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一書被我們現代人提取得僅剩一條婚姻格言?

2020-12-17 寫乎

作者:小蓮霧

(一)《圍城》裡的絕望

「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結局。」

《圍城》一書被我們現代人提取得僅剩一條婚姻格言,像新書腰封上醒目的大字。《圍城》被讀到薄至如此,卻又廣入人心,不知是該書的幸,亦或不幸。但我想錢鍾書先生一片匠心,也定不是想用25萬字告訴我們一條婚姻箴言。

《圍城》中精妙詼諧的譬喻俯拾皆是,書中人趙辛楣評價主人翁方鴻漸「方先生人聰明,一切逢場作戲,可是我們這種笨蛋,把你開的玩笑都得認真」。

該書語言表面上也看似「逢場作戲」,實則隱喻著作者情感上的睥睨慈悲,他筆下的人物或窘迫難堪、粗鄙媚俗,或虛偽遮掩、蠅營狗苟,他們都生活在作者幾乎是尖酸刻薄的語言諷喻中,但被如此描述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執拗自我,活得認真,恰恰是這份認真,營築了各自的圍城,才有了大時代中個人努力下的掙扎與計較,有了群體生活中個人心理的不堪與狼狽,讀者讀著書中各色人物,哀其不幸,恨其不爭,自然想到這圍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個又一個循環,難以突圍。

(二)主人公方鴻漸

「城裡的人想衝出去」,去向哪裡?去接觸一個不同的環境,新的人與事,可是為什麼生活卻總是在重複?

「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內地,他現在懊悔聽了柔嘉的話回上海,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方鴻漸最終所發的感慨讓人同情又憤恨,為什麼他會走入如此無奈的境地呢?民國二三十年,出身鄉紳家庭的方鴻漸讀大學,受人資助出國留學,得以遊歷歐洲,這樣難得的機會是今天許多人仍羨慕不來的。但是方鴻漸卻「視學問與學歷如糞土」,混跡幾所不同的大學,各處的學習都草草了之,最後買了個假文憑回到國內。

巧的是,父母包辦婚姻下的女方不幸去世,方鴻漸「幸運的」有了自由選擇伴侶的機會,可是他卻再次失去了摯愛的唐曉芙,回國後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得益於他人的安排。他自覺人生困惑,恍如被圍城施了魘力。「你不討厭,但毫無用處」是他唯一的好友對其中肯的評價。

其實這樣的結局在方鴻漸留學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他國內大學讀完後出國留學,自己深覺幸運,卻對學問和學歷極為輕視,覺得是遊戲。參與其中的幸事卻嗤之以鼻,這讓人費解,也代表他個人對社會組織和既定規則的疏離,缺乏參與,所有事情中的「多餘人」,瞧不起很多人和事,而無力做出改變。

社會的零餘者是最有權力嘲笑掌有職權的人的,但是這一性格使得方鴻漸在以後的很多事情中都桎梏於一座又一座的圍城,他回國後不關心國家戰事,覺得那是投機的政治家才做的事情。

感情上雖心慕唐曉芙,面對蘇文紈一步一步設計的倒追,又始終不敢拒絕。感情失敗,去內地教書,看透了教授們勾心鬥角爭權奪名的較量,自己卻是整個學校裡最站不穩腳跟的一個,僅僅半個學期就再沒有收到聘書。這就到導致了他工作認真,善良處世,卻處處毫無用處,連窘迫的旅途中找尋一家旅館的事情都辦不到,一種心平氣和的絕望。

(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方鴻漸

可為什麼方鴻漸總是深陷這種生活的無力感中呢,他明明擁有他人羨慕的很多條件,也許因為真正難以解脫的圍城是他自身深植於內心的性格與思想,我們亦然,雖然不願意相信,但是生活中的痛苦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造成的,自我即地獄。

