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訊,「限購了,40年或50年產權的商辦類物業也能買。」三令五申之下,仍有不懼政策的人。記者調查發現,五環外某個50年產權的商辦類項目,代理的中介機構仍在勸說新政前已經交了定金的客戶,多走一道手續,就可繼續購買商辦物業。
在一些機構網站上,商辦類物業的房源信息仍然清晰可見。新華/TAKEFOTO供資料圖
「都說限購了,50年產權的房子不能賣個人,可中介機構可著勁說能,這該怎麼辦?」整整一周的時間,李可(化名)都覺得寢食難安,面對中介機構的「拖」字訣,不買竟也成了難題。「這真是一次失敗的投資。」
用本周最流行的詞彙說,大學畢業後就來京的李可屬於「新北京人」,在這裡工作了10年,有了穩定的工作、穩固的家庭和正向的朋友圈。拿著工資的她,一直沒有太多投資買房的概念,直到3月中旬,無意間接到的一通推薦電話,把她引入了如今進退兩難的「套路」。
「一個中介機構告訴我,他們代理的一個五環外不限購寫字樓項目,正在優惠銷售尾盤,折合單價不到15000元/平方米。」面對高端化的新盤市場,機構口中不限購、15000元這兩個關鍵詞,立即吸引了李可的注意。「我掛下電話,害怕有假,就在搜房、安居客上查了查,還真有這麼個項目。」
3月份,北京樓市正火熱,李可身邊的不少朋友都在看房。事後回想,這種氛圍,也成為她行動的一個動力。就這樣,全家人最終決定,拿出50萬元,投資買一套商辦物業。
隨後,和大部分人的買房程序相同,李可去樓盤現場挑了一套小戶型寫字樓。只是,全程陪同的都是自稱代理的中介機構,並沒有通常的樓盤駐場銷售員。這卻為日後的煩惱埋下了「雷」。
就在李可剛交完首付款、等待籤訂購房合同後的兩天,北京出臺了針對商辦類物業的限購政策,家庭名下已有一套房的外地人李可,已經不再具備購買這套寫字樓的資格。
「既然個人買不了商辦了,那我的合同是不是就該解除了?」第一時間,李可打電話給中介機構,提出解除合同、拿回首付款,然而,對方給出的答案卻是商辦物業還能買,李可現在反悔就算違約。
按照機構給李可指出的路徑,商辦類物業只限個人購買,不限機構,他們可以協助李可以個人名義去註冊一家機構,便可繼續履約。當然,這種協助不是免費的,李可還需再支付一筆手續費。
「這樣是在鑽政策漏洞,而且錢又花得多,我不踏實啊。」李可告訴記者,她屢次拒絕了中介機構提出的方法,堅持要求退款,中介機構便也執行「拖」字訣,以「需要申請」為由,不給出退款時間,也不說退款方式。
「現在就是,要退款就擇日再談,想談的話,就是交錢註冊公司。」李可苦惱地說,她感覺自己入了套,被迫被中介機構牽著鼻子走。
事有湊巧的,購房人小肖(化名)同樣也在接到同一家中介機構電話推銷的情況下,在商辦類物業限購政策出臺之前,購買了五環外的這個樓盤。只是,多留了一個心眼兒的她,在籤訂正式的購房合同前,並沒有支付首付款,而只交了一筆小數額的定金。
「所以,我看到限購政策後,給中介機構打電話提出解約退款,對方雖然也彆扭了幾天,但最後還是同意了。」
按照約定見面的當天,還沒等小肖說話,中介機構便亮明態度:定金可以退還,但小肖需要答應一件事,那就是這次買賣不是解除而是暫停,半年之後,只要小肖具備了購買資格,便得按照原先商定的價格繼續履約購買。
「如何能在半年之內具備購買資格?限購政策是半年之後就會退出麼?」小肖說,對於她提出的這兩個問題,對方並沒有給出答案,但在當時的情境之下,她只能先答應了下來,並拿回了交出去的一部分錢款。
「現在想來,也許就是為了先拖住我。」小肖說,她不知道半年後還會不會有新的說辭,比如個人註冊公司,或者真如中介機構所說,只是伺機觀察一下。
「反正個人註冊公司我是不會同意的。」小肖說,她特意去諮詢了一下,儘管把身份標籤從個人更換成了「企業」可以規避限購新政,但因為身份性質不同,購買和再出讓時的稅費成本又不一樣。如果是以公司名義持有的商住房,需要先結清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才能夠進行上市交易。
非70年產權性質的商辦類物業不能賣給個人,中介機構或開發商也不得對外宣傳商辦類物業可用於居住,這是限購新政對於商住類物業提出的規定。然而,正如李可所經歷的,仍有部分中介機構仍在向購房人勸說規避購買的方法。
同時,記者也看到,在一些機構網站上,商辦類物業的房源信息仍然清晰可見。
比如,位於順義的首開中晟廣場項目,是新政後禁止賣給個人的50年產權商辦類物業。在安居客網站上,記者卻看到,首開中晟廣場項目的頁面上寫著「待售」二字。點開進入,動態簡介中清晰註明:「二期房源目前待售中,預計價格在34000元/㎡左右,共182套房源,總高9層,2梯26戶,物業費4.2元/㎡,層高4.2米,……目前具體開盤時間和價格均未明確,有意者可直接致電售樓處詳細了解。」而對於房源不可賣給個人的提示,卻隻字未提。
甚至,在二手房頁面,標註為二手房房源的首開中晟廣場56平方米一居室下,卻寫著4月開盤,火熱排卡中。
「作為普通購房人,在網站上看到,我就以為是沒有問題的房源。」李可說,網站上的信息也要甄別,是她此次得到的經驗教訓。
就在昨天,市住建委要求,網站上的這些違規信息都需下架。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