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份報紙見證贛南解放
——廣昌縣退休幹部劉海鋒的集報故事
「70年前全國刊載贛州18個縣解放的報紙,我現在收集到了28份。如果條件成熟,我想到贛州去辦一次贛南解放報展。」8月27日,家住撫州廣昌縣建設路的退休幹部劉海鋒說。
劉海鋒告訴記者,這28份報紙,見證了贛南各地解放的全過程:1949年8月8日,「蘇區模範縣」興國成為贛南首個獲得解放的縣,再到1949年9月30日石城解放,每一張報紙都有它的歷史價值。雖然年近七旬,但聊起贛南各地解放的過程,劉海鋒如數家珍,對贛南各縣市獲得解放的日期他都了如指掌。
劉海鋒展示的這些報紙,距今整整70年,雖已泛黃,但都保存良好,可以清晰地看到報紙中對於贛南各地解放的記載。其中一張刊期為「一二九三」期的《東北日報》,刊登有消息《我軍解放贛州》,標題使用粗黑字體,對贛州城解放作了詳細介紹,還在消息左側配了一張解放軍攻城圖。
對於這份報紙,劉海鋒說他是費盡口舌才得到的。劉海鋒回憶道,1994年,他已收藏到了幾份有關贛州城解放的報紙,但內容大同小異。當年8月的一天,在全國報友交流會上,他意外從一名報友手中發現了這期《東北日報》,頓時讓他眼前一亮。這期報紙的頭版,不僅以文字詳細介紹了解放贛州城的過程,還配發了一張解放軍攻城路線圖,所以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於是,自己掏錢想買,對方卻怎麼也不肯,原因是他也只收藏到這一份。為了得到這期報紙,劉海鋒軟磨硬泡,好話說盡,他的堅持、再堅持打動了對方,最終以200元的價格成交。
《江西我向南挺進解放了興國》《土地革命時期的首都瑞金解放》《江西東部我軍解放石城》……一份份報導贛南各地解放的報紙,傾注了劉海鋒大量的心血。收集報紙難在藏,時間久了,報紙堆放一起容易泛黃、發黴,還可能遭蟲蛀。為了保護好這28份報紙,劉海鋒買來袋狀塑料膜,將報紙一一套進塑料膜中,有效地解決了報紙變質發黴。記者注意到,這些報紙除了紙張泛黃外,其他均完好無損,字跡也很清楚。
劉海鋒告訴記者,他是從1993年開始迷上收藏老報紙的。20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革命傳統報紙和社會文明載體的收集與保護,現收藏有年代報、重大事件報、解放報等1萬多種,3萬多份。2011年,劉海鋒被中國收藏家協會授予「優秀收藏專家」稱號,其事跡還被收入《中國收藏專家榮譽特刊》中。
劉海鋒說,他致力於收藏贛南各地解放的報紙,就是難捨與贛南的那份情結。1983年之前,廣昌是贛州地區下屬的一個縣,劃歸撫州管轄後,他仍將自己視為贛南人。現在,兒子兒媳在贛州城區上班,並買了房子,所以,他經常會到贛州小住一段時間。
對於8月14日以來《贛南日報》刊發的「贛州70年 解放的故事」專欄報導,劉海鋒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該組報導策劃意圖明確,內容詳實,做得非常成功,所以,他通過手機上網每篇必看,並且要在贛州工作的兒子幫助收藏這些報紙。
採訪結束時,劉海鋒道出了一個心願。他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28份記載贛南解放的報紙顯得特別有意義,若條件允許,他想在贛州舉辦一次有關贛南各地解放的報展。「我收藏這些老報紙,更重要的是教育青少年,讓他們懂得如今幸福的生活都是靠無數革命先烈用獻血換來的。」
多年來,劉海鋒不僅愛好收藏報紙、票證、畫集等,還對這些「寶貝」進行反覆研究,進行了多視角的歷史考證,在各大報刊上發表反映歷史真相原貌的文章,最終匯聚成了《劉海峰紅色文集》。該書分為軍事篇、集報篇、票證篇、畫集篇四大篇章,聚焦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畫面,真實還原了革命戰爭的偉大曆程。(記者 餘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