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後,是如何報答當年「一地之恩」和「一飯之恩」的?

2021-01-07 小火說歷史

朱元璋作為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窮苦皇帝,少年時代可謂是非常悽慘,甚至還差點餓死,最後被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所救。就是在這種飢不飽腹的情況下,朱元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當中的艱辛外人無法想像。稱帝後,朱元璋對之前給過幫助的人都是有恩必報,如「一地之恩」的劉繼祖、「一飯之恩」的老婆婆。

劉繼祖的「一地之恩」,子孫享福三百年

元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先後遭遇蝗災、旱災,隨後又是一場大瘟疫,當政者不但不賑災貧民,反而加大力度搜刮民脂民膏,貪官汙吏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朱元璋當佃農的父母和大哥先後因爆發得瘟疫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相依為命。然而家徒四壁,連給父母買一塊墓地的錢都沒有。

兄弟二人面對親人屍骨,孤獨無助,幸好得同村地主劉繼祖可憐,給了一塊地,土葬了家人,雖然沒錢買棺材,但至少讓親人們入土為安,之後兄弟二人分開逃難。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後,追賜劉繼祖為第一代「義惠侯」,感謝劉繼祖當年贈予墓地的這一善舉。整個劉繼祖後人都享受著特殊優待將近兩百多年。

朱元璋的「知恩必報」,成為一段佳話。可以說朱元璋對窮苦人有著天生的親近,劉繼祖無意中動的一下善念,福澤子孫後代。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人要不帶功利性的多做善事,可能就有巨大的收穫。

當然劉繼祖送地換子孫榮華富貴近三百年並不是朱元璋做的唯一一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事情,還有年少的朱元璋快餓死時,好心老婆婆的一飯之恩,讓老朱記在心裡一輩子。

老婆婆的「一飯之恩」,安享晚年

話說,朱元璋安葬了父母后,迫於生計就到皇覺寺裡混口飯吃。然後寺廟裡的日子也不好過,戰亂年代,添香油錢的人銳減,人們不再祈求菩薩佛祖保平安,而是四處逃難。所以皇覺寺的僧人都勒緊了褲腰帶,可是兵荒馬亂的時間比預計中的長太多,最終和尚們都得自謀出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化緣,說簡單點就是乞討,朱元璋自然也在其中。

這天朱元璋像往常一樣出門化緣,然而十室九戶都已人去樓空。他就這麼走著,堅持著,肚子的咕咕聲提醒著他,已經很久沒吃上一口糧食了。就在路途中因為太累,兩眼一發黑就餓暈在路上。睡夢中他流下了口水,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夢中,老朱正在大口吃肉喝湯。第二天當他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在一間民宿家中。

就在這時,他聞到一股香味,肚子又在不爭氣的抗議,只見一名穿著很樸實,衣服上也有好幾個補丁的老婆婆給朱元璋端上一碗湯。朱元璋很不好意思,合著雙手說了句謝謝後,從老婆婆手中接過這碗湯,他喝了以後,覺得這就是人間美味。他問老婆婆這湯叫什麼名字,後者答道這個是「珍珠翡翠白玉湯」,也正是這碗湯,讓朱元璋在稱帝後念念不忘。

後來朱元璋登基後,雖然山珍海味吃著,國家治理著,但是難保不會有點小感冒發燒什麼的。然而念舊的朱元璋突然心血來潮,想起乞討時候老婆婆的那碗湯,於是讓御廚按照記憶裡中的食材去做,可是不管怎麼樣,總是不得味。越想而不得,搞得老朱十分鬱悶,群臣也都比較著急。

最終找到了當時的老婆婆,她比之前蒼老了許多,但臉上的笑容多了,儘管也眼睛花了,但還是認出了朱元璋。老朱說明來意,問老婆婆當時的湯是怎麼做的那麼美味。後者笑著告訴朱元璋:那只是用殘羹剩飯做的罷了。當時十分飢餓,自然會覺得美味。如果現在再按照當初那樣做的話,不會再覺得這個湯有多好喝了。其實也就是飢不擇食的道理,吃啥都香,這是人類的本性。

朱元璋悵然若失,回憶過去,歷歷在目,後來嘆了一口氣,感嘆時間過得真快,最後讓老婆婆安享晚年。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湯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老朱也並非冷血的人。

