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心聲:農民不願種地?扯蛋!不是不願種,是種地「活不起」!
雖然大家收入水平都差不多,但俗話說「家裡有糧心中不慌」,最起碼吃飯不發愁。很多地少的農民,都希望自家能多有幾畝地,縱然以後幹活更辛苦了,但卻有動力。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地失去了興趣,而且也不會種地。很多老農民說「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提都不提」,這種怪象不是一個村存在,幾乎村村都有這種情況。
-
糧食價格低,農民種地不掙錢,卻又不願意流轉土地,這是為什麼?
最近這些年,農民外出打工的現象在農村很普遍,像我們老家現在留在村裡的年輕人非常少,絕大多數農民都已經外出打工去了。農民出去打工之後留下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農村的土地拋荒,沒有人種植,大片的農田處於荒廢的狀態,長滿了野草。
-
農村8090後不會種地,以後靠誰種糧食?有人說可以進口,可行嗎?
土地是農民區別於工人等其他職業的最根本的因素,也在歷史上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農民安身立命的根本。「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農民種地的真實寫照。不過到了現在,土地似乎對農民來說不那麼重要了,尤其是承包地,很多農村人已經不再種地了。
-
農民為什麼要拋荒,連田地都不種了?聽聽老農的心裡話怎麼說
農村土地拋荒問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最近這些年,農民進城打工的現象越來越多,大量的青壯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去城裡面打拼。而他們留下來的土地無人種植,只能拋荒。有人說現在農村人正在享受人生,連田地都不願意種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農民為什麼要拋荒?
-
二輪承包再延期30年,土地一點都不調整了嗎?其實還有4個微調
其實還有4個微調自古以來,提起農民,第一印象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也就是說,農民一直以來都跟土地牢牢地聯繫在一起。直到現在,絕大多數農民即使年年外出打工,在老家村子也都是有地的。農民的土地,根據用途不同分為宅基地和承包地兩種,都是由村集體分給農民用的。
-
農民打工比種地掙得多都栽樹出去打工,你怎麼看?
就目前市場的糧食價格,和種田人工成本的增加,生產資料化肥、種子,農藥、除草劑的漲價,及耕田、收割農機工時價格的漲幅,從大批外出務工農民的勢頭來看,答案是肯定的,打工強於種田,這也是農民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去流,為了生存養家餬口的必經之路。
-
新時代農民不會種地如何生存?
目前的農民不種地但有父輩們作靠山,不愁吃穿,生活沒有緊迫感,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在度日,可在不久的將來父輩們都老了,都漸漸離開了可就沒有大樹可乘涼,終究還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在趁著身強力壯,早點學點基本的勞動技能,有個一技之長,這樣等到需用的時候不至於手忙腳亂。
-
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看館陶怎麼做的?
「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是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我縣以土地託管服務為切入點,搞好頂層設計,解決為農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形成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給民打工」的服務模式。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依託農業機械主導產業,創新實施農機合作社土地託管服務,探索了一條土地流轉之外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路徑,實現農民打工與農業生產兩不誤、雙豐收,有效破解了農民沒時間耕種、無力耕種問題。
-
農村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能種一輩子地嗎?有4類人將會失去土地
在農村長大的小孩都知道,土地是非常重要的。小時候家裡沒人外出打工,一年到頭所有的吃穿都來自於土地。也有不少人在耕種和收割時因為一點點摩擦而在田埂上大打出手,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土地對農民來說太重要了,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點也不誇張。
-
日本人寧願待在農村種地,不願在大城市生根,你羨慕不來
我們都知道,農村種地是一個很辛苦,收入卻不是很高的職業,需要經過常年的勞作,才能換取幾十斤的糧食,還有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樣的詩句,雖然很多中國健壯的青年,都會選擇外出打工,但是在日本卻正好相反,日本人寧願待在農村種地,也不願意去大城市發展,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合村並鎮」正式確認,農民:好日子真要來了嗎?