《圍城》讓人驚醒的正是,方鴻漸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當少年海闊天空言志的時光變成渺遠難覓的昨日歲月,生活的林林總總撲面而來,我們也進入了方鴻漸式的圍城,總希望一夜難眠輾轉反側後下定的突圍決心,可以帶我們逃離現在的圍城,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如蛛絲纏住了你,輕盈的靈魂被生活和情感的千頭萬緒撕扯著,綁縛著你身體的每一根神經,你必須面對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生活。

逃出一座城後,不容你喘息,意識就會告訴你這不過是另一座城。如法國思想家所說「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生活看似馬上就要開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總有一些阻礙阻擋著,有些事得先解決,有些工作還有待完成,時間貌似夠用,還有一筆債務要去付清,然後生活就會開始,最後我終於明白,這些障礙,正是我的生活」。

圍城是永遠也無法逃離的,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遊戲,只要自我和群體存在,自我的無法改變,個體與任何群體的相容度就自然也不可能改變,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像《圍城》中所說「拋下一切希望罷,你們這些進來的人」。

(四)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當然不,方鴻漸式的絕望並不在於圍城存在的必然,而在於他不斷的逃離與認清再次重陷圍城的無力讓人沮喪。我們是方鴻漸,我們用圍觀者的角度看方鴻漸,同時也可以以圍觀者的角度看自己,瞭然人生是進入圍城、不斷突圍、尋求進入新的圍城的旅行的必然。

生活中必然的絕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先學會和這種心平氣和的絕望握手,而不是深陷無力感。從無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讓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諸事和具體的情感綁縛靈魂,深知人生圍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這必然帶來的絕望,如是魯迅《過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麼?前面是墳,但我仍要走。

周而復始的圍城帶來生活中心平氣和的絕望,然後反抗,於無物之陣中戰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正因為反抗,慢慢才會衍生出生生不息的希望,而不是方鴻漸式的投降!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薛寶釵出現在怡紅院的時間點非常有趣?

《紅樓夢》裡王熙鳳並沒有小看賈環?

古代中國的崑崙奴來自崑崙山嗎?為啥後來不見他們的蹤影?