相關焦點

  • 從「一飯之恩」說起
    「一飯之恩」的說法,源於戰神韓信。書載韓信自小父母雙亡,整天在大街上流浪,三餐不繼,老是在親朋戚友之間蹭吃蹭喝,而且像頭餓狼一樣,飯量很大,因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後來,韓信遇上了比較欣賞自己、認為自己不是凡夫俗子的淮陰郡下鄉南昌亭長,並在這位亭長家裡一連蹭了好幾個月的飯。
  • 乞丐富翁「何榮峰」,感念當年一飯之恩,21年後百萬支票贈恩人
    俗話說:點滴之恩噹噹湧泉相報,可如今很多人早已丟棄了那顆感恩的心,在親戚朋友幫助過他們之後,就選擇翻臉不認人,甚至還傳出這樣一句話,「要錢的都是孫子,欠錢的都是爺」,雖然話有點難聽,可也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如今的大部分人確實都是如此,但凡事仍有例外,今天筆者要給大家講述的主人公就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 老闆20年前受人一飯之恩 如今百萬支票報答恩人
    原標題: 老闆20年前受人一飯之恩 如今百萬支票報答恩人  何榮鋒找到恩人戴杏芬,並在戴杏芬所開的麵館前合影憑著這一人生信條,他從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廠老闆。他把當年給他這句忠告並給了他一頓飯的「姐姐」視為恩人。20年後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後,他用100萬元現金支票來感謝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候選人之一何榮鋒。  「1993年,17歲的我與兩位同伴赴浙江打工,在前往浙江打工的路上遭遇小偷,身無分文。在沿路乞討13天後,我遇到了好心人戴杏芬的一飯之助。」
  • 韓信功成名就榮歸故裡,報答當年老婦的贈飯之恩,然有幾人想到報答...
    他鼓足勇氣,信誓旦旦地跟老婆婆講:「等我有出頭之日那天,我一定報答你!」 老婆婆反問道:「報答我?我給你飯吃是圖你報答嗎?你年紀輕輕的,要腳踏實地!別動不動地說大話。我是看你一個大男人餓得可憐才給你一口飯吃。哪裡圖什麼報答啊?!每個人哪,都想有出頭之日,可是如果僅僅是想想,就心安理得地混日子,這樣是不會有出息的!」
  • 漂母的一飯之恩,知遇之恩,古代關於報恩的小故事
    原創:漂母的一飯之恩,知遇之恩,古代關於報恩的小故事有一句古話是這麼說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和品質。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身邊所有的人,用我們最真摯的情感去回報身邊的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古代,古人是如何報恩感恩的吧。
  • 一飯之恩,將「三國鼎立」的局面推遲了420年
    所以韓信的遺言是——悔不聽蒯通之言!意思是說我很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話,幹嘛呢——造反。事情是這樣的,當年劉邦與項羽的爭霸進入到了相持階段,韓信的重要作用就凸顯了出來。那時他已經趁機讓劉邦封自己做了齊王,而且兵強馬壯,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 韓信曾經窮得吃不上飯,多年後榮歸故裡一飯之恩千金相報
    但是其實韓信在被蕭何識得是為千裡馬之前,也有過一段十分潦倒的生活,那個時候的韓信曾經窮的吃不上飯,甚至蹭一位老婆婆的飯一連蹭了幾十天,小編也是極為震驚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韓信這個人真的是十分講誠信,在他多年後榮歸故裡以後,依然記得去履行自己當初的諾言,一飯之恩千金作為了相報,這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那麼接下來的文章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韓信曾經窮得吃不上飯,多年後榮歸故裡一飯之恩千金相報這段歷史。
  • 「情感」葉菊華姐姐,永遠銘記你的「一飯之恩」
    尋找故事 尋找人:覃鳳玲 被尋找人:葉菊華 尋找發生地:柳州 柳城 尋找心願:葉菊華姐姐,現在日子好過了,我不再餓肚子了,但我永遠忘不了你饋贈我的那一碗碗溫熱的粥飯。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飯之恩」,覃鳳玲一直銘記於心,時時想要報答,但卻一直沒能找到葉菊華。覃鳳玲於是走進南國今報尋找欄目,尋找她的恩人葉菊華。 不是親姐似親姐覃鳳玲是柳城縣人,卻從小就在曙光東路長大。 「我沒有媽媽,我是跟著外婆長大的。」覃鳳玲說,她沒見過媽媽,她出生時,媽媽就難產死了。後爸爸另娶,生下雙胞胎弟弟。
  • 20年前,小乞丐接受一飯之恩,20年後他帶著百萬支票前來報恩
    秦時有漂母,於此飯王孫。王孫初未遇,寄食何足論。後為楚王來,黃金答母恩。這是一首描繪韓信千金報答一飯之恩的詩詞。韓信少時落魄,一飯難繼,淮河岸邊的漂母見他可憐,請他吃了一頓飯,解了韓信的無飯可吃的危難。韓信後來得志,再見漂母,隨以千金相報。中國自古就有知恩圖報的傳統思想,歷史上知恩圖報的故事歷歷可數。如銜環結草、一飯千金的故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古代如此,現實中也不乏這樣實例。
