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故事|一飯之恩

2021-01-07 歷史挺鬧心

明代的蘇州城,商業繁榮,市井熱鬧,當地人大多以經商販賣為業。在蘇州皋橋,有姓何的兄弟兩人,老大叫何大郎,老二叫何二郎,兩人合開一個漆店,以販漆為職業,生意還算興旺。

一天,兩兄弟正在店中閒坐,忽然看街上走過來一個相貌十分奇特的人,只見他長得粗壯高大,紫紅色的方臉上布滿了濃密的長鬍子,鼻子和嘴巴全被鬍子遮蓋住了,只有兩隻眼睛露在外面。

何二郎笑著對何大郎說:「大哥,你看這個人的鬍子長得那麼多,不知道他怎麼用嘴吃飯。」

何大郎也覺得十分好奇,就對何二郎說:「這人長得有點怪,待我招呼他進來吃一頓飯,看他怎麼下嘴。」

說罷,何大郎就走出店外,來到街上,迎著正在走來的大漢,行了一個禮,說:「這位大哥,能否到小店中喝一杯?」

大漢站住腳,打量何大郎幾眼,說:「我與你素不相識,你為什麼要請我吃飯呢?」

何大郎說:「我見大哥相貌奇異,不是一般的人,所以特來邀請大哥喝上兩杯,也算交個朋友,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大漢見何大郎說得爽快,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跟隨何大郎走進店中。何大郎連忙買來了美酒,擺好桌凳,雞鴨魚肉擺了一桌子,然後兄弟倆陪著大漢喝了起來。

只見大漢從懷中掏出兩隻金鉤子,一邊一個,分開嘴兩旁的長鬍鬚,掛在耳朵上,隨後也不謙讓,大杯喝酒,大口吃肉,一鼓作氣,把桌上的酒菜吃了個乾乾淨淨。

然後抹了抹嘴巴,取下金鉤,放進懷中,對何大郎兄弟說:「我浪跡江湖,四處遊蕩,很少有人賞識我,願意與我結交。今天承蒙兩位厚待,十分感激,如果我們以後有機會見面,我一定重重報答兩位的恩德。」說完,立起身來,大踏步走出店去,轉眼之間便消失在人群中。

何大郎兄弟只是出於好奇心,才招待了大漢一頓酒菜,本來就不圖他的回報,因此,大漢走後,他們很快就把這事忘掉了,仍然是每天忙著他們的生意。

過了一年多,何大郎兄弟離開蘇州,到嶺南販漆。

一天,他們坐上貨船,來到海上,只見碧海千頃,與天空連成一片,一望無際,煙波浩渺,景象十分壯觀。他們久住蘇州城裡的狹窄街巷中,一旦來到大海上,頓時覺得心曠神怡,就有心在海上多遊玩幾天。

晚上,何大郎兄弟乘坐的貨船停泊在一個島上,眾人都在船艙中安睡。大約到了半夜的時候,突然周圍一聲鑼響,喊聲四起,火把通明,來了一夥強盜,衝上貨船,把船上的貨物搶掠一空,然後押著何大郎兄弟等人來到海島上的一個山寨中。

何大郎兄弟知道自己已經落入強盜手中,性命難保,不由得哭了起來。過了一會,他們被帶到一個大堂上,來見寨主。

何大郎兄弟嚇得膽戰心驚,不敢抬頭。這時就聽見寨主大聲說道:「下邊的兩個人,把頭抬起來。」何大郎兄弟戰戰兢兢地抬起頭,朝上面望去,心中吃了一驚,看到上面坐著的人,正是去年在蘇州碰見的滿臉鬍子的大漢。大漢這時也認出了何大郎兄弟,連忙命手下的人給何大郎兄弟鬆綁,親自走下堂來,拉著何大郎的手說:「你還認得我嗎?去年在蘇州你還管我一頓飯呢。」

何大郎小心地回答:「小人認得大王,只是當時沒想到是大王,請大王饒了我們兄弟倆吧。」

大漢哈哈大笑了兩聲,豪爽地說:「你們不要害怕,你們對我有一飯之恩,我當時說要報答你們,幸好今天見到了你們,我一定實現說過的諾言。」大漢把何大郎兄弟讓到堂上坐下,又擺下豐盛的酒宴招待他們。