節約土地,利用土地為農民帶來收益現在很多農村地區,基本上是一宅一戶,有許多土地並沒有發揮它真正的價值,再加上很多人有這個心理「種地不掙錢」,這就使得很多人都不願意種地,而外出到城裡打工,從而出現農村土地浪費現象。
-
2020年,農村土地新政來了,兩類人受處罰,一類土地將收回
但是近些年,隨著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量的農村居民都發現外出打工的經濟收益已經遠遠超過在農村種地的經濟收益,與此同時由於糧食價值一直較低,土地種植的成本卻在不斷上漲,所以就導致在農村種地的人也越來越少,大量的優質耕地遭到了擱置荒蕪,成片的優質已經是雜草叢生,這些問題都嚴重導致農村土地資源浪費,土地的價值根本就沒有得到體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在土地改革中就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村土地使用效率
-
在農村,有農民不外出打工,就靠收「老物件」養家餬口,賺錢嗎
說到農村,無不讓人嚮往,農村風景如畫,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生活十分愜意,不僅有綠色無汙染的蔬菜,還能吃到很多野菜,野果,不過,對於農村人來說,他們心裡卻很無奈,即便家鄉有這樣的優勢,但因為沒有就業機會,長期在外面過著漂泊的日子,既想回家又不敢回去,當然,也有些人因為家裡有事,無奈只能回到家鄉留守,一邊種地
-
稅費改革後,農村地區為何仍存在土地撂荒現象
稅費取消之後,國家出臺補貼政策,激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種地不僅國家不收錢,而且還能獲得補貼,目前直接到戶的種地綜合補貼達到100元/左右,同時,國家還通過土地整治、水利建設等項目投入來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並且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
農村土地越來越荒蕪?村民:城裡打工一個月低得種地一年
每次回農村老家,都能看見大面積的田地荒蕪現象,憶童年時,這些土地都是種滿果蔬稻穀的,現在卻是雜草生。一開始是位置比較偏的土地開始荒蕪,後來連靠近水源的土地也變得無人耕種。筆者終結了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水利設施落後引起旱澇不保收,筆者小時候曾見多次到兩家人為了爭奪水源打群架的事故這些歸根到底還是水利設施落後,靠天吃飯,人人都沒有安全感,還不如進城打工。
-
湖北監利部分鄉鎮農民補貼款被村幹部冒領
以王塘村為例,村幹部(有些是前任)佔用土地多達1200多畝。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監利縣農村有許多無地農民,他們當初外出務工時土地被集體收回,返鄉後村裡不再分配土地給他們。這些人既沒有土地,更無法領到補貼,而外出務工不再有年齡優勢,留在村裡沒有土地也無法生存,處境尷尬。王塘村村民吳林寶,原來家裡有30多畝土地。
-
在農村,為什麼有些人很窮,卻不願外出打工?
讀小學那些年正好是打工潮,生產隊裡還有三百來口人,青壯年勞動力一窩蜂地進程打工,常住人口就銳減到百來人,現在只有20來個老人還住在農村,只有過年前後人氣能短暫地興盛過十來天。就青壯年勞動力而言,很窮還不願意出去的可能會是基於這些原因:第一,囿於土地。農民對土地有著「根」的感情,尤其是那些種了幾十年地的中老年農民,感情上捨不得土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裡提到,中國農民被土地所固定,很難割捨土地,行為保守不願變動。土地出糧食,養活了幾代人,種了幾十年地,最捨不得土地荒蕪,這也是農村老人七老八十都還要力所能及地種地的重要原因。
-
農村越來越多的荒地,以后土地該誰來種?如何種?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怎麼種地?不靠天收,仍需要農民種地。70後無奈,離開了土地。每個農民兄弟,都不想離開家鄉,離開雙親,離開妻子兒女。70後農民兄弟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在60後大哥大姐們外出打工後,他們曾是種地的主力軍。
-
農民好消息:2大補貼開始發放,最高238元/畝!附查詢辦法!
但農村的忙碌還沒有結束,目前秋收基本都已經完成了,各地農民正忙碌著耕地,以及接下來的播種。在筆者老家村子裡,農民犁地、耙地的時候,都要趁機施肥,因此需要很多勞動力。過去幹這些活的主力是年輕人,像開拖拉機犁地、耙地,買化肥、裝化肥也都是重體力活,都是年輕人承擔。但現在農忙時分,莊稼地裡已經很難見到年輕人的身影了,啥活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在幹。
-
外出務工的農民,算工人還是農民?
這是目前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的真實寫照,這也是自改革開放後農民開始外出找活兒,捨棄妻子來到他鄉謀生活,當然也是有了更多的謀生方式,而不僅僅是土地。這批人我們也給他冠以了一個新的名詞—農民工,那他們到底是農民還是工人?如今,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力都漂泊在城市打工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