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份報紙見證贛南解放——廣昌縣退休幹部劉海鋒的集報故事

2020-12-18 客家新聞網

28份報紙見證贛南解放

——廣昌縣退休幹部劉海鋒的集報故事

「70年前全國刊載贛州18個縣解放的報紙,我現在收集到了28份。如果條件成熟,我想到贛州去辦一次贛南解放報展。」8月27日,家住撫州廣昌縣建設路的退休幹部劉海鋒說。

劉海鋒告訴記者,這28份報紙,見證了贛南各地解放的全過程:1949年8月8日,「蘇區模範縣」興國成為贛南首個獲得解放的縣,再到1949年9月30日石城解放,每一張報紙都有它的歷史價值。雖然年近七旬,但聊起贛南各地解放的過程,劉海鋒如數家珍,對贛南各縣市獲得解放的日期他都了如指掌。

劉海鋒展示的這些報紙,距今整整70年,雖已泛黃,但都保存良好,可以清晰地看到報紙中對於贛南各地解放的記載。其中一張刊期為「一二九三」期的《東北日報》,刊登有消息《我軍解放贛州》,標題使用粗黑字體,對贛州城解放作了詳細介紹,還在消息左側配了一張解放軍攻城圖。

對於這份報紙,劉海鋒說他是費盡口舌才得到的。劉海鋒回憶道,1994年,他已收藏到了幾份有關贛州城解放的報紙,但內容大同小異。當年8月的一天,在全國報友交流會上,他意外從一名報友手中發現了這期《東北日報》,頓時讓他眼前一亮。這期報紙的頭版,不僅以文字詳細介紹了解放贛州城的過程,還配發了一張解放軍攻城路線圖,所以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於是,自己掏錢想買,對方卻怎麼也不肯,原因是他也只收藏到這一份。為了得到這期報紙,劉海鋒軟磨硬泡,好話說盡,他的堅持、再堅持打動了對方,最終以200元的價格成交。

《江西我向南挺進解放了興國》《土地革命時期的首都瑞金解放》《江西東部我軍解放石城》……一份份報導贛南各地解放的報紙,傾注了劉海鋒大量的心血。收集報紙難在藏,時間久了,報紙堆放一起容易泛黃、發黴,還可能遭蟲蛀。為了保護好這28份報紙,劉海鋒買來袋狀塑料膜,將報紙一一套進塑料膜中,有效地解決了報紙變質發黴。記者注意到,這些報紙除了紙張泛黃外,其他均完好無損,字跡也很清楚。

劉海鋒告訴記者,他是從1993年開始迷上收藏老報紙的。20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革命傳統報紙和社會文明載體的收集與保護,現收藏有年代報、重大事件報、解放報等1萬多種,3萬多份。2011年,劉海鋒被中國收藏家協會授予「優秀收藏專家」稱號,其事跡還被收入《中國收藏專家榮譽特刊》中。

劉海鋒說,他致力於收藏贛南各地解放的報紙,就是難捨與贛南的那份情結。1983年之前,廣昌是贛州地區下屬的一個縣,劃歸撫州管轄後,他仍將自己視為贛南人。現在,兒子兒媳在贛州城區上班,並買了房子,所以,他經常會到贛州小住一段時間。

對於8月14日以來《贛南日報》刊發的「贛州70年 解放的故事」專欄報導,劉海鋒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該組報導策劃意圖明確,內容詳實,做得非常成功,所以,他通過手機上網每篇必看,並且要在贛州工作的兒子幫助收藏這些報紙。

採訪結束時,劉海鋒道出了一個心願。他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28份記載贛南解放的報紙顯得特別有意義,若條件允許,他想在贛州舉辦一次有關贛南各地解放的報展。「我收藏這些老報紙,更重要的是教育青少年,讓他們懂得如今幸福的生活都是靠無數革命先烈用獻血換來的。」

多年來,劉海鋒不僅愛好收藏報紙、票證、畫集等,還對這些「寶貝」進行反覆研究,進行了多視角的歷史考證,在各大報刊上發表反映歷史真相原貌的文章,最終匯聚成了《劉海峰紅色文集》。該書分為軍事篇、集報篇、票證篇、畫集篇四大篇章,聚焦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畫面,真實還原了革命戰爭的偉大曆程。(記者 餘書福)