過了幾天,何大郎兄弟堅持要回去,大漢也不挽留,問他們:「你們到這裡來是幹什麼的?」

何大郎回答:「我們是來這裡販漆。」

大漢說:「既然你們來販漆,也就不要買漆了,我這山寨裡正好還有幾十桶剩餘的漆,就送給你們吧。」然後就命令手下的人抬來四十桶漆,幫何大郎兄弟裝上船,並派人把何大郎兄弟送到海岸。

何大郎兄弟十分感激大漢,知道他是一個強盜首領,也沒敢問他的姓名,就帶著四十桶漆,高高興興地回到蘇州老家。

到了蘇州,正好有一個老主顧前來買漆,何大郎就賣給他一桶。可是第二天一早,買漆的人又來了,說要再買幾桶漆。

何大郎心中納悶:「昨天他說只要一桶漆,怎麼今天突然這麼早就來,又要買漆?難道這漆桶裡有什麼東西?」想到這裡,他就對買漆的人說:「這些漆都已經預訂給別人了,不能再賣給你了。」那位買漆的人帶著惋惜的神情走了。

等買漆人走後,何大郎就連忙把一隻漆桶打開,翻過來一看,不由得驚奇地「啊」了一聲,原來在漆桶裡面有兩個金元寶,他接著把所有的漆桶都檢查了一遍,發現每個桶裡都有兩個金元寶,何大郎真是喜出望外,他知道這是山寨大王為了報答他的一頓飯,故意把金元寶放在漆桶裡的。

何大郎見了這麼多金元寶,起了貪心,就與老婆把金元寶全都收藏起來,不讓何二郎知道。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過了一段時間,何大郎的老婆在與何二郎的老婆說話時,說的得意,走了嘴,被何二郎的老婆聽到了風聲,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何二郎。

何二郎聽了十分惱火,就來找何大郎要金子,聲稱四十桶漆中的金子,兩人平分,每人二十桶。何大郎開始不認帳,後來被何二郎纏不過,就給了何二郎十個金元寶。

何二郎得了十個金元寶,還是嫌少,認為金元寶都被何大郎藏起來了,還不知道有多少呢!吵著要何大郎把所有的金元寶拿出來,兩人對半分。

何大郎好不容易得了那麼多金元寶,怎麼能捨得全拿出來呢?抵死不認帳,兩兄弟為此事鬧翻了臉,天天吵架。

後來,何二郎見何大郎再也不願意拿金子出來,就一不做二不休,到蘇州府告了何大郎一狀,說何大郎勾結強盜,窩藏金銀。

蘇州知府準了何二郎的狀,馬上派人把何大郎抓了起來,嚴刑拷打,非要他交出窩藏的贓物不可。何大郎忍受不了酷刑,屈打成招,被下進大牢。家中的金銀也被官府搜掠一空。

何大郎沒辦法,只得讓老婆在暗中買通關節,救自己出獄。何大郎的老婆為救丈夫,把家產變買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託人買通了官府,把何大郎放了出來。

何大郎出獄後,家中的財產已經賣光,無以為生,只好向人借了些銀子,重新做起了販漆的生意。他打點行裝,隻身去嶺南販漆,希望能在海上再次遇到那位山寨大王,求他救助自己,哪知事不隨人願,自那次過後,他再也沒有見到過那位臉上長滿鬍子的大漢。

