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土地與房產登記制度是什麼樣? - 手機百度

2021-01-13 百家號

全國範圍內的房產登記制度,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存在。唐以後,中國在土地管理方面還出現了立契、申牒或過割制度。土地買賣必須通過官府,進行書面申報和登記,才能發生效力。否則,不僅交易無效,而且還要受到嚴厲的制裁。

土地交易始自周朝

嚴格來說,中國在民國以前沒有真正形成以公示為目的地產登記制度,但是以徵收賦稅、交易和提供質證以杜絕爭端為目的的土地登記,早在周朝就開始了。

據《周禮·大司徒》記載,天下的田地山川以及人口等要進行造冊登記,便於國家治理。

按照周朝建立時的制度,周天子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所有權,他直接統治的區域稱為王畿。王畿之外的土地進行分封:諸侯所分得的土地稱為諸侯國;卿大夫所分得的土地稱為採邑;士所分得的土地稱為祿田。

他們對自己所分得的土地享有使用權,不能任意處分,所謂「田裡不粥(粥,同鬻,出賣之意)」。他們還必須定期向周王交納貢賦,土地的所有權還是掌握在周王手裡。

西周初期,土地與奴隸均不得進入流通領域,但由於這二者是農業社會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諸侯實力不斷增長,周天子對各地諸侯的控制減弱,這種限制必然會被打破。到西周中後期,以土地和奴隸為對象的交換經常出現,而且事實上還得到了法律的認可。

目前可查的最早一宗土地交易,發生在西周。一個陝西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刻有一段關於地產交易的銘文,意思大致是在公元前919年農曆三月,一個叫矩伯的人分兩次將1300畝土地抵押給一個叫裘衛的人,換來了價值100串貝殼的幾件「奢侈品」,包括兩塊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條帶花的圍裙。

歷史上還有周厲王買地的記錄。周厲王當朝時,為了擴建王宮,他買下一個叫鬲從的人的地,但沒有立即給錢。鬲從擔心周厲王賴帳,周厲王還安撫他說:「你別怕,我一定會照價付款。如果我賴帳,就讓上天罰我被流放好了。」

周厲王買地究竟花了多少錢,記載此事的銘文上沒寫。但有人買地、賣地,已經從側面說明,當時除了有土地抵押,還存在土地買賣,西周中後期,應當是出現了統治者對土地所有權掌控的鬆動局面。

春秋時期,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8年),楚國下令「書土田」、「量入修賦」,其實就是楚國統治者要求對國境內的土地依據地勢進行測量,並根據肥沃程度,規定其產量的標準,再根據產量徵收賦稅。這種方式其實就是在進行土地登記,按照收成的多少交納賦稅,明確了國家對土地資源的登記管理制度,這個可能是最早確立的有關土地登記制度的法令。

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命令所有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佔有土地的數目以及人丁數目,向中央政府如實呈報。所報內容經審查核實後,最後登記入冊,上報到縣。自此,可以看做是政府承認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並以此為根據徵收田租。

隋唐實施土地分級統計

隋唐時,據《新唐書·食貨志一》記載了當時的土地統計要求:先在鄉裡進行統計,然後匯總成鄉帳;鄉帳完成後再上報到縣,由縣匯總成縣帳;縣帳完成後送達至州,匯總成州帳,最後上報到中央戶部。

在登記時間上,也有詳細規定。這樣,全國有多少家庭,每個家庭授田和宅地數量是多少,以及每年應該有多少土地賦稅收入,朝廷能做到心中有數且便於清查。

同時,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現了立契、申牒或過割制度,規定土地買賣必須通過官府,進行書面申報和登記,才算有效,否則要受到處罰。

其實關於宅地的統計也就是房產的登記,在我國古代大多是與田產的登記同步的,因為國家一般都是同時確定某一戶擁有的田宅情況,也就是包括土地與房子的雙重的規定了。

宋朝規定親鄰有優先購買權

至宋朝,中國的土地登記制度日趨成熟和完善。

南宋時期,民眾按統一要求製作砧基簿,全面記載戶主、田產面積、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鄰的名稱)、來源等土地狀況,附以地形圖,經耆老、鄰保正長統計查勘無誤後上報經界所(宋朝時專門管理土地登記工作的機構),再由經界所勘驗核實交付產權人,並收存於鄉、縣、州及轉運司。

