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一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2020-12-11 品詩賞詞

王維雖然是盛唐詩人,卻經歷了安史之亂,見證了大唐由盛到衰的過程。他目睹了很多流離失所和家破人亡,自己也遭遇了人生最難以忘懷的困窘境遇。於是局勢穩定後,他就半官半隱,身在朝堂,卻心在田野山莊。他在自己的輞川別業追尋陶潛的遺風,心境閒適而超然,這期間他創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既洗滌心靈又寄託安逸。

王維詩畫結合,他的詩歌淡遠空靈,悠渺寧靜,充滿了禪家的寂然意味。王維詩中禪的意味是內心生活中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讀者心底的本能意味,展示出一種怡然與安逸。王維以禪入詩,有時不著一絲痕跡,詩人不需要人們拋灑同情之淚,也感受不到心靈的劇烈震顫,卻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下面這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偶然作唐代:王維老來懶賦詩,惟有老相隨。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餘習,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還不知。  

這首詩是王維在暮年創作的作品,詩人年老體衰,記憶力減退,但依然詩思泉湧。首聯「老來懶賦詩,惟有老相隨」,詩人感嘆自己的衰老,連寫詩的激情都減退了。之前他的輞川別業剛落成時,王維經常邀請三五好友,詩酒唱和,還與道友浮舟往來,彈琴嘯詠,既陶冶情操,又修身養性。「惟有」二字,有一種廉頗老矣的慨嘆,也令讀者為之心碎。

時光匆匆,人生短暫,王維不慕虛名,非常低調地面對世人對他的評價。「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宿世、前身」都是以禪語入詩。王維的很多作品都有禪意,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還有「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這些都表現了源於詩人內心的禪與儒的矛盾,自我與本我的鬥爭。

詩人繼續反思自己,「不能舍餘習,偶被世人知。」餘習也是禪語,指前世積澱下來的不能改變的東西。作者遺憾地說,我不能改變前世的習慣,吟詩作畫只是偶爾被世人知曉。這當然是詩人的自謙,不僅同時代人將他標榜為天下文宗,後世也讚譽其「文章冠世,畫絕古今。」詩人真正是將吟詩作畫當成一種消遣,也是自己心情的一種自然流露,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故意雕琢和穿鑿附會。

尾聯更是富有禪趣,「名字本皆是,此心還不知。」詩人詼諧地說,名字本來就有禪意,自己還不知道。王維,字摩詰,名字加在一起就是維摩詰,這是篤信佛教的母親親自給兒子起的名字。維摩詰的意思就是脫離汙垢的人,可見詩人早有慧根,又稱為詩佛,正是名副其實。

詩人以禪入詩,表現出一種對人生真諦的直接探索與感悟。王維以坦然的態度、平淡的語調表現出對生活的理解,感傷的低吟中滲露出徹悟之感。詩人此時早已不再有少年時的那種輕狂自大,也不願隨波逐流,更不想被浮名虛利困住手腳,真正做到了大徹大悟,與世無爭,只感到心閒身輕、恬靜淡泊。

