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春雷一聲,驚醒芳華

2020-12-14 西部網

驚蟄開啟,萬物復甦,最近氣溫回暖,春風和煦,春意萌動,相信好日子,不遠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

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

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1

驚蟄時節的民俗

在驚蟄時節,過去的人們要祭白虎、要吃梨、要蒙鼓皮、還要「打小人」,來祈禱新的一年不生是非,身體健康。

01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02

驚蟄吃梨

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

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03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

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04

"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

2

老北京人的驚蟄食俗

在驚蟄這一天,老北京人還有吃食上的習俗。

頭一條不容錯過的,就是吃懶龍。驚蟄過後,大家又要為新一年的生活而勞碌了,所以到了驚蟄這一天,就得吃懶龍以接觸春懶,變得勤奮起來。

吃懶龍的講究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古代有條懶龍,本應主管降雨,卻整天睡大覺,使得當地乾旱日久,百姓顆粒無收。玉帝一怒之下,將其貶為一方百姓,感受黎民之苦。

由於在天上懶習慣了,化身百姓後,這條懶龍依然懶得出奇,不事勞作,沒吃沒穿。不久,懶龍病倒了,眼看快要病死了,當地百姓卻給懶龍送來飯菜,還給他療傷。一段時間後,懶龍痊癒了。

玉帝見他有悔改之心,便將其招回天庭,官復原職。懶龍下決心要為當地百姓服務,從此按時降雨。因此,這個地方風調雨順了數十年。數十年之後,老毛病又犯了。三番兩次忘記降雨,結果莊稼乾死,餓死了許多人。

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就照著懶龍的模樣,製作了一道長條形的麵食——「蒸懶龍」。蒸熟後切開,家人分而食之,以洩怨恨。

在北京,懶龍也叫肉龍,很多地方也管這種食物叫肉卷。懶龍是用發麵蒸出來的一個卷,裡邊卷著肉餡。

懶龍主要分豬肉餡和牛肉餡兩種。對於很多北京人來說,在童年最初的萌芽裡,少不了懶龍和大米粥的香氣。

除了懶龍之外,北京人也講究在驚蟄這一天吃盤龍糕。老北京盤龍糕餅面上雕刻金龍戲珠,寓意祈龍賜福。

這盤龍糕裡,也有個典故。

據說,明嘉靖帝父皇臨終前指定兩個王子繼承皇位,其中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湖北天門為封王,並說這兩個王子誰先到京誰就繼承皇位。

這當然是偏袒天津的那位王子,因為天津離北京只有一百多公裡,而天門離北京有一千多公裡,誰先進京是明擺著的事。

當嘉靖聽到這消息後,異常著急,他的一個謀士便出了一個奇謀,叫嘉靖裝成欽犯,輕車簡從,火速進京。

裝成犯人容易,只是這路上幾天吃什麼就成了問題,總不能讓欽犯吃大魚大肉吧。而吃慣山珍海味的王子又吃不下粗茶淡飯,怎麼辦?

這時候王室中的一個廚師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魚、肉斫爛混在一起加些味料做成一塊塊,放在籠中一蒸,這樣的塊狀物是「吃肉不見肉」、「吃魚不見魚」,且不易腐壞。

於是嘉靖吃著這塊狀物,坐著囚車,日夜兼程往北京奔,各州府的官員也不敢怠慢,換馬換車,幾天就趕到北京。

可笑的是,天津的那位王子以為皇位到手,每過州縣,各官員為巴結「未來皇上」而迎進送出,吃喝玩樂,竟落在遠在千裡之外的天門王后面。

嘉靖認為這塊狀的東西對他登龍位有功,欽命名這道菜叫:「盤龍糕」。

到了如今,在北京老字號的糕餅店裡,還是每到驚蟄,就準備好盤龍糕來售賣。

3

驚蟄的蟄伏與驚起

驚蟄其實也隱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厚韻味,您仔細琢磨這節氣的兩個字,就能明白其中蘊藏的人生哲理。

所謂驚蟄,其實隱含著雙重意蘊。一則蟄伏,二則驚起。

蟄伏是潛龍在淵,待時而動,是為奮起積蓄力量。無論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還是「廣積糧 高築牆 緩稱王」的朱元璋,都是積蓄了足夠一飛沖天的

《韓非子·喻老》曾記載楚莊王的勵精圖治,也是這個道理。

楚莊王即位三年,沒有頒布政令。右司馬就問楚莊王:「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此語雖是談鳥,暗裡卻是問莊王為何沒有任何作為。

莊王說:「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後來,這位奔著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而積攢力量的楚莊王,最後為楚國帶來了繁榮。

驚起則是一朝時機到來,便奮起騰飛,也就是三年不飛、不鳴後的一飛沖天。

所有的忍耐與沉默,最終將換來力量的爆發,沒有了驚起的蟄伏,只是死氣沉沉罷了。而一旦蟲蟊驚起,世界便迎來了他的春天。

每個人都知道北京的春天有多美:爭先開放的迎春花,競相逐豔的桃花、櫻花、玉蘭花,被春風染綠的柳枝與綠草,潺潺流淌的清溪,漸披青黛的山巒,高闊曠遠的天空,都是春日的勝景。

