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一百首·劉備》:「華容蘆荻裡,一炬可無遺。嘆息劉玄德,平生見事遲。」
三國時期,我國湧現出了很多英姿颯爽的英雄豪傑。他們為國家的繁榮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國家的安定似乎並不僅僅由這些將士決定,也離不開他們背後運籌帷幄的「智囊團」。因此,三國時期同樣的各大軍師也同樣赫赫有名。他們中最為出名的大約就是標題中那兩位「臥龍」與「鳳雛」了。其實,他們二人就是諸葛亮與龐統。而這二人都是水鏡先生給劉備物色的軍師。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劉備的形象一直是比較老實本分的。然而其實真正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男人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乖巧」,反而一直在心中打著自己的算盤。直到他憑藉劉璋對自己的信任,輕而易舉地得到了益州,他精於算計的本性才暴露無遺。因此我們似乎可以說:劉備是一個極其道貌岸然的人。然而,這樣一個攻於心計又有貴人相助的人,為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呢?
首先,讓我們先來一起認識一下這兩位謀士。諸葛亮的大名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他本是琅琊陽都生人,年少時跟隨叔父去往荊州遊歷,隨後就隱居於此。在隱居的時間裡,諸葛亮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讀書上。就這樣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度日,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才結束隱居生活。
「鳳雛」龐統雖然不如諸葛亮有名,但他也是三國時期的一代傳奇。司馬徽言:南洲士子無人可與龐統比肩。龐統出生於公元一七九年,為荊州襄陽人士,略長諸葛亮兩歲。據說,龐統幼年時期為人比較老實木訥,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超出同齡人的智慧。然而水鏡先生卻一下就發現了龐統這個英才。再加上司馬徽的讚賞,龐統的名號也逐漸被眾人熟知,成為了和諸葛亮齊名的那位「鳳雛」。隨後,他更是和諸葛亮一起做了軍師中郎將,成為了劉備的智囊團之一。
公元212年,劉備同劉璋決裂,龐統為劉備獻計三條,得到了賞識。可惜的是,就在他率軍攻打圍雒縣時,不幸被箭射中後不治身亡,年僅36歲。龐統死後,萬分悲痛的劉備將他埋葬在了落鳳坡,追封關內侯。劉備也就此失去了一個得力幫手。
很多人可能會想,是否是因為龐統的死才導致了劉備的失敗?如果龐統沒有年紀輕輕就喪命,劉備勢力的結局是否會截然不同?其實不然。畢竟詩中的「臥龍」——諸葛亮依舊在世,而能夠得到「臥龍」與「鳳雛」中的一位就可以統一天下。要知道,這句話其實並沒有說完,它的後半句也十分關鍵。那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名為劉巴,是劉備軍中的財政大臣。他在劉備軍中軍需吃緊的時候為劉備獻上了很多妙計,解決了很多問題。而「孝直」則是劉備手下一個十分擅長謀略的謀士,頗得諸葛亮賞識。可惜的是,這位謀士只活到了四十五歲就離世了。也即是從此開始,蜀國的氣勢大不如前,逐漸走起了下坡路。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成敗從來就不是由某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決定的。真正能掌握一個國家命運的,其實是由眾多能人志士組建起來的團隊。這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發揮著別人替代不了的作用,對國家的興亡產生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無論是「臥龍」還是「鳳雛」都只是一個加分項,劉備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沒有重視整個團隊的協作能力。因此,想要做大事,在任何時候都容不得半點疏忽大意。特別是在團隊中,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都起著決定命運的作用!
參考資料:
《雜詠一百首·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