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建群拆了又建。
白雲區城管局:當事人屢屢違法重建 4月10日前將全部拆除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肖桂來
近日,記者接到三位市民的投訴稱,在白雲山西部叢雲路72號旁有一片佔地2000多平方米、9處違建物體構成的違建建築群,附近小區居民對此多次投訴,白雲區城管也認定為違建,但是拆了又建,20個月內竟上演兩拆三建的鬧劇。
這片違建為何成了「不倒翁」?記者調查了解到,此地塊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對此違建,白雲城管部門也大倒苦水,「城管執法人員無權追求違建者刑事責任,是違建者敢於鋌而走險、屢拆屢建,與政府博弈的根本原因。」
魏先生夫婦、黃先生是白雲山腳小區松雲雅苑的業主,從前年開始,他們就四處奔走,投訴該小區附近一處違建。「這裡原來是陳田村的一些低矮平房,前年開始拆掉,動工建起數棟鋼框架建築。」黃先生說。
2014年7月,最早有大型鉤機進入松雲雅苑北側的白雲山範圍內施工,並圍蔽4000平方米的地方,8月底有施工隊進場挖基坑、灌水泥。「這地塊屬於白雲山風景區範圍,生態保護很脆弱,按規定,林地是不能隨便建設的。」黃先生說,自己就住在隔壁,不能眼看著白雲山被破壞掉。
於是,黃先生和同一小區的魏先生夫婦開始了追問這些違建。「我們先後向白雲區城管局、白雲山風景管理處反映,城管部門回應說這是違建,會限期拆除,白雲山方面也表示,此處建設沒有報批,屬違章建築。」根據廣州市城管綜合執法局白雲分局2014年一份告知書顯示,該違法建設為九棟二層鋼架結構建築,建基面積2070平方米,擬建築總面積4240平方米。但是,三位老人沒想到的是,既然明確是違建,拆除卻很難,近20個月內,此處違建已是兩拆三建。
「毎次拆除,地面上鋼框架都是全拆平了,但是混凝土地面和基樁毫無觸及,更蹊蹺的是,鋼架柱腳的螺絲頭毎次拆都會完整保存,且拆下的鋼柱鋼梁也就在旁邊原位擺放,這讓違建總是輕而易舉地復建。」黃先生推測,現在的清拆是「不傷筋動骨」的拆,可能是為了躲避風頭,風頭一過,就會很快地再建起來。
黃先生表示,今年1月1日,這些違建是第三次開始重建,只有兩臺吊車入場,10天就完成9棟鋼架結構建築重建。「違建就是在一次次限期拆除的通知書下達中,又建了起來。」黃先生很無奈,這才找到媒體投訴。
違建是鋼柱鋼梁結構。
現場直擊:建築材料進場 工地停工狀態
3月29日,記者來到白雲區黃石街叢雲路72號旁的違建工地現場,看到該工地緊靠路邊,一邊是松雲雅苑小區,另一邊是陳田村民宅和商鋪。路旁是三棟鋼框架建築,建築牆體上還掛上了大幅廣告,主要涉及二手車評估、銷售、置換、租賃相關企業廣告。
往裡走,是一個鐵皮圍蔽牆,從一處破損洞口進入,裡面別有洞天,6座鋼鐵框架建築展現在眼前,這些建築緊鄰白雲山山坡,與綠蔥蔥的山林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建築都是水泥混凝土底座,鋼框架結構,多數為兩三層。建築工地內,各種紅磚、砂石、鐵板等建築材料已進場,現場還有小推車、攪拌機等建築工具。
黃先生表示,今年2月19日開始,這裡基本每天都有小規模施工,但是經過居民多次投訴,3月2日,白雲區黃石街下達了限期拆除通知,3月5日就有人拆除了其中1棟違建,之後,就再無任何自拆行動了。但是,每天依然有工人在未拆8棟違建裡施工,並且還有大量磚沙建材入場。
白雲城管: 違建者利用節假日和夜間搶建
昨日,白雲區城管局回應稱,經查,違建所涉地塊為陳田經濟聯合社集體用地,原有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5棟磚木結構瓦房。2014年9月,陳田村申請危破房改造,擬將汽修廠改造為創意園,但當事人並未按規劃審批要求進行原狀維修,而是將原舊建築物拆除重建,構成違法建設。
2014年9月15日,城管執法部門巡查發現當事人違法建設行為後,立即採取措施制止施工,並於2014年11月18日將違法建設的9棟鋼架結構建築物全部予以拆除。但當事人仍罔顧法律法規,於2015年6月利用節假日又重新搶建,搶建的2棟2層鋼架結構建築物,被黃石街城管執法隊巡查發現後,立即組織進行了拆除。2016年1月起,當事人又利用節假日和夜間再次搶建了9棟鋼架結構建築物,黃石街城管執法隊巡查發現後於3月5日已組織拆除其中1棟,現剩餘8棟計劃於4月10日前將全部予以拆除。
白雲區城管局還表示,下一步,白雲區、黃石街城管執法部門將繼續重點監控該地塊,加強節假日及夜間的巡查。同時,建立末端問責機制,強化對村、社負責人的責任追究。
白雲山管理局: 沒有執法權只能上報
這片違建為何成了「不倒翁」,背後有哪些原因?昨日,記者採訪了白雲山管理局、黃石街等相關部門。
據了解,該違建所涉地塊於1996年劃入白雲山風景區總體規劃,2009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劃入白雲山風景區紅線範圍內,原有平房建築,屬於白雲山風景區明珠樓管理區管轄範圍,2013年陳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曾有向明珠樓管理區報告該地要進行拆舊改建,但明珠樓復函只同意其進行原狀維修和加固。但是陳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卻沒有遵守規定,居然把原來的建築推倒重建,根據白雲山保護條例相關規定,新建的建築屬於違章建築。
對此,白雲山管理局相關人員稱,發現對方變相違建後,白雲山風景區管理局多次向市城管部門反映。今年年初,工作人員巡查發現這處違建又開始施工了,立即將情況報告給城管部門。「城管部門也有執法的,在1月7日還看到白雲區城管部門下發的整改通知。」白雲山管理局一工作人員說,白雲山對違建控制得非常嚴,但該處違建所在地塊存在歷史遺留問題。
該工作人員說,當初劃定紅線時,確實將該地塊划進了白雲山風景區內,但原有房屋的產權又不屬於白雲山管理局。而園林部門和白雲山管理局對違法建設均沒有執法權,因此每次發現後只能第一時間上報給城管部門。
白雲區城管局:
無權追究違建者刑責
對於此處違建為何屢拆屢建?對此,白雲區城管局回應稱,該宗違法建設之所以屢拆屢建,究其原因主要有違建當事人違法成本低、城管執法力量薄弱兩個方面。
回應稱,現行的查控違法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均只有對物(即違法建設)的強制權,而沒有追究人(違法建設參與者)的刑事責任。缺乏對違法建設各類參與人進行有效的法律制裁是其敢於屢拆屢建的根本原因。此外,黃石街城管執法隊承擔了白雲大道北、黃石路、空港大道等城市主要交通幹線及地鐵站的市容環境整治執法任務,而人員編制僅9人,導致違法建設當事人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