砧基簿既是國家徵稅課役的根據,也是持簿者對所載土地的產權證明。進行田產交易時,由買賣雙方持砧基簿、地形圖和契約到縣府辦理「批鑿」(檢驗確實),土地轉讓才有效力。

不過,在宋朝出賣不動產,得先問問親鄰,首先問詢他們想不想買。因為宋朝法律規定,親鄰具有優先購買權。北宋後期還強調,所謂「親鄰」,必須為有親之鄰,即雖為鄰而非親或雖為親而非鄰者,都不具有優先購買權。

正規的做法是拿一個小本子,把「親鄰」的名字都列在上面,然後從族長老太爺到隔壁親戚大媽,讓他們挨個籤字。假如其中一個拒籤,這房就別打算賣了。

搞定了親鄰後,就要製作契約,到官府印契。契約是國家統一格式,被稱為「官頒契紙」,類似今天的「標準合同」,統一規定契約中必須包括雙方當事人姓名、交易原因、標的價金、擔保條款等內容。

只有在繳納契稅錢後,官府在契約上加蓋官印,交易才有效,就是合法合規交易,受到法律保護。加蓋官印的契約稱為「紅契」,具有法律效力;不繳納契稅,私下交易,是「白契」,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還屬於偷稅漏稅。  

「紅契」要交的契稅歷朝不等,一般叫「間架稅」,但無論多少,對購房者來說,在當時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於是很多人常常不到官府辦「交易手續」,民間房屋買賣多行「白契」。

這固然省了稅費,卻往往導致糾紛。宋朝的判牘彙編《名公書判清明集》或是明代小說《三言二拍》對房產糾紛都有記載。

對於「白契」,朝廷只得加大稽查,一經發現,就治人匿稅之罪,進行刑事處罰。南宋《慶元條法事類》記載:凡「匿稅者,笞四十;稅錢滿十貫,杖八十;監臨官、專典、攔頭自匿,論如詐匿不輸律」。

契約之後,要過割賦稅,即在契約上寫明標的物的租稅、役錢,並由官府在雙方賦稅簿帳內變更登記,加蓋官印。如果沒有過割賦稅,往後買賣交易雙方發生糾紛爭訟時,即使買受田宅的富豪之家持有契約,官府也不會受理爭訟。

宋朝地產買賣契約,又分為絕賣、活賣與賒賣三種。所謂絕賣,即無任何附加條件的買賣;凡只轉讓使用權與收益權,保留回贖權的買賣叫活賣或典當,典當契約的業主得到錢主的典價,在法定的30年期限內可隨時以原價贖回標的物;賒賣是採取類似商業信用或預付方式,然後收取出賣物的價錢。所有這些買賣活動,都必須訂立契約,取得官府認可後,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清末引入現代房產登記制度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編制出各地土地田產登記管理及據以確定賦役稅收的「魚鱗圖冊」,作為官府徵收賦稅的憑證,詳細記載每宗土地的業主姓名、田土形狀、方圓四至等,成為解決土地糾紛的重要依據。

滿清入關後,多次大規模侵吞土地,一度打破了明代的土地登記制度。康熙四年(1665年)朝廷下令進行土地登記造冊,歷時多年完成。

明清兩朝對田地、房屋的交易,都有明確規定。明代《明律·戶律》「典賣田宅」條文規定,不稅契者,除了刑事處罰外,一半價款要上繳官府。清代在《戶部則例》中明確規定,凡置買田地房,不赴官府粘契尾,一經發現,也要依法治罪,「笞五十,物貨一半入官」。

總的來說,古代房屋登記,是伴隨土地稅賦制度而存在的,其最主要目的是便於稅賦徵收,其私有財產之證明只是附帶性的作用,且登記的資料由官府掌握,對外保密,普通民眾不能查詢。

到清末,受西方影響,現代房產登記制度被引入中國,清廷開始借鑑西方的房產登記制度,決定採用德國的做法,制定《大清民律草案·物權》,但終因滿清王朝的覆滅而破產。

民國時,為了鼓勵人們進行不動產登記,政府曾到處張貼布告,以期廣而告之。比如1925年4月,北京地方審判廳登記處在全城張貼房產登記布告:「北京的土地房屋自庚子變亂,關係複雜,現經登記處登記,權利永遠確定……從本年四月一日起,土地房屋每價值千元,只收一元登記費。」這個階段,中國受到西方法制的影響,政府已經正式建立了房產登記制度。

