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蟄開啟,萬物復甦,最近氣溫回暖,春風和煦,春意萌動,相信好日子,不遠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
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
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1
驚蟄時節的民俗
在驚蟄時節,過去的人們要祭白虎、要吃梨、要蒙鼓皮、還要「打小人」,來祈禱新的一年不生是非,身體健康。
01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02
驚蟄吃梨
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
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03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
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04
"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
2
老北京人的驚蟄食俗
在驚蟄這一天,老北京人還有吃食上的習俗。
頭一條不容錯過的,就是吃懶龍。驚蟄過後,大家又要為新一年的生活而勞碌了,所以到了驚蟄這一天,就得吃懶龍以接觸春懶,變得勤奮起來。
吃懶龍的講究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古代有條懶龍,本應主管降雨,卻整天睡大覺,使得當地乾旱日久,百姓顆粒無收。玉帝一怒之下,將其貶為一方百姓,感受黎民之苦。
由於在天上懶習慣了,化身百姓後,這條懶龍依然懶得出奇,不事勞作,沒吃沒穿。不久,懶龍病倒了,眼看快要病死了,當地百姓卻給懶龍送來飯菜,還給他療傷。一段時間後,懶龍痊癒了。
玉帝見他有悔改之心,便將其招回天庭,官復原職。懶龍下決心要為當地百姓服務,從此按時降雨。因此,這個地方風調雨順了數十年。數十年之後,老毛病又犯了。三番兩次忘記降雨,結果莊稼乾死,餓死了許多人。
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就照著懶龍的模樣,製作了一道長條形的麵食——「蒸懶龍」。蒸熟後切開,家人分而食之,以洩怨恨。
在北京,懶龍也叫肉龍,很多地方也管這種食物叫肉卷。懶龍是用發麵蒸出來的一個卷,裡邊卷著肉餡。
懶龍主要分豬肉餡和牛肉餡兩種。對於很多北京人來說,在童年最初的萌芽裡,少不了懶龍和大米粥的香氣。
除了懶龍之外,北京人也講究在驚蟄這一天吃盤龍糕。老北京盤龍糕餅面上雕刻金龍戲珠,寓意祈龍賜福。
這盤龍糕裡,也有個典故。
據說,明嘉靖帝父皇臨終前指定兩個王子繼承皇位,其中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湖北天門為封王,並說這兩個王子誰先到京誰就繼承皇位。
這當然是偏袒天津的那位王子,因為天津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裡,而天門離北京有一千多公裡,誰先進京是明擺著的事。
當嘉靖聽到這消息後,異常著急,他的一個謀士便出了一個奇謀,叫嘉靖裝成欽犯,輕車簡從,火速進京。
裝成犯人容易,只是這路上幾天吃什麼就成了問題,總不能讓欽犯吃大魚大肉吧。而吃慣山珍海味的王子又吃不下粗茶淡飯,怎麼辦?
這時候王室中的一個廚師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魚、肉斫爛混在一起加些味料做成一塊塊,放在籠中一蒸,這樣的塊狀物是「吃肉不見肉」、「吃魚不見魚」,且不易腐壞。
於是嘉靖吃著這塊狀物,坐著囚車,日夜兼程往北京奔,各州府的官員也不敢怠慢,換馬換車,幾天就趕到北京。
可笑的是,天津的那位王子以為皇位到手,每過州縣,各官員為巴結「未來皇上」而迎進送出,吃喝玩樂,竟落在遠在千裡之外的天門王后面。
嘉靖認為這塊狀的東西對他登龍位有功,欽命名這道菜叫:「盤龍糕」。
到了如今,在北京老字號的糕餅店裡,還是每到驚蟄,就準備好盤龍糕來售賣。
3
驚蟄的蟄伏與驚起
驚蟄其實也隱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厚韻味,您仔細琢磨這節氣的兩個字,就能明白其中蘊藏的人生哲理。
所謂驚蟄,其實隱含著雙重意蘊。一則蟄伏,二則驚起。
蟄伏是潛龍在淵,待時而動,是為奮起積蓄力量。無論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還是「廣積糧 高築牆 緩稱王」的朱元璋,都是積蓄了足夠一飛沖天的
《韓非子·喻老》曾記載楚莊王的勵精圖治,也是這個道理。
楚莊王即位三年,沒有頒布政令。右司馬就問楚莊王:「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此語雖是談鳥,暗裡卻是問莊王為何沒有任何作為。
莊王說:「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後來,這位奔著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而積攢力量的楚莊王,最後為楚國帶來了繁榮。
驚起則是一朝時機到來,便奮起騰飛,也就是三年不飛、不鳴後的一飛沖天。
所有的忍耐與沉默,最終將換來力量的爆發,沒有了驚起的蟄伏,只是死氣沉沉罷了。而一旦蟲蟊驚起,世界便迎來了他的春天。
每個人都知道北京的春天有多美:爭先開放的迎春花,競相逐豔的桃花、櫻花、玉蘭花,被春風染綠的柳枝與綠草,潺潺流淌的清溪,漸披青黛的山巒,高闊曠遠的天空,都是春日的勝景。
這春天正是經由秋收冬藏後,得到迎春訊號而驚起的勃勃生機。
春天到了,人的精神也靈巧起來了。正如陸遊的七律《春晴泛舟》所描繪得那樣——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節氣驚蟄,春日和暖,萬物一新,詩人陸遊泛舟湖上,感慨自己年紀大了,但今年劃舟卻是格外出新。春雷萌動行風雨,整個的宇宙就像天地初開的時候,是一番新的氣象。
江水波光粼粼淹沒了黑色的礁石,嫩黃纖柔的柳枝搖擺色淡如黃塵。陸遊玩累了,想上岸去亭子裡休息,卻又覺得這麼美好的景色不好好享受真是浪費,於是又划起了船槳。
在這樣輕快的心境之下,春日才成為人們眼裡生機勃勃的樣子。只有用一雙靈巧的眼睛去看,才能發現「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只有細心地尋找,才能找到最早萌發綠意的枝丫。
即使疫情使人不能踏春出遊也沒關係,只要喚醒心底對春色的嚮往,就會發現窗外的景色正慢慢甦醒。春天是鎖不住的,就像人心底的希望一樣,生生不息。
冰冷的霜雪終將離去,只要人的心擺脫了寒冬的蕭殺,輕快、活潑起來,春天就到了。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商務合作 微信:beijing201801
聲明:北京都市圈公眾號所發布的資訊內容均來源於網際網路,僅作參考、公益性分享、研討之用,不一定代表本公眾號的意見,請各位圈友明辨。另外,如因所發布的內容(文字及圖片)引起的版權相關問題請郵件聯繫我們:applove116@126.com ,我們會及時更正。
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