這春天正是經由秋收冬藏後,得到迎春訊號而驚起的勃勃生機。

春天到了,人的精神也靈巧起來了。正如陸遊的七律《春晴泛舟》所描繪得那樣——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節氣驚蟄,春日和暖,萬物一新,詩人陸遊泛舟湖上,感慨自己年紀大了,但今年劃舟卻是格外出新。春雷萌動行風雨,整個的宇宙就像天地初開的時候,是一番新的氣象。

江水波光粼粼淹沒了黑色的礁石,嫩黃纖柔的柳枝搖擺色淡如黃塵。陸遊玩累了,想上岸去亭子裡休息,卻又覺得這麼美好的景色不好好享受真是浪費,於是又划起了船槳。

在這樣輕快的心境之下,春日才成為人們眼裡生機勃勃的樣子。只有用一雙靈巧的眼睛去看,才能發現「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只有細心地尋找,才能找到最早萌發綠意的枝丫。

即使疫情使人不能踏春出遊也沒關係,只要喚醒心底對春色的嚮往,就會發現窗外的景色正慢慢甦醒。春天是鎖不住的,就像人心底的希望一樣,生生不息。

冰冷的霜雪終將離去,只要人的心擺脫了寒冬的蕭殺,輕快、活潑起來,春天就到了。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商務合作 微信:beijing201801