(作者:泓景)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土地與房產登記制度是什麼樣?
    全國範圍內的房產登記制度,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存在。唐以後,中國在土地管理方面還出現了立契、申牒或過割制度。土地買賣必須通過官府,進行書面申報和登記,才能發生效力。否則,不僅交易無效,而且還要受到嚴厲的制裁。
  • 關於我國的土地登記制度
    我國的土地登記制度兼具權利登記制度和託倫斯登記制度的特點,偏重於權利登記制度。其主要特點為:  1.土地物權變動原則上採取登記生效主義,在特定情況下也採取登記對抗主義。  2.實踐中一般採取以實質審查為主、形式審查為輔的模式《物權法》及《土地登記辦法》對於審查的形式都沒有明確規定,但登記機構應當履行法定職責,當事人應當對所提交的申請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 市縣不動產登記遇阻:房產土地登記歸屬不同部門
    市縣不動產登記遇阻:房產、土地誰是登記核心?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具體工作主要在地方,特別是市、縣一級,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國土部獲悉,目前進展來看並不樂觀。 一位曾經參與國土部有關不動產登記調研的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市縣一級針對不動產登記職責統一到哪個部門尚存爭議。以前是房子到一個地方申請登記,土地到另一個地方申請登記,未來將設立統一的登記窗口來受理當事人的登記申請。
  • 【文史】古代不動產登記怎麼搞?
    春秋時期,土地登記制度已成法令,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 ,楚國下令「書土田」、「量入修賦」,進行土地登記,按照土地收成交納賦稅,明確了國家對土地資源的登記管理制度。 唐代,土地登記制度已很完備:先在鄉裡進行統計,然後匯總成鄉帳;鄉帳完成後再上報到縣,由縣匯總成縣帳;縣帳完成後送達至州,匯總成州帳,最後上報到中央戶部。
  • 2018房屋登記:房產登記的種類有哪些?
    3、夫妻雙方一在婚前取得的房產或者以一人名義登記的房產,雙方可以到產權登記部門申請變更登記,添加名字,重新取得房產證。4、房產證是該房產的權屬證書,一般以房產證載明的所有權人為準。但有例外情況,比如根據《據物權法》,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如果與不動產登記簿不一致,以不動產登記簿為準。
  • 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研究
    三、我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演變  (一)我國古代的土地登記制度  我國以土地為中心的登記制度源遠流長,從一開始就與土地稅賦息息相關。據學者考證,我國古代以土地交易為中心形成的登記制度,肇始於周朝中後期。
  • 2012房產經紀人房產基本制度與政策知識點第二章第一節(2)
    2.使用:是產權人按照房產的性能、作用對房屋加以利用的權利;使用權的行使必須符合下列條件:①無損於房屋的本質。②按照房屋的自然性能、經濟性能和規定的土地用途使用。③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3.收益:產權人收取房產所產生的利益的權利,如將房屋出租收取的租金、用房屋作為合夥入股取得紅利等。
  • 古代外出為官,老家的土地房產如何處理?
    中國古代,許多人依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然後出仕,但是古代人考取功名攜全家外出做官後,那麼老家土地房產該怎樣處置呢?古代人處置老家土地房產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代理,保留和增持。1.代理,繼續收益全家外出當官,老家無人照料,於是古代職業經理人應運而生,外出當官的人把家中土地房產委託代理人全權負責打理,繼續創造收益。
  • 國外土地房產證明方式各異 日本土地使用期限無規定
    國外土地房產證明方式各異 日本土地使用期限無規定 2015-03-06 11:36:17,不動產權登記的推出,是土地和房產證明方式改革演變的又一次跨越。很多人不禁要問,國外的土地和房產證明方式是怎樣的,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它們之間又有什麼不同?記者調查得知,很多國家都有它們獨特的證明方式,雖不盡相同,卻最適合它們各自的國情。  美 國按時繳稅 房子才真正是你的  在美國購房,付完錢辦完手續,沒有房產證,只有一份叫做產權轉讓書的文件,而且這張證書即使丟了也沒關係,因為所有關於房產的信息已全部登記在政府網站。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中國古代人口登記和戶籍制度
    還要登記個人相貌?朝廷能隨時調用個人信息?有這麼先進嗎?今天嚴八就帶你回顧中國古代的人口登記與戶籍制度,讓你看劇也不忘長知識,輕鬆笑傲朋友圈。且不論戶口在塑造中國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不可否認戶籍登記是國家進行社會和人口管理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手段。然而,人口登記與戶籍制度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發明,事實上中國自古就有一套複雜而成熟的人口登記和戶籍管理系統。古代社會最重要的國家資源就是人口,人口的多少與國家的強盛水平息息相關。對外,人口數量決定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和對外擴張的能力。
  • 泰國房產買賣合同、房產證、地契長什麼樣?
