時期周勃或周亞夫。此時諸侯王陵的兵馬俑可能與諸侯王「同制京師」有關,列侯及高級官員墓中的兵馬俑應來自於皇帝的褒賞。
  • 徐龍國:山東臨淄山王村漢墓陪葬坑的幾個問題
    由此可見,漢代貴族府第戒備森嚴,非一般人所能覬覦。 三、山王村陪葬坑的性質 通常所說的「陶俑」,實際上可以更加細緻地劃分為軍陣性質的兵馬俑、車馬出行俑、樂舞俑、儀衛俑和侍俑等幾大類,山王村陪葬坑包含的陶俑種類,除了軍陣性質的兵馬俑,其他幾類都存在。沒有兵馬俑,可能與墓葬的年代和級別有關。
  • 山東臨淄戰國漢代墓葬與出土銅鏡研究(共兩冊)
    山東臨淄戰國漢代墓葬與出土銅鏡研究(共兩冊) 2018年04月11日 09:24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 字號 關鍵詞:花葉;銅鏡;方鏡;四山鏡;紋飾;形制;銘文;介紹
  • 山王莊兵馬俑,漢代王公陪葬一套別墅和重裝備保安隊伍
    由北京出發自駕山東青州兩日訪古,特邀天翔128帶隊。第一天途中添加了齊文化博物館,最讓我震撼的是一套完整的漢代兵馬俑。與秦始皇兵馬俑的不同之處是除了軍隊和馬車的戰爭元素,這套兵馬俑有一個三進院的漢代別墅建築,日常生活的豬牛羊,配套全部服務人員和歌舞演藝人員,把人間最輝煌的時刻整體搬遷到要去的另一個世界,正是因為陶俑的這種創造,讓我們看到2000多年前祖先的生活場景,包括漢闕和漢代樓閣建築的微縮模型,這麼完整的漢代陶俑陣列,在全國發現的漢代陶俑中也非常少見,彌足珍貴。
  • 千古奇觀臨淄東周殉馬坑 改擴建效果圖出爐!
    由於建成時間較長,設施比較陳舊簡陋,殉馬坑已經不能滿足目前文物保護的需求。 現在,臨淄文物部門將殉馬坑列為臨淄齊國故城考古址公園第一批重點展示項目,對殉馬坑進行改擴建,準備把600餘匹馬通過複製形式全部展示出來。這項工程完工後,東周殉馬坑將成為淄博旅遊新方向。
  • 秦始皇兵馬俑墓葬坑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為什麼二世而亡
    秦始皇兵馬俑墓葬坑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為什麼秦朝短暫的像流星,居然二世而亡。風水學還可信嗎?不信風水學文化的人可能會問:秦始皇居然捨得花不計其數的財力和人力修建浩大的墓葬工程,在兵馬俑墓葬坑建造前夕,聘請的風水先生肯定是具有真才實學的頂級大師。
  • 山東臨淄被認定為漢代銅鏡製造基地
    山東臨淄被認定為漢代銅鏡製造基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5日 10:05 來源: >  新華網濟南2月14日專電(記者 王海鷹)來自中、日、韓三國的80多名學者經過研討,認定山東臨淄是漢代重要的銅鏡生產基地。
  • 比秦兵馬俑發現提早9年的漢代兵馬俑,墓主到底是誰?
    後來經過有關部門清理,在十一個墓區隨葬坑裡,出土了583件漢代的騎兵俑、1965件人俑、410件盾牌模型、1110多件鎏金車馬飾等陪葬品。楊家灣 漢兵馬俑 鹹陽博物館藏東郊楊家灣漢墓發現的漢代兵馬俑坑中所出土的陶俑,是當時所見漢墓中數量最多的。如此多漢俑的出土,在當時轟動了學術界。
  • 「齊景公殉馬坑」周邊現漢唐古道,見證齊都臨淄繁華
    2018年,在山東淄博舉行了一項齊故城河崖頭西南遺址的發掘工作。河崖頭村西南遺址位於臨淄齊故城大城東北,地處河崖頭村西南部,是為配合臨淄齊故城國家遺址公園河崖頭殉馬坑展示項目拆遷安置工程而開展的發掘項目。
  • 山東定陶漢墓中發現器物坑 出土玉璧和漢代絲質長袍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3日通報,在山東定陶縣發現的「亞帝王級」大型漢墓獲得重要考古發現,考古人員在原本空空如也的墓室內地板下發現一竹笥,內盛一件縫有玉璧的漢代絲質長袍。這一埋藏方式為國內首次發現。  定陶大型漢墓位於山東定陶縣馬集鎮大李家村西北約2000米。
  • 山東淄博臨淄有個齊文化博物館,特別親民,不收費
    眾所周知,山東淄博臨淄是齊國故都,歷史悠久。從大汶口文化、後李文化;再到姜子牙封齊地、任國君;春秋五霸之主齊桓公;從古至今,齊國故都臨淄,一展雄姿。有個朋友從外地遷來臨淄不久,對臨淄的歷史一無所知,約我一起去博物館遊覽,了解一下齊國故都。周末閒來無事,一起前往齊文化博物館,大約遊覽半天,來一次文化之旅,去探尋了臨淄悠久的歷史。
  • 兵馬俑中的青銅劍都是模型,並不是實戰兵器
    當人們參觀兵馬俑時,他們不僅對兵馬俑的巨大規模感到震驚。他還對與他一起出土的大量武器充滿興趣。其中,纖細精緻的青銅劍吸引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如著名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稱:1974年,在兵馬俑坑的黃土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令專家吃驚的是,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釐米,秦人能夠製造如此之長的青銅劍!
