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堂漫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書法創作中簡體字與繁體字的運用

2020-12-04 景堂書法

景堂書法旨在建立一個傳承專業學習理念,展示景堂書法日課,分享藝術感悟的交流平臺。我將始終秉持這一宗旨,堅持每日更新。歡迎關注景堂書法,歡迎點讚、評論、收藏、分享、轉發,歡迎定製收藏景堂書法作品,謝謝支持!

在參觀書法展覽時,經常會聽到有些人提及作品中有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問題。當前國展中對書法作品中文字的運用是不能繁簡混用,也就是說一幅作品要麼簡體,要麼繁體,只能選其一。

我們現在通用的文字是簡體規範字,為什麼書法家多數會選擇使用繁體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書法家在長期臨帖的過程中,形成了寫繁體字的習慣。

由於他們學習書法時,在古帖中見到的多是繁體字和各類異體字,在長期的臨帖過程中,書寫繁體字已經成為習慣,所以進行書法創作時,習慣地運用繁體字書寫。我自己的感覺,每次拿起毛筆,往往就會習慣性的寫繁體字。在學校需要用毛筆寫字時,因為面對小學生,需要提醒自己運用規範字。

其次,個別字體不存在簡體字。

我國的書法藝術是從文字產生開始的,早期字體沒有簡體字。流傳到現在,字體實用性基本消失,也就不可能有這些字體的簡體字。如篆書、草書,因為其本身不易識讀,結字都是文字發展過程中,按照繁體字約定俗成的,如果隨意改變,就會更加難以識讀,所以只能以繁體字來表現。

第三,書法創作拒絕雷同,古帖中有大量被當做繁體字的異體字可以借用。

在書法界有一個公認的原則,就是有古帖中的那些異體字,不可否認有部分應該是錯字,只要有出處,運用到書法作品中與繁體字一起使用就得到認可。所以,也讓更多的書法家為少出錯誤,方便處理雷同現象,選擇了使用古帖中約定俗成的寫法。

另外,有些人因為對繁體字情有獨鍾,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仍舊使用繁體字,也讓書法中繁體字繼續佔據主流起到了一些作用。

那麼書法作品又能不能使用簡體字創作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書法自文字產生以來,經歷了大小篆到隸書再到楷書草書行書,文字的不斷演變推動著書法藝術不斷發展。簡體字進入書法是書法隨時代的表現,是完全可以的。

在五體書的發展過程中,文字隨著時代的變換,實用字體也在變化。從秦代統一文字運用小篆,到漢代隸書大行其道,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碑風格楷書佔據實用主流。書法運用的文字,在書法發展過程中並沒有一成不變,由此可以肯定,書法也不一定要寫繁體字。

當前社會的實用文字是簡體字,完全可以讓簡體字進入書法作品之中。當代很多書法家也都做過這方面的努力,我老師洪厚甜先生在題寫校名和寫給中小學生的作品都是用簡體字。

綜上所述,書法作品中使用繁體字是可以的,但運用簡體字也完全可以。作為當代書法家,堅持同一幅作品繁簡不混用是應該堅持的。同時應該提倡在必要的環境下書寫簡體字,尤其是現在比較實用的楷書、行書、隸書幾個字體,書寫簡體字這不正是書法當隨時代的體現嗎。當然,作為書法家還應該學習漢字的流變,正確掌握繁體字的寫法,對於有些適合繁體字的環境還是應該運用繁體字,要客觀對待,不要一刀切。