聲明:北京都市圈公眾號所發布的資訊內容均來源於網際網路,僅作參考、公益性分享、研討之用,不一定代表本公眾號的意見,請各位圈友明辨。另外,如因所發布的內容(文字及圖片)引起的版權相關問題請郵件聯繫我們:applove116@126.com ,我們會及時更正。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今日驚蟄|為什麼「驚」,又驚醒了誰?
    今日驚蟄今日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驚蟄」是什麼意思?新年的第一聲春雷響起,一般就在驚蟄前後。你聽到春雷聲了嗎?「一雷驚蟄始」。一聲春雷,驚起了還未從冬眠中徹底甦醒的城市,這就是我們畫的「驚」:
  • 今日驚蟄!春鳴萬裡 啼囀芳華
    「山下溪邊阿母家,春雷初過茗生芽。5時10分我們迎來驚蟄節氣一聲轟隆入眠來萬物風帆正勁起,萬象更新驚蟄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因為驚蟄是萬蟲甦醒之時在陝西、山西及蘇北一帶流傳有 「驚蟄吃個梨才能事半功倍驚蟄平地一聲雷
  • 今日驚蟄:春雷始,微雨江南風送暖
    IT之家 3月5日消息 今日是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一般為每年公曆的3月5日或者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 驚蟄,意即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 今日驚蟄:春雷乍響,農夫閒轉忙
    今日是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一般為每年公曆的3月5日或者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意即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上圖為軟媒時間截圖,2018年3月5日,驚蟄關於驚蟄,有這樣一句農諺: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意思就是,驚蟄來了,農民要開始新的一年的耕種了。並且,「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 今日驚蟄 | 我聽見,三月的跫音驚醒了海棠
    」此時節,春催萬物三月的跫音驚醒了海棠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自然景觀都有了新的活力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春雷乍響>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故稱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
  • 微雨春雷驚蟄始,桃花春風入夢來
    突然一聲春雷,攪了它的美夢,像解禁了千年封印,驚醒後伺機而動。與此同時,萬物生長,一派生機勃勃。針對居住城市的你我而言,在我們身邊甦醒的動物,常見的只有昆蟲。它們在不易覺察的角落結束蟄伏狀態,蠢蠢欲動。 驚蟄,二月節,古稱「啟蟄」, 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3個節氣, 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 又是一年驚蟄時,到古詩詞中感受一下春雷的律動吧
    歲月輪迴,時光流轉,大地春回,又到了一年中的驚蟄時分。有些動物入冬之後藏在土中,不吃不喝,也就是冬眠,稱為「蟄」。到了來年春天,一聲春雷就會像鬧鐘一樣把它們叫醒,然後就是蟲鳴陣陣,這就是「驚蟄」。驚蟄應該是春天的真正開始。這時春雷乍起,春風融融,天氣回暖,萬物開始復甦。接下來,就請跟著小編欣賞幾首驚蟄詩詞,感受春雷的律動和大地的復甦吧!
  • 今日驚蟄 天氣冷暖交替頻繁 預防流行性疾病
    今日(3月5日),當太陽運行到黃經345度,重慶進入驚蟄節氣。蟄是藏的意思,今天一過,土壤解凍、春雷出現、動物似被春雷驚醒,結束冬眠,開始活動。在氣象方面,驚蟄期間,雷雨增多,升溫快,天氣變化無常。「驚蟄」即初雷鳴,萬物甦醒。重慶市氣候中心專家表示,今年的第一聲春雷,在2月21日,事實上,蟄伏的蟲子等動物是聽不到雷聲的。氣溫升高、天氣回暖才是土壤解凍、動物結束冬眠的原因。「驚蟄」期間,重慶的平均溫度為12.1℃,主城區平均氣溫13.2℃,是溫度回升最快的時段。據介紹,初雷一過,雷雨天氣也將增多。
  • 驚蟄三候是什麼意思?描寫驚蟄的經典古詩詞句有哪些?
    今日驚蟄,萬物復甦春光明媚。2019年驚蟄時間:2019年03月06日 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正月三十,今天是驚蟄)。驚蟄,是一個最有靈氣的節氣,它穿越了漢唐歲月,踏著明清的月光而來,春雷一聲,春蟲萌動生命的氣息迸發而出春天開始熱鬧了。 驚蟄是什麼意思?
  • 詩詞丨驚蟄,春日驚醒,萬物驚喜
    時間飛逝,一轉眼我們就進入了三月,一抬頭我們就迎來了驚蟄。今日春雷轟隆炸響,春雨傾盆而下,驚醒了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世間萬物在雷聲中,雨聲中緩緩醒來,從昏昏欲睡走向朝氣蓬勃。驚蟄:春日驚醒,萬物驚喜。驚蟄時,雷聲陣陣,春天的氣息迎面而來,這一聲春雷,叫醒萬物。《聞雷》唐·白居易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 72度小罍神,驚蟄前夕的「一聲春雷」
    文/萬丹丹全文:1570字|5分鐘3月5日,農曆驚蟄,春雷乍動,大地回春,生機盎然。在此前夕,2020年2月26日,由古井貢酒推出的一款重磅戰略單品——72度小罍神精釀小瓶白酒,在天貓、京東、蘇寧、拼多多等全平臺線上預售。
  • 24節氣裡最有氣勢的節氣:驚蟄!萬物芳華有詩意!
    驚蟄標誌著春天已經到了第二個階段,仲春。驚蟄的「驚」指的是驚動,而「蟄」指的是原本在冬天蟄伏的那些蟲子。等等,問題來了,這些蟲子是被什麼驚動的呢?原來是「雷」春雷。冬天的時候是不打雷的,到了驚蟄之後才會有雷。
  • 今日驚蟄最全養生指南來了!驚蟄是什麼意思節氣驚蟄是幾月幾日幾點
    伴隨著新年的第一聲春雷,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已經悄然臨。2020年3月5日是驚蟄節氣!驚蟄是什麼意思?節氣驚蟄具體時間是幾月幾日幾點?一起來看看吧!驚蟄是什麼意思?震為雷,雷驚動,潛藏之物都驚恐而出。
  • 今日驚蟄|驚醒蟄蟲,喚醒舌尖
    ,來了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始華:驚蟄之日倉庚鳴:驚蟄後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鷹化為鳩: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 3首驚蟄詩詞:一聲春雷響,人間萬物新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蟄蟲驚而出走,故曰驚蟄,古稱「啟蟄」。驚蟄,意味著融融春光的正式到來。三月,萬物驚蟄,天地復甦,但願這明媚的春光,可以祛除世間一切的陰霾,但願我們可以快些再快些在陽光下相遇,聽鳥兒啼聲婉轉,看桃花灼灼燦爛。《觀田家》唐 韋應物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 驚蟄|春雷始鳴,天氣漸暖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古人認為是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當然,蟲子們是聽不到雷聲的,天氣變暖才是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 驚蟄丨天氣回暖,春雷始鳴!古人這7首詩中是如何描述驚蟄的呢?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萬物復甦!三侯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古代分驚蟄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 二十四節氣:農民為什麼驚蟄開始耕種?2首詩說明白
    3月5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蟄,指那些在冬天潛伏的動物。驚蟄,就是說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的動物。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曾有詩云: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意思是說,農曆二月,適逢春雨,只聽得東邊春雷陣陣。各種蟄伏的動物皆被驚醒,草木開始向遠處和高處,任意伸展。自驚蟄開始——春雨綿綿,嫩柳依依,桃花吐鮮妍,黃鸝鳴翠柳。處處呈現無限春色。
  • 驚蟄,春醒處,萬物心動,這是最有朝氣的日子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今日驚蟄,一年中最有朝氣的響亮日子。驚蟄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春雷驚百蟲」,「驚蟄」即有雷聲震震,驚動蟄伏了一冬的昆蟲的意思。春雷一響,朝氣蓬勃,這是充滿了生機的日子,仿若一聲響亮的號角,象徵著冬日的沉悶與灰暗都徹底過去,而生機勃勃的春天正在到來,
  • 28首驚蟄詩詞賞析驚醒最美春天 二十四節氣驚蟄經典詩詞大全
    天上春雷陣陣驚醒蟄居的動物,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古代詩人逢節必賦詩,驚蟄來臨時,詩人們又有怎樣的體會呢?下面28首驚蟄詩詞送給大家,一起體會驚蟄時詩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