參考資料《獪國》

相關焦點

  • 漂母的一飯之恩,知遇之恩,古代關於報恩的小故事
    原創:漂母的一飯之恩,知遇之恩,古代關於報恩的小故事有一句古話是這麼說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和品質。漂母的一飯之恩韓信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雙雙去世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因此家裡條件非常的差,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 從「一飯之恩」說起
    「一飯之恩」的說法,源於戰神韓信。書載韓信自小父母雙亡,整天在大街上流浪,三餐不繼,老是在親朋戚友之間蹭吃蹭喝,而且像頭餓狼一樣,飯量很大,因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後來,韓信遇上了比較欣賞自己、認為自己不是凡夫俗子的淮陰郡下鄉南昌亭長,並在這位亭長家裡一連蹭了好幾個月的飯。
  • 朱元璋稱帝後,是如何報答當年「一地之恩」和「一飯之恩」的?
    稱帝後,朱元璋對之前給過幫助的人都是有恩必報,如「一地之恩」的劉繼祖、「一飯之恩」的老婆婆。劉繼祖的「一地之恩」,子孫享福三百年元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先後遭遇蝗災、旱災,隨後又是一場大瘟疫,當政者不但不賑災貧民,反而加大力度搜刮民脂民膏,貪官汙吏橫行,導致民不聊生。朱元璋當佃農的父母和大哥先後因爆發得瘟疫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相依為命。
  • 何榮鋒 「一飯之恩」百萬相報(組圖)
    2014年10月,該故事被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播出。感言:重慶人耿直、仗義!從小母親就告訴我,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何榮鋒瀋陽家具廠的辦公室裡,他與「姐姐」戴杏芬的合影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當初沒有姐姐的幫助,就沒有今天的何榮鋒。」談及曾給予自己「一飯之恩」的戴杏芬,眼前這個一米八大高個的男人,展現出了男人的細膩情懷。
  • 民間故事:一飯之恩有多重?|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此話是老祖宗用於形容人的。但是放在動物身上依然如此,如若不信,且聽我一一道來。
  • 圖解中國傳統志怪故事
    在文學意義上的志怪小說出現之前,人們通常把記載神奇之事的作品稱為「神話」。至於魏晉,則出現了真正可以稱為志怪小說的作品。先民自上古進行巫祝活動,至於秦漢時期又多流行神仙之說,而魏晉時期,小乘佛教也逐漸興盛起來。所以自此時開始至於隋代,時人創作了許多鬼神志怪之書。
  • 或許是因一飯之恩!
    這一期,咱們繼續來聊聊小說《封神演義》的故事。一般而言,作為古代帝王的兒子,在生活上都是衣食無憂的,所以說他們有可能是五穀不分之人,也在情理之中!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殷洪,在小說《封神演義》當中,作為紂王的兒子,殷洪有可能五穀不分!除了在咱們想像當中,殷洪有可能五穀不分之外,其實在小說當中,也有一些描寫來證明這件事!
  • 你的善良終將得到回報,一飯之恩,當捨身相報
    善良是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人之所以為人,除了能勞動能創造之外,人還有一顆仁愛之心。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有名的刺客,像荊軻刺秦的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還有像要離刺殺慶忌等等,在這些刺殺的故事中,我們都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這些刺客要刺殺的都是大人物,荊軻刺殺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要離刺殺的是大將軍慶忌。
  • 「情感」葉菊華姐姐,永遠銘記你的「一飯之恩」
    尋找故事 尋找人:覃鳳玲 被尋找人:葉菊華 尋找發生地:柳州 柳城 尋找心願:葉菊華姐姐,現在日子好過了,我不再餓肚子了,但我永遠忘不了你饋贈我的那一碗碗溫熱的粥飯。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飯之恩」,覃鳳玲一直銘記於心,時時想要報答,但卻一直沒能找到葉菊華。覃鳳玲於是走進南國今報尋找欄目,尋找她的恩人葉菊華。 不是親姐似親姐覃鳳玲是柳城縣人,卻從小就在曙光東路長大。 「我沒有媽媽,我是跟著外婆長大的。」覃鳳玲說,她沒見過媽媽,她出生時,媽媽就難產死了。後爸爸另娶,生下雙胞胎弟弟。
  • 一飯之恩,千金來還,人生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
    歲月的滄桑與時光的記憶中,卻永遠抹不去一個恩字。人,要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這兩個字大家都知道,也懂得這是什麼意思,但是真正做到感恩的又有多少人呢?人要是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就算再有本事,再有錢財,也沒有用。因為不懂得感恩,怎麼也會滿足不了的,即使你送他一個蘋果,他不但不感謝你,還會怪你怎麼不幫他削好皮。
