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2020-12-12 新咖醉文化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

人生並非是既定的程序,一個人四十九歲時非常茫然,那麼也不可能過了一年之後,就對自己的人生茅塞頓開。

世上很多人,哪怕是活到了八九十歲的高齡,在內心中還依然是一片混沌。因此孔子的話,只是對於自己的人生總結,普通人從中能夠學到的道理,那就只是需要埋頭激勵自己,在五十歲的關口,一定要能夠對人生有所徹悟,以便能夠達到知天命的境界。否則的話,後半生就不會是那麼的順遂。想要達到「知天命」的程度,一個人就必須要能夠修養出豁達的心胸,具體來說,就是在這樣的三件事情上,五十歲的人要能夠看得開。

無關之人

很多時候,人生就像是走馬觀花,那些在身邊來回不斷穿梭的人群,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跟我們的人生是毫無關係的。據說人的一輩子會跟兩千多萬人見面,並且和十萬多人有交流。這麼龐大的數字中,我們並不能夠每個人都視為人生的重要,只有懂得觀察和取捨,知道哪些人不過就是生命中的萍水相逢,哪些人才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認識到了這樣的本質,一個人才能夠在人際關係中學會豁達,不會是患得患失。

很多人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害怕因為堅持原則而去得罪人,這種心態就是不夠豁達,每個人都有既定的天命,你能夠和誰成為知己,這一定是兩個人之間的脾性相投。若是對方跟你本身就已經是格格不入,那麼不論是如何的委曲求全,到最後一定也是形同陌路。

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無關之人,他們是生意場上的言利之交,是酒桌上的酒肉朋友,是兩條平行線的泛泛之交,這些人對於你的人生就是一個過客,不值得你大費周章,只有將你的精力全部放在和知心朋友的相交相處上,最後才能夠在人際關係上做到「知天命」。

無聊之事

無關的人會耗費人際交往的精力,那麼生活中也有很多無聊的事情,這些事情大多都是娛樂性質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是這樣的道理很多時候也只是嘴上說說,並沒有從內心中得到認知。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在年到五十的時候,痛惜過往的自己虛耗了很多光陰,但是已經是悔之晚矣,沒有任何補救的方法。

不過古人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已經失去的光陰雖然是追不回來,但是在過後的餘生中,我們卻還是擁有著同樣珍貴的時間,那麼只要是及時的懂得「惜時」,也便是人生的一種「知天命」。一個「知天命」的人絕對不會在無聊的事情上浪費自己的生命,因此在餘生中,讓我們離開牌桌,離開酒桌,選擇一門學問進行學習,對於一種新的事物進行探索,這樣的生活才會讓餘生能夠發光發熱,也可以彌補上心中對於浪費時間的一種遺憾。

不合常理

「天命」是一種看上去玄之又玄的東西,其實天命跟天道一樣,都是人世間運行的一種常理。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沛著一些「理」,有一些是先天的道理,比如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這也是我們的天性。還有一種就是後天的道理,比如要行善事,做好人,有善心,這是我們的人性。

想要讓餘生過得順遂,那麼就一定要能夠平衡好自己的天性和人性,做到了平衡,也就是做到了古人所說的「中庸之道」。五十歲的人生,早睡早起,經常的自我鍛鍊,待人接物上要能夠儘可能的和氣,對於困難的人要能夠多多的進行幫助,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是一個人在後半生最好的狀態。

千萬不能夠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在年輕的時候逆理而為,逆命而行,還能夠承擔一些後果,但是五十歲後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知命,繼而就是順命。一個人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就一定會得到什麼樣的反饋,正是這樣的儉樸道理,所以孔子才會強調五十歲是知天命之年,為的就是看清人生的常理,懂得以後如何的去開始過自己的餘生。

相關焦點

  • 五十知天命為何?六十為何耳順?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五十而知天命」。在孔子的學說中,還保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別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如何「五十而知天命」
    又走過了繁花似錦的青春歲月,如火如荼奮鬥了二十餘年,如今的70後,進入了五十華年。李商隱面對五十弦的錦瑟,浮想翩翩,留下了「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感慨。唐代著名文學家,一代文宗、執掌文壇三十年之久的張說,五十歲時嶽州孤臥,深夜不寐,輾轉反側,寫下了:炎洲苦三伏,永日臥孤城。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到中年,一定要看懂這兩句話!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當人年過半百之後,就逐漸知曉什麼是天命,明白了什麼事情自己能夠控制,知道了什麼事情不可逆。等著到了60歲的時候,那麼不論外界說什麼話,也都能聽進去了。與此同時,也知道了什麼叫大度豁然。對內,看清了自己。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該擁有的已經擁有 ,沒擁有的也已經成為過去 ,很難重新努力再次獲取 。因為我們的心智和體力已經退化,上有老下有小 ,心中掛念的事情又太多 ,已不能也不敢再去冒險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知天命這三個字,古人經常會用知天命來代指自己的年齡,那麼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知天命是古人用來形容人到了五十歲。「知天命」,不是說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卻不再在意結局。
  • 《論語》中講「六十而耳順」,這裡的「耳順」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大多數人知道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那你知道之後嗎?
    2歲 孩提:幼兒時期。 《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鬐。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原來是這個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這是孔子七十歲回顧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閱歷的一句話,他說起來是很平實的口氣。甚至是相當客觀的記敘,沒多少主觀感情。但是,後來儒家的地位相當崇高,「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的人生總結就帶有「神性」一般的警喻意義。
  •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說的這句話有道理嗎?到底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這種辦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沒有懲罰只是教化,是不能對大多數人管用的,所以還得需要法律來治理國家。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五十知天命如何理解?不是認命,而是懂得了順勢而為
    論語《為政》篇中有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來,也用這些詞語來代指人生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於每一階段對應的詞語,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只拿五十知天命來說,很多人認為五十多歲的時候,人就能夠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認命,也有人認為到了五十歲,人開始懂得一些人生真正的道理。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記得十八歲那年,學校舉辦成人禮,那一年正值高三,中國的高考對於和我一樣在八線小城市的學生而言,實在是算得上人生第一件頭等大事,因為對於那時的我們,沒有選擇,這一條路是我們包括我們的父母家庭僅知的唯一一條通往以後生活的出路。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