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武漢作家方方及其《武漢日記》,我是近期才開始關注的。而之所以如此後知後覺:
首先是因為自1月下旬特別是武漢封城以後,我的甚至可以說是國人的注意力都在防疫抗疫以及個人的防護等方面,無暇顧及方方方方及其《武漢日記》。在特殊時期,我們更加關注的是白巖松的節目、焦雅輝的新聞發布以及鍾南山、張文宏等大家的消息。因為他們的更權威更有深度。
再者,在此之前,我好像不知道有這麼一位作家,不了解她,也不知道她的作品。
第三,現在之所以關注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在的防疫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這時,她又成為了一個焦點熱點。也就是說,她有意或者是無意的在防疫抗疫過程中知名度擴大了,有了存在感。
而關注方方及其《武漢日記》,一個先入為主的疑問就是,為什麼她的紀實性日記能夠走紅。到底是因為她寫得真實生動,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雖然我沒有通讀或者是更多地了解她的作品,但是還是有以下幾個感覺非常強烈:
方方及其《武漢日記》為什麼能夠在美國大行其道的出版,受到熱捧?很大程度是因為,她寫一些武漢封城期間道聽途說的事件,而且基本都是負面的、陰暗的,有的是誇張的、放大的,有的還是編造的、虛假的。等等。而這迎合了一些人汙名武漢抗疫的需要,成了某些人的槍。
再者,不排除方方有藉此炒作的可能。
第三,作為作家可以有個性化甚至是情緒化的表達,但是這種表達應該有界限和邊界,不能隨意取捨,合則用不合則棄。否則就是偏見偏狹與偏頗。眼睛斜視了,腦袋想歪了,所以寫得也就怪誕不經了。
一句話,「方方日記」從某些方面無異於為我們的防疫形勢撒鹽、使反勁。就像現在的防疫形勢一樣,雖然大勢已去,但是不能小覷,仍然需要實行「四早」,即把她及其《武漢日記》「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一直到徹底消除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