以上是我就書法作品中繁體字簡體字使用的一點認識,歡迎朋友們發表自己的意見,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
  • 寫書法看不懂文言,不認識繁體字,能否創作出的好作品
    因為文言文的弱化,漢字的字形也逐漸由繁變簡,而簡化字阻礙了書法的研究和繼承以及發展。漢字是書法形成的土壤,字形的變化是書法成為藝術的基礎。書法家沒有參與簡化字的改革,漢字在簡化後失去了形意,和原本的繁體字在字形上相差太大,有許多字被簡化後,書法筆畫再也搭建不出合理的結構,寫不出優美的字形來。
  • 中國推行簡體字並不是要"消滅"繁體字
    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郭麗琨)在31日召開的紀念國務院《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發布50周年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表示,中國推行簡體字並不是要消滅繁體字,只是限制它的使用場合。
  • 香港現抨擊簡體字言論 內地生曬書法強烈回應
    ,金文甲骨亦有涉獵,繁體較之簡體,法度嚴謹端莊大氣,中國書法文化博大精深底堅蘊厚,何長以繁體誇誇(說大話之意),日日掛於嘴上懸於額前,更何況,你的繁體字還不如我。」  有網友轉發這張貼在「民主牆」上的書法作品照片,稱是「港理工的牆上一位來自大陸學生的反擊」  作者說,他從六歲開始學習書法,各種字體都有涉獵,也認為繁體較之簡體,法度嚴謹端莊大氣,而這體現了中國的書法文化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
  •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文化觀察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王達三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3-23    [列印] [關閉]     現在的問題是,簡體字正隨著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而走出國門,國內恢復繁體字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主張使用繁體字的人把簡體字說得一文不值,主張使用簡體字的人則把繁體字罵個狗血噴頭。但在筆者看來,繁體字和簡體字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而是應該並列為中國的「國字」。    漢字簡化運動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繁體字難認、難讀、難寫,所以造成中國人不識字、沒文化。
  • 簡體和繁體哪個好?網友:臺灣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
    近日,一則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的報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書法問集」68、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
    原問題: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就是因為繁體字有前人的字抄襲或者模仿嗎?都不與時俱進呢?我是一人。繁體字也是漢字,不要神化也不要貶低。漢字繁體簡體,是一個爭論幾十年的事情。提問者說:書法繁體字是因為前人寫的字,抄襲或者模仿,不與時俱進。我們先說說,不要對繁體字有偏見。書法和練習繁體,傳承也是發展書法練習方面,繁體字確實有天然的優勢。
  • 寫書法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個問題為何一直爭論不休?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們大多使用的都是繁體字,因為古人的碑帖墨跡上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則比較少見,那麼在簡體字已經普及的今天,我們是用簡體字寫書法,還是用繁體字寫呢?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如果你要選擇的是簡體字來進行書法創作,那麼就不要摻雜有繁體字的字跡,一定要全部都採用簡體字來進行操作,不能繁簡兩用或者摻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不倫不類,不是很講究。關於繁體和簡體的爭論,實際上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繁體和簡體,他們在字體的關係上是什麼樣子的呢?
  • 學習毛筆書法為什麼要用繁體字?
    學習毛筆書法最好要用繁體字,這是被普遍認可的,以前參加書法考試,試卷上面會有要求,要求考生要繁簡體統一,要麼全部用簡體,要麼全部用繁體,但真要是答卷全部用簡體,總分肯定要下來。既然練習了毛筆書法了,就不差這幾百個繁體字了。寫毛筆書法作品,用繁體字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傳統。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媒體評黃秋生言論:簡體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近日在微博發聲:「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他所說的中文正體字即指繁體字,此言經媒體報導後,引發輿論熱議。  部分地區民眾以及部分海外同胞,至今仍在使用繁體字;研究文字學的學者以及部分書法愛好者,對繁體字也有較深的文化情結。
  • 漫談當代書法創作:「字古式新」和「文心藝質」
    原標題:「字古式新」和「文心藝質」——漫談當代書法創作 先提出一個目標,叫做「字古式新」。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即修煉「文心藝質」。 為什麼要「字古」?因為古人比我們寫得好。這是個客觀事實。不能說「今不如昔」,但在書法這一點上也確實「今不如昔」。
  • 馬英九:大陸遊客沒人抱怨看不懂繁體字 繁體字與簡體字並列
    據中國臺灣網2月27日報導,臺灣領導人馬英九27日出席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新春活動時,稱讚該會編纂的《中華語文大辭典》,最重要意義是把衝突變成包容,把對立變成並立,讓海外中文學校不再為繁體字與簡體字爭執。
  • 香港現抨擊簡體字言論 港理工大學內地學生用書法回應:你繁體字還...
    香港有部分人抱有「繁體字為正統」的文化優越感,比如香港演員黃秋生,曾以內地看不懂繁體字為由,感嘆「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亦有香港激進反對派以繁體字歷史悠久為名,鼓吹「文化優越論」、「文明等級論」。 (作品剛完成時作者在家中拍攝) 12月3日,在香港理工大學就學的內地學子、新浪微博網友@文刀牛老子是大豪傑 發布了這張照片,上書:「吾自六歲始學書,先柳顏後篆魏,行草以二王為模範,金文甲骨亦有涉獵,繁體較之簡體,法度嚴謹端莊大氣,中國書法文化博大精深底堅蘊厚,何長以繁體誇誇(說大話之意),日日掛於嘴上懸於額前,更何況,你的繁體字還不如我。
  • PPT中簡體字轉繁體字的技巧
    圖一圖二如大家所看到的圖一上的字體是簡體字,圖二上的字體則是繁體字那有人說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還用你來說麼,只要把簡體字體的換成繁體字體就可以了呀。是的,就是只要把簡體字體的換成一種在繁體字體就可以了。但是咱們是不是要在字體庫裡找這種繁體字呢?如果剛好字體庫裡沒有這種繁體字呢?那問題來了,咱們要怎麼樣轉換才能省時又省力呢?在這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
  • 常見書法繁體字,快點收藏起來吧!
    記得前段時間,演員鄧超曬出了一幅自己的書法,卻被網友紛紛吐槽他寫錯了字,他寫的是「大吉祥」,其中吉字寫的是上土下口,所以被很多人吐槽寫錯了字。後來在在懂書法的人解釋下才知道,原來「吉」字在書法裡就是「上土下口」,就是和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不一樣,如果不懂書法你會不會也覺得是寫錯了字呢?
  • 繁體字和簡化字可以混搭嗎?
    中國書法用繁體:藝術形式美  在中國書法中,一般以繁體字為表現形式。繁體字帶著一種古韻,用毛筆寫出來,則更顯得古樸典雅,意蘊悠長。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語言學教授李明潔認為,文字除了是交際的符號,也是審美的符號。漢字在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書法為代表的藝術範式和審美範式。
  • 常見容易混淆寫錯的簡體和繁體字
    建國初年,為普及文化,減少文盲,大陸地區實行簡體字,以後絕大部分人都使用簡體字,但作為書法時大部分還是需要寫繁體字的。但繁體和簡體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有的是幾個繁體字簡化為同一個簡體,有的是簡化時借用了現存更簡單的字,導致這個簡單的字多了不少意思。
  • 中國青年報: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
    但在筆者看來,繁體字和簡體字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而是應該並列為中國的「國字」。  漢字簡化運動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繁體字難認、難讀、難寫,所以造成中國人不識字、沒文化。實際上,識字水平和文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的普及提高有很大關係,和字體難易程度的關係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