相關焦點

  • 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
    生活的壓力來自內心的紛亂,修禪可以靜心息慮、辨別邪正,壓力也就自然消除。下面介紹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贈建業契公唐代: 孟郊師住青山寺,清華常繞身。而大師能夠在鬧中取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展現出其內心的澄明與恬靜。詩人不說大師如何淡泊明志,只用了「不棲塵」三個字,就簡潔明了地彰顯出大師心淨如鏡的境界,也委婉地表達出自己對禪境的熱切嚮往。縱覽孟郊的這首禪詩,構思獨特,語言樸實。
  • 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落葉明代:釋宗泐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宗泐,明代高僧,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字季潭。洪武皇帝時他奏對稱旨,曾奉使西域。後來朱元璋深究胡惟庸案時,他也曾遭株連,太祖特赦命免死,後在江浦石佛寺圓寂。
  • 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而當心中灑滿了靜寂溫潤的月光,也就體悟到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悅。比如詩佛王維曾有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夜幽林、空明澄淨,詩人在此彈琴長嘯,安閒自得、塵慮皆空。唐代另一位詩人也非常善於營造明月的意境,讀來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從唐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就開始逐漸地接納和學習禪宗,並以禪入詩,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光大了禪宗思想。而那些僧侶們也樂於和著名的文學家交往,於是便湧現了王維、蘇軾等一大批喜歡並接近禪宗的詩人。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正覺寺晚歸贈益山長老元代:薩都剌粥鼓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
  • 淡泊寧靜,超凡脫俗,「詩佛」王維禪與詩的完美結合
    禪詩或稱佛教詩歌,是指宣揚佛理或具有禪意禪趣的詩。自從佛教在漢晉之際從印度傳入,這類詩歌就應運而生。禪與中國詩歌的結合,就形成了詩歌園地中的一個奇異品種──禪詩。禪詩大體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禪理詩。這部分禪詩的特色是富於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證思維。 另一部分則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詩,諸如山居詩、佛寺詩和遊方詩等。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
    禪是什麼?有人說它深邃無比,平常人難以觸及;有人認為其充滿智慧,非修行長久不可理解。其實禪就是一種樂觀和恬淡的生活方式,不必在深山古廟,也無需晨鐘暮鼓,只要內心淡定,遠離貪慾,就是一種簡單的修行。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喜鮑禪師自龍山至唐代:劉長卿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猿聲知後夜,花發見流年。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此時,玄言詩開始與佛學相融,這為後來禪詩的興起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但當時有不少名士亦認為佛不如玄,有佛徒才思不濟的看法,這表現於對當時重要的佛教詩人、般若學學者支道林,名士們既有推崇,又有輕視、揶揄,這些人在《世說新話)裡多有記載禪詩包括抒禪趣、寫禪境、述禪理的詩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以禪入詩。在唐代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通過詩篇宣揚禪理。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宋代就有一位詩僧喜歡清淨,他與一位隱士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下面分享的是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有一次高僧覺得很長時間沒有碰到林逋,於是特地跑去看望,得知他一切安好,才放下心來,並贈詩一首。首聯讚美林逋的高風亮節,「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
  • 王維,和佛結緣的詩人,白居易、王安石也曾遨遊禪詩中
    很多一流的詩人,都對佛家思想有所體悟,並且創作了大量富有禪意的詩歌。別人先不說,就算是詩仙李白,他雖然崇尚的是道家思想,可是,其實他也曾經做過禪詩呢。比如,他曾經有過一首詩,叫做《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詩中寫道:「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 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他以儒為本,又藉助佛禪而形成了複雜的人格。濟世安民不妨礙他參禪悟道,暢遊山水也不影響他治國安邦。他顛沛流離,卻不改初衷;擁抱自然,也寄情大化。他與佛道往來,卻不拘泥其中,自有一番精妙的見解。有一次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 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
    下面介紹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三十五代:靈雲志勤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詩的大意是:詩僧就像一位堅韌的劍客,三十年來到處尋覓真理。樹葉一回接一回地墜落,然後又抽出無數新枝。詩人有一次偶爾注視著盛開的桃花,卻若有所思,從此以後,心中再也沒有遲疑。
  • 王維秋夜獨坐,一首禪詩寫景生動,更充滿濃濃的禪意
    禪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生活,可以讓人們安靜地思考,慢慢地尋找,並最終感受禪悟的喜悅。下面介紹的是王維秋夜獨坐,一首禪詩寫景生動,更充滿濃濃的禪意。秋夜獨坐唐代:王維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 王維的一首禪詩,景物描寫美不勝收,最後5字更充滿禪意
    盛唐詩人王維精通繪畫,使得他的詩作也美如畫卷,令人讚不絕口。同時詩人還深研禪理,經常還含蓄地以禪入詩,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禪境。比如他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詩人絕口不提一個禪字,卻用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
  • 王維禪詩的圓融境界
    作者:辛鵬宇(陝西師範大學博士)  研究「詩佛」王維禪詩的文章,蔚為大觀。論者在闡釋王維禪詩境界時大多集中在論述觀色悟空、以動顯靜的禪意,認為王維禪詩表達了色相俱泯、萬法皆空的禪境,讀之令人身世兩忘、萬念俱寂。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韋應物的一首禪詩,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禪,是一種能讓自己安靜的智慧,當身心寧靜、寵辱偕忘,煩惱和憂傷自然就遠離自己。人生之路,遍布荊棘,在禪語梵音間、看淡名利,於前塵舊事中、悟出真諦。下面分享的是韋應物的一首禪詩,充滿了禪悅。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韋應物是中唐著名詩人,也深受佛教影響。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朝綱混亂,政出多門,內有宦官弄權,外有強藩割據,皇帝無心治國,士大夫們既要立足社會,又要實現自我,因此內心經常感到很痛苦。恰好佛教的發展迎合了這些文人的心態,於是類似韋應物這樣的詩人,便從禪宗裡尋找到精神歸宿。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月裡北宋:竹庵士圭月裡嫦娥不畫眉,只將雲霧作羅衣。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面歸。
  • 王維最經典的禪詩,讀過後,你也會心靜如水
    讀王維的詩,必須在心靜的時候,最好是夜深人靜時,或者遠離塵世,親近自然時,才能讀出那種感覺。 王維這首《終南別業》歷來吟誦甚多,是古典詩詞中最具有力量感的畫。王維人稱詩佛,中年信佛的他,漸漸遠離世俗,融進自然,於萬物中禪透人生。
  • 散墨入「佛」意:政、藝、禪一體的王維
    王維早年即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信奉佛教,隨著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趨於消極,晚年更是奉佛長齋。在盛唐熾盛的佛風中,王維虔誠地投向佛教,可以說,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王維最大的磨難,是安史之亂。王維在被拘禁於菩提寺,且又在刀劍威逼之下,被迫任了官。安史之亂平息後,按律王維當死。他有一首詩證明他譴責叛軍,忠於朝廷。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很多讀者喜歡王維的詩畫結合、以禪入詩,也有許多讀者讚美陶淵明的淡泊明志。甚至更有讀者羨慕杜甫的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心境。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