  • 從漢代陶俑看漢代生活
    漢代陶俑以其高超的藝術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著稱於世,是了解漢代社會風貌的重要材料之一。漢俑是中國古代陶俑製作的一個高峰,題材多樣,技藝高超,具有多種時代特點。漢俑的歷史價值不僅體現在對雕塑藝術的影響上,還反映了當時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真實面貌和人民的精神狀態。
  • 青龍山挖出漢代墓葬 漢代「薰香爐」現身
    原標題:煙臺青龍山挖出漢代墓葬 漢代「薰香爐」現身陶罐製作精美山東煙臺福山區青龍山文化公園是福山區傾力打造的區域性市民文化休閒中心。煙臺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閆勇說,這種香爐的出土在北方漢代墓葬中也是比較罕見,它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在隨葬陶器底部,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漆器和魚骨。說是漆器,只能在爛泥裡看到一個見方的輪廓,兩條魚骨的骨刺卻頭尾分明,長度約為40釐米。銅印章,銅劍,專用的「薰香爐」,兩條大魚陪葬。看樣子,墓主人身份顯赫。
  • 山東將復原展示臨淄東周殉馬坑500餘殉馬
    新華網濟南11月6日電(記者孫曉輝)記者日前從淄博市政府獲悉,山東明年將通過復原的形式展示臨淄東周殉馬坑的500多匹殉馬。據悉,復原殉馬坑是淄博臨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據介紹,淄博臨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日前獲得國家文物局立項批覆,今年12月將進入施工階段,預計用3-5年時間拓展殉馬坑,並打造城牆保護展示區、冶鑄遺址保護展示區等十多個展示保護點,投資規模達7000多萬元。目前,率先列入拓展開發規劃的臨淄東周殉馬坑,將在明年通過復原的形式將主墓和其餘深埋地下的500多匹殉馬全面向遊客展現。
  • 山東臨淄出土罕見戰國宮殿大門 宮殿被燒毀
    公元前279年,齊都臨淄在被外軍佔領5年之後,由大將田單率軍驅離敵軍復國。   魏成敏說,種種跡象說明,10號大殿被燒毀後不久,原夯土臺基在經過清理之後,又建起新的大殿。到了漢代,宮殿基址上建起2座小型墓葬,其中一座發現陶罐,墓主身份地位均不高,另外出現漢代水井2處。這些考古發現表明,此時期宮殿已遭廢棄。
  • 臨淄區發現漢代兵馬俑 形態各異 生動傳神
    大眾網·海報新聞淄博9月11日訊 8月1號晚上8點,由淄博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攝製的臨淄《山王村漢俑發掘記》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展示了臨淄區形態各異、生動傳神的漢代兵馬俑。
  • 山東一漢墓挖出漢代人馬俑,堪稱「出行儀仗隊」!
    12月28日,臨近元旦,山東考古界傳來一則好消息:在青島市平度古峴鎮八裡莊村一處漢代墓葬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了一支由漢代彩繪陶俑組成的「儀仗隊」。儘管陶俑表面仍包裹著泥土,但輪廓已經清晰可辨。據考古人員介紹,漢代彩繪陶俑陪葬坑在我省出土的次數很少,在膠東半島地區更是首次發現。
  • 臨淄東周墓殉馬坑:從齊景公殉馬葬式看古齊雄風
    東周墓殉馬坑(照片來源:臨淄文物局)中國網9月16日訊(記者 申基崗 周靜)15日,「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採訪團來到了位於臨淄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的東周墓殉馬坑。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一帶,已探明30餘座大中型墓葬和3個殉馬坑。1976年發掘的五號墓,是一座甲字形土坑積石木槨墓,墓室和墓道系在人工挖掘的大坑中版築而成。墓室的東、西、北有三面相連的殉馬坑,坑長約215米,寬4.8米左右。墓早年數次遭盜掘,隨葬品已蕩然無存,唯有殉馬坑保留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