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為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窮苦皇帝,少年時代可謂是非常悽慘,甚至還差點餓死,最後被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所救。就是在這種飢不飽腹的情況下,朱元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當中的艱辛外人無法想像。稱帝後,朱元璋對之前給過幫助的人都是有恩必報,如「一地之恩」的劉繼祖、「一飯之恩」的老婆婆。
劉繼祖的「一地之恩」,子孫享福三百年
元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先後遭遇蝗災、旱災,隨後又是一場大瘟疫,當政者不但不賑災貧民,反而加大力度搜刮民脂民膏,貪官汙吏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朱元璋當佃農的父母和大哥先後因爆發得瘟疫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相依為命。然而家徒四壁,連給父母買一塊墓地的錢都沒有。
兄弟二人面對親人屍骨,孤獨無助,幸好得同村地主劉繼祖可憐,給了一塊地,土葬了家人,雖然沒錢買棺材,但至少讓親人們入土為安,之後兄弟二人分開逃難。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後,追賜劉繼祖為第一代「義惠侯」,感謝劉繼祖當年贈予墓地的這一善舉。整個劉繼祖後人都享受著特殊優待將近兩百多年。
朱元璋的「知恩必報」,成為一段佳話。可以說朱元璋對窮苦人有著天生的親近,劉繼祖無意中動的一下善念,福澤子孫後代。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人要不帶功利性的多做善事,可能就有巨大的收穫。
當然劉繼祖送地換子孫榮華富貴近三百年並不是朱元璋做的唯一一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事情,還有年少的朱元璋快餓死時,好心老婆婆的一飯之恩,讓老朱記在心裡一輩子。
老婆婆的「一飯之恩」,安享晚年
話說,朱元璋安葬了父母后,迫於生計就到皇覺寺裡混口飯吃。然後寺廟裡的日子也不好過,戰亂年代,添香油錢的人銳減,人們不再祈求菩薩佛祖保平安,而是四處逃難。所以皇覺寺的僧人都勒緊了褲腰帶,可是兵荒馬亂的時間比預計中的長太多,最終和尚們都得自謀出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化緣,說簡單點就是乞討,朱元璋自然也在其中。
這天朱元璋像往常一樣出門化緣,然而十室九戶都已人去樓空。他就這麼走著,堅持著,肚子的咕咕聲提醒著他,已經很久沒吃上一口糧食了。就在路途中因為太累,兩眼一發黑就餓暈在路上。睡夢中他流下了口水,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夢中,老朱正在大口吃肉喝湯。第二天當他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在一間民宿家中。
就在這時,他聞到一股香味,肚子又在不爭氣的抗議,只見一名穿著很樸實,衣服上也有好幾個補丁的老婆婆給朱元璋端上一碗湯。朱元璋很不好意思,合著雙手說了句謝謝後,從老婆婆手中接過這碗湯,他喝了以後,覺得這就是人間美味。他問老婆婆這湯叫什麼名字,後者答道這個是「珍珠翡翠白玉湯」,也正是這碗湯,讓朱元璋在稱帝後念念不忘。
後來朱元璋登基後,雖然山珍海味吃著,國家治理著,但是難保不會有點小感冒發燒什麼的。然而念舊的朱元璋突然心血來潮,想起乞討時候老婆婆的那碗湯,於是讓御廚按照記憶裡中的食材去做,可是不管怎麼樣,總是不得味。越想而不得,搞得老朱十分鬱悶,群臣也都比較著急。
最終找到了當時的老婆婆,她比之前蒼老了許多,但臉上的笑容多了,儘管也眼睛花了,但還是認出了朱元璋。老朱說明來意,問老婆婆當時的湯是怎麼做的那麼美味。後者笑著告訴朱元璋:那只是用殘羹剩飯做的罷了。當時十分飢餓,自然會覺得美味。如果現在再按照當初那樣做的話,不會再覺得這個湯有多好喝了。其實也就是飢不擇食的道理,吃啥都香,這是人類的本性。
朱元璋悵然若失,回憶過去,歷歷在目,後來嘆了一口氣,感嘆時間過得真快,最後讓老婆婆安享晚年。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湯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老朱也並非冷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