相關焦點

  • 20句《圍城》經典語錄,讓我們走進婚姻的真相
    錢鍾書先生以學者身份寫下了一部經典著作,那就是《圍城》。記得圍城裡最經典的一句話當是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一部圍城寫盡了處於婚戀狀態的人生困境,那欲罷不能的心態,那走入圍城後的苦悶,書寫得淋漓盡致。
  • 每一段婚姻都醜陋不堪,圍城中的我們,終將一步步走向平庸
    今日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錢鍾書的圍城。錢鍾書被人稱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博學鴻儒,文化崑崙,會多種語言,精通詩詞歌賦。圍城一書道盡了婚姻的真諦,揭示了人性,但錢鍾書自己卻與妻子楊絳一生所愛,可見是典型的看熱鬧不怕事兒大的主。
  • 錢鍾書《圍城》,不是勸你遠離婚姻,而是教我們這樣選擇正確
    60到80年代的人大都讀過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更記得楊絳先生的題詞:「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許多年以後,我們才發現愛情如此,婚姻如此,人生也是如此!選擇對了就成功一半,可要怎麼做,我們才能選對那個人呢?《圍城》早有答案!
  • 錢老的婚姻如此幸福,為何要寫《圍城》?寫的並不是婚姻和愛情
    他與楊絳一見鍾情,之後迅速熱戀,之後順理成章地結婚,然後過上了「沒羞沒臊」的幸福日子,他們婚後的生活也是非常甜蜜,錢老護短也是護得更厲害了。一次女兒和鄰居吵架,楊絳擔心女兒被打過去勸架,結果被打了,於是錢鍾書聞聲而來,手裡還拿著長木板,到了跟前,一看老婆被打了,伸手就是一下。
  • 錢鍾書的《圍城》——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複雜
    書中所展現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抗日戰爭背景下,主人公方鴻留學四年,一朝回國之後,在愛情、事業、婚姻等方面屢屢碰壁的人生經歷。 方鴻漸如同"圍城"一樣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折射出時代背景下,一部分知識分子無聊可鄙的生活形態和病態的精神世界。
  • 《圍城》:別走進自己的「圍城」
    我們的內心都有一堵圍牆,把心房築成一座圍城、孤堡,困於心的人看不見真正的自己。漫漫人生亦如一圍城,往往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使我們困惑、迷茫。如果不能走出一座座孤堡、一堵堵城牆,我們將陷於自我的桎梏,徘徊、迷失。
  • 看《圍城》,揭示婚姻的「潛規則」,或許這才是生活和婚姻的真相
    婚姻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要進去,城裡的人想要出來。——錢鍾書《圍城》提到《圍城》就不得不說他的作者錢鍾書先生,錢先生和楊絳先生的婚姻一直是被人稱道的婚姻,但是錢先生卻寫出了一部"不幸婚姻"的書,可見其文學功底。
  • 人生處處都是圍城,我們該如何突破?錢鍾書《圍城》提供了答案!
    讀完之後我認為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便是此時此刻的我,他對待愛情、婚姻的態度以及對能力提升、事業規劃像極了我當下的生活。接下來我將對《圍城》書中的內容進行解析,並且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為何我們會深陷圍城中以及對自己未來人生的啟示。
  • 人生感悟:婚姻是座圍城嗎?愛是責任,拆除圍城,才有深情!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人生感悟#錢鍾書為婚姻創造了「圍城」一詞,後來社會又出了「入坑」一詞。現在,常常聽過來人感嘆:婚姻這座圍城,進去不容易,出來也不簡單。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麼苦於終成眷屬的厭倦,要麼苦於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得到了不珍惜,沒得到的卻很想要。
  • 穿越圍城——談婚姻
    穿越圍城對於婚姻,我只能套用白巖松的話,「痛並快樂著」。這不是故作深沉,而是我所體味到的生活的原汁原味。這個時代,結婚早失去了最原始的意義,更多的時候它只剩下一種家的感覺。只要聚會,友甲總是拍著胸脯指責女人過早地剝奪了他的浪漫與自由,情書沒得寫了,舞廳沒得進了,就連跨出門檻也得來個立正報告,哀嘆這輩子算是陷進去了,一副「失足恨千古」的可憐相。但只要我們一讓他撤,他卻馬上急轉彎蔫了下去,一臉狡黠的笑:「算了,都熟飯了,還撤什麼,將就著也就白頭偕老了」。看他那種庸者自憐的神態,友乙就只剩吞悶煙的份了。
  • 從愛情和婚姻的本質來理解《圍城》是非常重要的
    四個不同的女人,四種不同的感情,每一段愛情史都讓我們對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真是一本好書。從愛情和婚姻的本質來理解《圍城》是非常重要的女人結婚前,一定要讀讀《圍城》,這可以幫助你正確認識自己遇到的感情,因為這四種情感清楚地描述了婚姻的潛規則和男女之間的心理活動,如何識別人渣男人,如何選擇婚姻,什麼樣的婚姻才是好婚姻,讀《圍城》,相信你心裡有答案。