    隨著旅遊人數的激增,帶來的不僅是旅遊業的發展,也給這個國家的其他行業帶來了蓬勃發展的生機,其中泰國房產已成為東南亞房產市場的風向標。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人們對泰國房產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那麼購買泰國房產前,我們有必要來看看泰國房產買賣合同、房產證、地契長什麼樣,這樣不僅有助於更好的幫助我們購買泰國房產,也算是漲見識了。
  •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是怎樣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漢朝時的一年仲秋(八月),西北,萬裡晴空。史書完整地記載了以上登記戶口過程,不過在古代這個過程叫做「案比」。我們知道,現代戶籍是登記戶口的簿冊。戶口包含兩個概念,以家為戶,以人為口。那麼,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是怎樣的呢?《周禮》中有這樣的記載「聽閭裡以版圖」、「凡在版者」。
  • 9月20日起 南京房產產權登記可網上辦理
    答:當事人申請一體化網上辦理,與傳統模式相比,實現手機上的全流程透明展示,綜合窗口交件後,業務辦理進度一目了然,人性化操作引導,一鍵繳費、快遞送達,可大大減少辦理相關業務的排隊等待次數和時間。通過實名認證註冊,確保用戶的隱私和信息安全。當事人在「我的南京」APP上可以實現個人名下房產的登記簿信息查詢,開具一二套房證明,開具電子購房證明、房產交易稅款試算、辦理房產交易和不動產登記。
  • 一套重複賣7家 上海盧灣房產登記有陷阱?
    2個月後,天富公司炮製重複售房合同,把德康公司的上述房產重複賣給盧灣市政公司,盧灣區房地產登記處竟然進行了惡意的重複登記。致使德康公司的房產被佔4年零3個月,德康公司損失了應該收取的租賃費3600餘萬元。在這起通過房產重複登記進行詐騙的案件中,德康公司一家就蒙受損失7600萬元。  德康公司認為,房產局依法登記是為購房業主合法權益把關,違法重複登記等於是與詐騙犯協同詐騙。
  • 土地登記檔案的特點及管理
    一、土地登記檔案的一般特性  土地登記檔案是土地登記制度(亦是法律制度)的一種體現。它是土地管理部門代表政府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循有關法定程序所建立的反映有關土地位置、面積、用途、使用條件等情況的圖紙、簿冊等文件材料。它具有區域性、政策性、公正性、可變性等不同於其它專業性檔案的特性。
  • 古代就有戶口登記制度,西漢末年就已有記載,古代有戶口本嗎?
    古代戶口制度始於何時?史載,我國夏禹時分天下為九州,有人口約1300多萬。周代增加了二三百萬。戰國末期,共有人口2000多萬。《漢書·地理》》記載,西漢末年共有居民1223.3萬戶,5559.4萬人。商鞅變法的戶口編制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生了小孩要登記,死亡人口要除名,官吏要經常檢驗戶口,凡是在冊人戶,都得向國家繳納賦稅,充服兵役,維護地方治安,檢舉捉拿「奸人」。到戶口的整頓、編審,有人認為,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對全國進行嚴格的行政區和戶口登記,控制了人口,增強了國力,這就比商鞅變法還早了幾十年。
  •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奧秘:土地兼併的背後,竟然是制度的死結!
    熟悉我國古代歷史的朋友們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凡是王朝建立之初普遍通過均田薄賦恢復生產,凡是王朝滅亡之前,又大都土地兼併嚴重,百姓不堪苛政流離失所。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之上,曾經無數的出現過這樣的循環,今天我們從土地制度層面來深入的分析一下,土地兼併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
  • 土地確權登記的資料有哪些,是什麼?
    土地確權工作一直以來是我國的發展重點,這相對於給自家土地領了一張「身份證」, 從而賦予了農民更完整、更多的土地權利。而大多數農民對於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的認識字停留在是一件好事上,但其依據和原則等並不了解。那麼土地確權登記的資料有哪些,是什麼?
  • 土地登記辦法
    第三條 土地登記實行屬地登記原則。    申請人應當依照本辦法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依法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土地權利證書。但土地抵押權、地役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登記,核發土地他項權利證明書。
  • 關於開展土地登記公開查詢
    ,加快推進我國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制度的建立,進一步完善土地登記制度,加強土地市場規範化管理,依法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決定在全國開展土地登記公開查詢試點工作。土地登記公開查詢是土地登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土地市場規範化管理,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的重要措施,是依法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樹立政府部門形象的基本要求,也是檢驗地籍管理等各項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此項工作已列入我部今年的工作計劃,將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展開。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認真組織,加強領導,做好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