  • 一飯之恩,千金來還,人生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
    歲月的滄桑與時光的記憶中,卻永遠抹不去一個恩字。人,要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這兩個字大家都知道,也懂得這是什麼意思,但是真正做到感恩的又有多少人呢?人要是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就算再有本事,再有錢財,也沒有用。因為不懂得感恩,怎麼也會滿足不了的,即使你送他一個蘋果,他不但不感謝你,還會怪你怎麼不幫他削好皮。
  • 一飯之恩尋找恩人 久久不能釋懷只為當面道謝
    一飯之恩尋找恩人,27年前,年僅20歲的她錢包被偷,流落到火車站,又冷又餓。一個當地的好心人不但收留她住了一晚、給錢送她回家,還為她煮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讓她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心暖。近十多年間,一句「人要懂得感恩」,激勵著她尋找恩人。久久不能釋懷只為當面道謝。
  • 而他拿出公司50%股份,持續回報當年一飯之恩!
    20多年前,以下這一對自助餐店的夫妻無意間幫助了一個小男孩,多年後,他們完全沒料到會獲的這樣的回報!一.20多年前,自助餐店的一飯之恩20多年前,一對夫妻在經營著一家小自助餐店,某個晚上,有一位大學生模樣的男孩一直在他們店門口徘徊,卻遲遲沒有走進來。
  • 何榮鋒 「一飯之恩」百萬相報(組圖)
    22年前在浙江流浪時獲好心大姐幫助,事後銘記於心,奮鬥成為企業家後,他以百萬支票贈恩人。2014年10月,該故事被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播出。感言:重慶人耿直、仗義!從小母親就告訴我,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何榮鋒瀋陽家具廠的辦公室裡,他與「姐姐」戴杏芬的合影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當初沒有姐姐的幫助,就沒有今天的何榮鋒。」
  • 為報當年「一飯之恩」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他的願望是等農場建成規模後,無償送給當地人。  為報恩 隻身到洛陽建農場  老劉名叫劉益標,曾用名劉一標。在洛陽市洛寧縣上戈鎮,劉益標包了200畝的一座山,投入30多萬元引電上山、引水上山,徹底改變了原來「靠天種地」的面貌。  劉益標說,他要把農場建好,然後送給當地人,為老百姓謀利益、報答當年的恩情。
  • 志怪故事|一飯之恩
    一天,兩兄弟正在店中閒坐,忽然看街上走過來一個相貌十分奇特的人,只見他長得粗壯高大,紫紅色的方臉上布滿了濃密的長鬍子,鼻子和嘴巴全被鬍子遮蓋住了,只有兩隻眼睛露在外面。何二郎笑著對何大郎說:「大哥,你看這個人的鬍子長得那麼多,不知道他怎麼用嘴吃飯。」何大郎也覺得十分好奇,就對何二郎說:「這人長得有點怪,待我招呼他進來吃一頓飯,看他怎麼下嘴。」
  • 他乞丐變富翁,他這樣回報20年前的一飯之恩,難怪這樣的人會成功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太過功利與自私,都是各掃門前雪,升米恩鬥米仇的人不在少數。 雖然很多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不會想要獲得什麼回報,但是受人恩惠,就要心存感激,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真人真事,他從乞丐變成富翁,他這樣回報20年前的一飯之恩,難怪這樣的人會成功。
  • 或許是因一飯之恩!
    於是,殷洪在逃亡的路上,就像韓信那樣,遇到了所謂的一飯之恩之事!或許,殷洪被封為「五穀星」,就有可能和這個一飯之恩有關!對此,在書中第八回《方弼方相反朝歌》中,是這麼寫的:話言殷洪上路,淚不能幹,悽悽慘慘,愁懷萬縷。況殿下年紀幼小,身居宮闕,那曉的跋涉長途。行行且止,後絆前思,腹內又飢。
  • 一飯之恩沒齒難忘 農民工成富翁後百萬元報恩
    原標題:一飯之恩沒齒難忘 農民工成富翁後百萬元報恩  「20年的創業打拼,他時刻銘記一句忠告:做人要誠實守信!憑著這一人生信條,他從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廠老闆。他把當年給他這句忠告並給了他一頓飯的『姐姐』視為恩人。20年後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後,他用100萬元現金支票來感謝恩人。」
  • 一飯之恩 他苦尋26年找到恩人
    同樣窘迫的唐正秀每天中午從廠裡打一碗飯出來,分半碗給歐高雲吃。這一吃就是半年,直到歐高雲找到工作離開。  因為工作變動,歐高雲尋唐正秀卻無果,但這一飯之恩,他始終沒有忘記。26年裡,他無數次找尋唐正秀,本月3日兩人終於見面。
  • 一飯之恩,韓信報以千金,難道真的是知恩圖報嗎?
    一飯之恩,韓信報以千金,難道真的是知恩圖報嗎?說到韓信,咻咻感慨不已。他的人生軌跡,恰好在漢朝建立前,成為一個分水嶺。漢朝建立之前,蕭何把韓信追回,韓信帶兵徵戰,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垓下之圍,十面埋伏,是韓信人生中最為高光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