相關焦點

  • 集報既佔地又花錢,圖什麼?藏一份報紙,集一段歷史
    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卻有著共同的身份——「集報人」報友間有一種共識,「集報不是為了掙錢。」跟報紙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馬振予訂過報、編過報、上過報、買過報、找報友換過報,就是從來沒有賣過一張藏報▲馬振予家頂天立地的書櫃是集報人的標配。
  • 誕生在血與火的《麓水報》 講述寧波解放故事
    &nbsp&nbsp&nbsp&nbsp「紅色記憶:見證東方港城與共和國的新生」專題報導刊登後,22軍老兵的後人,向記者提供一則信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22軍老兵的葉文藝,有一套珍藏了幾十年的「寶貝」,共計21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野七兵團22軍軍報《麓水報》(復刻版)。
  • 70年前南昌解放 不能忘卻的記憶
    解放軍第四兵團勢如破竹,順利攻克了江西境內的軍事重鎮馬壋,由此拉開了解放南昌、解放江西全境的帷幕。    1949年四、五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四野戰軍,以摧枯拉朽之勢,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進入江西,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後解放了贛北、贛東北和浙贛鐵路沿線的許多個縣市。同年5月22日,第四兵團第37師解放了南昌。
  • 從一份份報紙,再憶渡江戰役、南京解放、上海解放……
    原標題:從一份份報紙,再憶渡江戰役、南京解放、上海解放……    1949年4月20日晚,  近日,  在南京有這麼一場  特別的展覽,  用一張張往日的報紙,  生動鮮明地向人們道出  渡江戰役和南京解放的難忘故事。  今天,  是南京解放70周年紀念日。  跟著小紅一起從報頁上,  觸摸那段戰火中的光輝歲月。
  • 毛主席在香山看的解放南京的報紙是什麼報紙?
    4 月30 日兩篇,標題分別為:欣聞南京太原解放榆林人民渴盼我軍;民主人士柳亞子氏電賀南京太原解放。 關於渡江戰役,《人民日報》出版了兩份號外,時間分別為4 月21 日和24 日。因此1949 年4 月23 日—30 日等幾天的報紙以及渡江戰役的號外,其題頭都與照片中毛主席閱讀報 紙中「南京解放」幾個大字標誌不符。
  • 北平《解放》報:社會之明燈
    北平《解放》報在創刊號上,發表了以「和平、民主、團結、建設新中國」為題的發刊詞。創刊當天,立刻在各階層引起了巨大反響。北平街頭巷尾響起了報童「快看共產黨的報紙!」的叫賣聲。這聲音,使飽受日偽之苦、陷於國民黨「劫收」之災的廣大北平市民精神為之一振。當天印的7000份報紙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隨後又加印3000份報紙,油墨未乾,又被一搶而空。
  • 他收藏舊報紙達80萬份,一份舊報可賣200-300元
    深圳的郭江卻想出了一個「絕招」,從舊報紙中賺到了大錢。這個點子就是專門幫顧客尋找朋友或者其他人生日當天的老報紙,作為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贈送。將一張四個版的老報紙賣到了兩三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價。為此郭江在深圳開了一家「生日報」專賣店,結果生意出奇地好。
  • 巾幗心向黨 | 《永恆的初心——贛南蘇區紅色故事》⑭賠款布告
    1929年3月上旬的一天,廣昌縣白水街上,貼出一張令人好奇的布告,內容是找人領取賠款。圍看布告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邊看邊討論:「紅軍確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不犯百姓,和軍閥部隊就是不一樣啊!」原來,這布告是從井岡山下來的朱毛紅軍張貼的。
  • 老底子上海人歡喜看的報紙 你都曉得是哪些伐?
    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 銅板 就買兩份報。」《新民晚報》於 1929年 9月9日在 南京 創刊,原名《 新民報 》。「新民晚報」四字由 孫中山 書稿 輯集 而成。
  • 穿越時空的報紙
    此次報展是由呼和浩特文化人才庫百人百組萬人工程辦公室、內蒙古報協集報分會、賽罕區榆林鎮歷史民俗文化陳列館、賽罕區文體局發起的。報紙見證歷史中國報協集報分會顧問王繼周對記者說:「我們舉辦全國報紙巡迴展,就是想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報紙也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它所承載的歷史任務依然存在。」
