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浪潮之下,銀行線下網點陷入尷尬,今年一場疫情更是加劇了「關停潮」趨勢,就連無人的ATM機24小時網點也被關。
數據是:
- 今年前11個月,2790家商業銀行線下網點被撤銷;
- 銀保監會最近兩年的退出金融機構數據顯示,商業銀行關停數量超6280家;
- 今年三季末存量ATM機數比去年末下降6.86萬臺。
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銀行數位化轉型了,年輕一代習慣於在手機上操作存貸匯理財各種金融需求,以前我們拉存款證明還去個網點,現在就連這個都有電子版了。似乎除了監管要求的一類戶開戶、當面的風險測評之類,的確也沒啥去線下網點的必要了。
所以銀行網點,就零售業務而言,好像就剩服務我媽這類手機玩不溜的老年人了。
第二個原因呢,由於國有銀行早期的大量擴張存在著網點分布不均的問題,那根據網點的經濟效益進行調整和縮減,也能降低銀行營運成本。
上面是就最新發展情況給大家做個簡要匯報,下文是「愉見財經」就銀行線下網點的零售轉型做的一些粗淺思考。
拋三個我的個人觀點:
1,我不認為因此就下結論,判斷線下會被線上替代。恰恰相反,線下才是「根」,線上是線下的超時空「加班」機制。
唯線上論,是網際網路公司們齊刷刷造出的概念,有很長一陣子我也跟著以為線下馬上要消亡了。但細細觀察後,我發現不是,因為互利網公司們自己明明就心口不一地很羨慕線下的抓地能力啊,要不然也不會通過新零售等戰略反覆想要盤踞線下。
再看兩個消費領域的例子。
一是,星巴克VS瑞幸,誰更有生命力答案已經揭曉。星巴克把線下定義為「社交開始的地方」,門店變成了一種美式商務文化標記,時尚生活環境代言。聽說星巴克網點租金議價能力極強,因為商場們也需要星巴克這枚標籤,以及人的流量入口。
二是,蘋果線下體驗店。其實蘋果這種高度標準化的數碼產品,從實用意義來講比銀行更不需要線下門店的。但是蘋果非但沒有關停線下,前幾年還挖角Burberry 的女CEO Angela Ahrendts擔任主管零售的高級副總裁,再造線下店,把線下搞成了科技時尚生活的體驗中心。
所以「愉見財經」不打算給金融業造「線下要消亡」啊、「銀行是一個動詞而不再是一個場所」這類大概念,概念除了博博眼球其實沒太大作用。
銀行的確要調整布局不合理的傳統網點了,但,線下網點是可以有生命力的,只是需要轉型。
2,線下網點可以是這樣五個中心。
第一,客戶體驗中心(類比蘋果線下店);
第二,關係管理中心或者關係交互中心;
第三,複雜產品推薦中心(隨著破剛兌和新資管時代到來,未來銀行產品不再同質化,投資者勢必會更注重底層資產和交易結構,需要現場交流配置的複雜產品會越來越多);
第四,線下支付收益中心;
第五,央行或其他監管規定的線下功能中心。
再往細裡說,銀行其實要考慮商業性原則。第一,本來做零售就有二八定律,抓那20%的高淨值人群才是賺錢的;第二,如果抓高淨值,那人才隊伍怎麼跟上?說白了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用人成本及人才隊伍建設,恐怕才是未來的命門。
我在想,線下網點轉型是不是可以根據網點的環境(在社區的還是在CBD的)做幾個實驗版本,成功了以後就在類似環境的網點去推廣。
比如主打社區老年人群的網點。說白了,金融本質上不是一個高頻事件,所以有生命力的金融是要想辦法生長在客戶的日常高頻事件裡。比如老年人線下的高頻事件是什麼?一是,健康管理啊,量血壓測血糖測骨密度等等,這些都不是什麼很昂貴的設備投資,搞一套,老年人就來了。二是,老年人絕大部分是數碼盲,又不好意思天天打擾孩子們,銀行的社區服務可以跟上,幫老人家裝個行動支付錢包的同時說一嘴,我們家的理財可比某寶的高多了,這不就是商機嘛。其實,老年人的需求太多了,他們需要陪伴,需要重拾社會認同(比如我參觀過一家平安的網點,開闢網點的一小面牆給老年人辦書法展),需要金融防詐騙知識,等等等等。
再比如主打高淨值的財富管理類網點,適合高端住宅區,針對主婦理財、親子財商活動等做一些定製。一個家庭的財富規劃是非常細微具體的,大量沒有被打理好的需求乃至痛點,比如財富傳承、境外投資、夫妻之間財務風險如何隔離、怎麼給全家配置最適恰的保險,等等。現在大家之所以沒來銀行網點,坦白講,是因為他們覺得去了也沒用,網點理財經理的水平有限,還都賣方思維一個勁推產品。
人才隊伍暫時跟不上怎麼辦。我參觀過平安的一個網點,遠程專業支持,對高淨值客戶當場開視頻連線啊。「愉見財經」採訪時在對方毫無準備的前提下拋了一個外匯做掉期的問題,遠程支持人員就真的給我拉了非常專業的美元走勢分析圖表,當場投屏給我。這才是我想像中的高端財富管理網點的氣質好嘛!
如此一來,人力成本可以集約。網點其實是客戶關係維護和體驗中心,後臺是金融產品專業度協助中心。
我常常覺得其實零售網點真的大有可為,做成銀行裡的「海底撈」吧,真正為客戶著想,那麼零售銀行就根本不是「紅海」,而是一片待開發的「藍海」。
3,下一代零售之王,會是那家有很強線上線下融合能力的銀行。
上面我已經拋了觀點:線上不是用來取代線下的,而是幫助線下拓展時間、空間、人力專業度局限的。
那麼,既然現在有了金融科技、大數據、雲計算、生物識別等等的加持,線上線下就應該是一體化的,他們是彼此續接斷點、彼此蔓延的,兩者相加打造客戶的「消費生態圈」,一起完成「客戶旅程」的流暢服務。
比如線下續接線上。這個客戶遠程一預約,就知道是高淨值,網點門口車位立馬留好,專人負責對接;比如非預約客戶一進網點,就人臉識別知道客戶分級,並知道他在線上瀏覽過什麼產品、偏好是什麼、是掃了一眼沒看完、還是看了好久卻沒買,是價格的問題、風險偏好的問題、流動性的問題、方便度的問題?他曾購買過哪種產品,用過怎樣的信貸服務,現在這些產品的價格走勢是高了還是低了,向他推介哪款產品最契合他的偏好?(數據採集和使用需在客戶充分授權的合規框架下)
再比如線上對接線下。客戶線下的行為數據也在反哺線上,作用於線上對他APP千人千面瀏覽推薦排序設計。
總之,交易的節點會變成信息流,而信息流就會變成某種節點。在每個節點中進行流轉。從而形成一站式、綜合化的零售銀行服務。
數據、服務、產品、體驗度、流暢度的全融合,很可能是下一代零售之王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