  • 錢鍾書的《圍城》不僅有婚姻更有人性
    提起錢鍾書的《圍城》,我們總是想起他的名句:「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也許這句話對婚姻生活比喻得太過貼切,以至於我們提起《圍城》總是認為是一部描寫感情生活的巨作,但是錢鍾書的《圍城》不僅描寫婚姻,更揭示人性,他的筆下不僅有婚姻這座「圍城」,更有工作、人際關係這兩座圍城。
  • 《圍城》暗含著我們人生中的兩種困境,身處其中,如何做出選擇?
    1、 婚姻困境"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書中,方鴻漸的感情經歷,是《圍城》的一條主線,而他的表現也一直在印證著上面這一句話。如果我們想要"進城",又或是"出城",這種突破來源於自我內心的力量,面對生活的成功與失敗,我們不能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懦弱、缺乏原則、玩世不恭,而是要想辦法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這樣才能使自己有能力去牴觸與反抗那些被"圍"起來的生活。
  • 再讀《圍城》:方鴻漸與孫柔嘉,沒有愛情的婚姻註定是一地雞毛
    《圍城》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歐洲留學歸國後兩年輾轉奔波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欲望大致如此」的哲理。書中令人印象最深刻,莫過於方鴻漸與孫柔嘉「雞飛狗跳」的婚姻,他倆的婚姻就是一座圍城,想逃卻又逃不出去,只能在城裡自怨自艾,彼此傷害,這段充滿雞毛的婚姻其實是很多夫妻生活的典型代表,這樣的婚姻對夫妻雙方來說才是圍城。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倉促的,甚至可以說是孫柔嘉一步一步把方鴻漸引入她預設的網中。
  • 錢鍾書小說《圍城》經典名言 | 婚姻是一座圍城
    他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他是才思敏捷的幽默大師,有人來中國一為看長城二為看他,他和妻子的恩愛為世人所羨慕,他被無數當代名家所推崇甚至崇拜……他就是錢鍾書,當你平日引用下邊這些經典語錄時,你意識到它們都是出自這位大師的代表作《圍城》嗎?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天下只有兩種人。
  • 《圍城》:進入了婚姻圍城的方鴻漸和孫柔嘉,為何過成了一地雞毛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講述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剖析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城外的人想走進去,城裡的人想走出來。其實愛情,婚姻和人生大致都是如此。都說婚姻就是要門當戶對,也就是世界觀、價值觀、家庭出身比較匹配,日後婚姻相對於比較平穩。可是恰恰忘記了另外一句話: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讓我們來看看方鴻漸和孫柔嘉兩人的婚姻演變成了兵荒馬亂的戰場呢?
  • 《圍城》告訴我們3個道理,女人怎樣才會幸福?讀懂一生受益
    一廂情願的愛情,終需一別兩寬《圍城》裡面,蘇文紈喜愛方漸鴻,在她看來彼此已產生愛情,接下來便是婚姻的提期,但可惜的是方鴻漸並不愛她,而是愛上她的表妹唐曉芙,但唐曉芙也未於方鴻漸相愛,三人經過了不同的故事軸線的發展,最後三人互無交集,各自生活。
  • 圍城裡外,人本孤獨。書本之外的《圍城》我們應當明白哪些道理?
    初識《圍城》的人可能會覺得它是一部愛情小說。對於「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又或者「結婚前要和對方有次旅行」這樣的說法覺得甚是有道理。實質上,《圍城》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 錢鍾書《圍城》第一個讀者楊絳,《圍城》圍的不是婚姻,是什麼?
    錢鍾書的兩個弟弟就是由父母之命安排的婚姻。一次,錢基博直接撕開了楊絳給錢鍾書的信,讓人意外的是錢父感念信中楊絳的言辭溫文爾雅、知書達理,並沒有發對他們的自由戀愛。1935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公立留學英國資格。二人婚後赴英國留學,學成之後相繼歸來。然而彼時已是國難當頭,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
  • 「毒舌大師」錢鍾書《圍城》:婚姻能不能幸福,全看男人情商高不高
    婚姻自是圍城,人性弱點亦是圍城,生活、精神,處處有困境。人生就是受困又不斷突破的過程,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突圍而出,才能夠不為自己所困。——錢鍾書《圍城》中學時代就看過《圍城》一書,只記得各色人等輪番出場的熱鬧,對於其中的人情世故一片懵懂。這本錢鍾書所著的書,是最符合他風格的一部,文章中的字字句句多處都展現了他的「毒舌」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