  • 【老報紙收藏】收藏報紙有價值嗎 如何收藏報紙
    【老報紙收藏】如何收藏報紙 收藏報紙有價值嗎 如何收藏報紙 報紙收藏現在也是漸入佳境,人們能夠認識到舊報紙的價值。也許一份報紙就能價值上千甚至上萬。尤其是特殊的日子所發行的報紙,一份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報》市場價已高達10多萬,同日的《解放日報》《光明日報》等也達到數萬一份。
  • 退休幹部享受什麼待遇
    生活待遇:部長可領兩份「保姆費」  老幹部包括退休幹部,還包括解放前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幹部。對離休幹部,不僅基本政治待遇不變,生活待遇還要「略為從優」。  一般而言,幹部退休後的工資是退休前的一部分,但離休幹部是100%,且根據參加工作時間先後,相應增發工資。
  • 五四運動在贛南及其劃時代的影響
    五四運動促進了新文化運動在贛南的深入開展。五四運動前後,贛州的《商會公報》《唯心報》開始刊登新詩和白話體的短篇小說。提倡民主、提倡科學、提倡新文化在知識界已成為時尚。江西省立第二師範、第四中學的教師,帶頭實行教育改革,用新文化、新思想影響學生。南康、興國、寧都、於都、瑞金、大餘等縣,陸續辦起了新學。
  • 民間藏家的「鎮館之寶」:《邸報》《京報》《光復報》
    一次機緣巧合 加入集報行列張雪根曾在浙江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辦公室工作,因為工作關係,每天要接觸不少報紙刊物,也會留存一點自己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不過一次機緣巧合,讓他萌生了集報的念想,而且一發而不可收拾。
  • 上海漢口路:申報館還在講述報紙的故事
    漢口路274號,解放前是《新聞報》大樓,新中國成立後,《新聞報》改成了《新聞日報》出版,1961年《新聞日報》併入《解放日報》。  (二)  現在我們就是在漢口路309號申報館門前。漢口路與山東路交界,別看山東路不長,過去叫望平街,又被稱為「報館街」;除了《申報》和《新聞報》外,解放前這條街和漢口路上就有十四五家報館。
  • 武義收藏達人:老報紙記錄百年中國故事
    浙江在線7月6日訊 站在伍偉勝的紫金畫廊,面對著五花八門的老報紙,記者有種走進深沉歷史的歲月感。《人民日報》《解放日報》《解放軍報》《文匯報》《大公報》《江西日報》《福建日報》……近萬張早至清末晚期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報紙應有盡有,琳琅滿目。每張報紙都用塑料薄膜封著,泛著歷史的光澤,圖文結合的報導情景讓人走進歷史畫卷。
  • 山西集報「痴人」王立功 自辦報紙傳遞「雷鋒精神」_獨家報導_山西...
    3月5日,山西太原集報人王立功自己出了一份報紙,內容為紀念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55周年,這份報紙展示出來了王立功幾十年來收藏的關於雷鋒的生平事跡、雷鋒的精神形象、雷鋒的報刊圖書等。這份報紙的驚豔亮相,立即引起市民們的關注和好評。
  • 這一天,報童手上有了「新報紙」
    1949年5月28日的解放日報創刊號。 1949年5月28日晨,上海人發現報童手上有了「新鮮」的報紙,便趕緊買來看。頭版豎排的油墨字跳出了信息——「慶祝大上海的解放」,整座城市為之心動。那是《解放日報》的創刊號,它和上海一起,宣布了一個新的開始。 報頭上的年月日,已翻過了65個年頭,可當年充滿熱情的日日夜夜,至今仍常常縈迴4位本報老員工的夢裡。這是他們最樂意講述的故事,對著兒孫輩的後繼者,講了一遍又一遍。
  • 這2位解放軍團級幹部是金門戰役倖存者,後來為戰友報了一箭之仇
    有2位解放軍團級幹部是金門戰役的倖存者,後來為戰友們報了一箭之仇。金門島位於廈門以東,距大陸最近處5.5 海裡,大金門島面積124平方公裡,小金門島面積15平方公裡。當時蔣介石電令駐守金門的國軍總指揮官湯恩伯:「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不得請辭易將。」
  • 杭州濱江首創幹部職工榮譽退休制度
    5月21日,在百餘名新老幹部的見證下,濱江區檢察院俞傑等10名老幹部們披上光榮退休綬帶,接過年輕幹部獻上的鮮花,正式告別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是濱江區首次舉辦幹部職工榮退儀式,也是杭州市首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幹部職工榮退儀式。老同志們在莊嚴莊重、簡約溫馨的氣氛當中,迎來人生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