  • 一飯之恩 他苦尋26年找到恩人
    同樣窘迫的唐正秀每天中午從廠裡打一碗飯出來,分半碗給歐高雲吃。這一吃就是半年,直到歐高雲找到工作離開。  因為工作變動,歐高雲尋唐正秀卻無果,但這一飯之恩,他始終沒有忘記。26年裡,他無數次找尋唐正秀,本月3日兩人終於見面。
  • 而他拿出公司50%股份,持續回報當年一飯之恩!
    一.20多年前,自助餐店的一飯之恩20多年前,一對夫妻在經營著一家小自助餐店,某個晚上,有一位大學生模樣的男孩一直在他們店門口徘徊,卻遲遲沒有走進來。一直等到了接近打烊時分,裡頭沒有客人時,他才彷佛下定決心,低頭走進去,到櫃檯怯怯地跟老闆娘說:請給我一碗白飯好嗎?
  • 公交車上女乘客突發低血糖,司機師傅的「一飯之恩」超暖心
    【公交車上女乘客突發低血糖,司機師傅的「一飯之恩」超暖心】近期在廣東江門,公交車駕駛員黃偉洪在城軌江門東站接載了一名女乘客。途中,他偶然間通過後視鏡發現該名女乘客神情異常,臉色蒼白,並不時冒汗,於是向其詢問。女乘客說很餓很暈,可能出現低血糖了。黃師傅便把自備的盒飯拿出來,靠邊把車停好,讓女乘客食用。
  • 中國歷史故事: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
    進人魏晉南北朝後,志怪小說在各種條件的作用下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作家多、作品多,而且形式上更趨於成熟,不僅有了一定規模的故事情節,而且也有了某種程度的人物形象描寫,同時現實性和時代感也大大增強了。繁榮的原因,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當然是在兩漢志怪的深厚基礎上發達起來的,但它的繁榮和進步又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 乞丐富翁「何榮峰」,感念當年一飯之恩,21年後百萬支票贈恩人
    俗話說:點滴之恩噹噹湧泉相報,可如今很多人早已丟棄了那顆感恩的心,在親戚朋友幫助過他們之後,就選擇翻臉不認人,甚至還傳出這樣一句話,「要錢的都是孫子,欠錢的都是爺」,雖然話有點難聽,可也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如今的大部分人確實都是如此,但凡事仍有例外,今天筆者要給大家講述的主人公就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 一飯之恩,將「三國鼎立」的局面推遲了420年
    就在韓信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之時,他的謀士蒯通站了出來。蒯通是個辯士,靠耍嘴皮子混飯吃。當然,要是沒點真本事,這口飯也不是那麼好吃的。所以,當楚漢雙方相持不下之時,蒯通敏銳地意識到機會來了!於是他趁機向韓信說出了自己的分析與建議。
  • 聊齋故事:一飯之恩
    一氣完成金剛指:1.右手無名指從中指指背過。大漢見何大郎說得爽快,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跟隨何大郎走進店中。何大郎連忙買來了美酒,擺好桌凳,雞鴨魚肉擺了一桌子,然後兄弟倆陪著大漢喝了起來。所以每次她遇到了可大可小的困難。少有匱乏。這很可能也是心臟衰弱的重要表現。主力面積140㎡。據合肥市政府官網近日回復網友的問題來看。從而讓結節增生和硬塊消散。
  • 何榮鋒:百萬元酬謝一飯之恩
    他始終不忘20年前流浪時的一飯之恩,2013年曾欲以百萬元感謝恩人,轟動全國。&nbsp&nbsp&nbsp&nbsp■聲音&nbsp&nbsp&nbsp&nbsp恩人姐姐的善良是我奮鬥的動力,心懷感恩做一個好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美好。
  • 韓信曾經窮得吃不上飯,多年後榮歸故裡一飯之恩千金相報
    但是其實韓信在被蕭何識得是為千裡馬之前,也有過一段十分潦倒的生活,那個時候的韓信曾經窮的吃不上飯,甚至蹭一位老婆婆的飯一連蹭了幾十天,小編也是極為震驚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韓信這個人真的是十分講誠信,在他多年後榮歸故裡以後,依然記得去履行自己當初的諾言,一飯之恩千金作為了相報,這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那麼接下來的文章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韓信曾經窮得吃不上飯,多年後榮歸故裡一飯之恩千金相報這段歷史。
  • 老闆20年前受人一飯之恩 如今百萬支票報答恩人
    原標題: 老闆20年前受人一飯之恩 如今百萬支票報答恩人  何榮鋒找到恩人戴杏芬,並在戴杏芬所開的麵館前合影憑著這一人生信條,他從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廠老闆。他把當年給他這句忠告並給了他一頓飯的「姐姐」視為恩人。20年後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後,他用100萬元現金支票來感謝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候選人之一何榮鋒。  「1993年,17歲的我與兩位同伴赴浙江打工,在前往浙江打工的路上遭遇小偷,身無分文。在沿路乞討13天後,我遇到了好心人戴杏芬的一飯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