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媒體
指尖上的媒體.微時代的生活
進入第一媒體微信矩陣
作者簡介
毛偉,筆名結罟、溪窯。河北省東光縣人,一九六四年生於本溪,現為九一八歷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新發現日軍侵華史料研究》負責人之一。注重收藏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二十餘年,收藏研究新發現日軍侵華史料《森岡周治日記》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國家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重要影響。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的很多文章和研究成果被國家哲學與人文科學、CNKI學問網、知網、維普官方網站、百度文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等資料庫輯錄。
5月20日傍晚,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河北滄州市的小孫上傳了一件黃綠釉的窯變茶盞,十分新穎獨特,立刻引起了我的關注。進一步查看細圖,從形制、胎質和釉光等特徵,初步判斷其為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器物。盞底還有模印的款識,看不清何字。這一時期的窯變瓷器出現這樣的印章款識,聞所未聞。老窯窯變、高溫黃綠釉、方框印章款識,這幾個鮮亮耀眼的概念在我的腦海迅速地閃現,看卻真實卻毫無認知的虛幻強烈驅使著我一定要買下這隻茶盞,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寶貝。
我和小孫已是多年的老朋友,內心雖不平靜,但在微信上還是漫不經心地詢問它的窯口、年代及價格等相關情況。此盞出自河北海興縣馬騮山與山東碣石山交界的無棣縣。此地晉唐五代宋時的歷史遺蹟很多,出現這種年份的器物合情合理。他報了一個令我十分驚喜的價格,我還了一口價,他同意,就立即把錢轉了過去。我委婉的囑咐他瓷器易損,好好包裝。小孫滿口承諾者,「請放心一定包好。」
很快,第二天上午他便發來了郵寄的快遞單號,還有一句溫馨的「恭候佳音。」發貨的那兩天,我一邊查詢追蹤郵件的行程,一邊收集這隻茶盞的相關資料。第四天的中午,快件的行程顯示到達了本溪,不等快遞員的電話通知,我便迅速前往快遞站查詢取件。但令我失望的是,快件雖然到了本溪快遞站,但不知分撿到哪裡去了,一時找不到了,快遞員讓我等等。我當時急得坐立不安,問清可能發生的問題,就催促快遞員調取監控查詢。下午3點多的時候,快遞員找到了郵件,並打來電話讓我取件。
這個茶盞有可能是罕見的早期鈞窯瓷器,沒有哪個郵件能讓我這樣擔心、期待和睡不安穩。經歷了一段小小的插曲,我終於看到了這個令我傾心茶飯不思的茶盞。
此盞黃白色夾砂胎質,比較厚重;盞壁呈圓弧狀,侈口內收;口徑13.5釐米,高5.2釐米,底徑6.1釐米,外足牆很高,達1.5釐米,內足牆高0.85釐米;底足平整,足牆外撇呈喇叭狀,足內牆向外斜削,安放比較穩固;足內底模印方框款識,用毛刷掃去灰塵,再用放大鏡仔細辨認,是「李同雷」三字工匠款。盞內外施滿釉,底足露胎,圈足的胎釉交接處不齊整;釉水瑩潤肥厚,酥光內斂,乳濁如玉。盞內蔥綠色、鵝黃色、蛋白色、淡紫色窯變斑斕,恰是一碗剛烹飪的蔥翠雞蛋湯。盞內邊緣呈淡黃色、淡紫色、淡白色、嫩綠色鷓鴣斑紋。盞外玫瑰紫色、淡黃色、奶白色、黛青色、紅褐色等白中帶紫、青中閃黃,雲蒸霞蔚,流光溢彩。盞內外的蚯蚓走泥紋、淚痕紋、魚卵紋等清晰可見,這是北宋滅亡之前鈞瓷燒造技術的獨有特徵。諸多特徵表明,此盞是唐五代到北宋時期的鈞窯窯變花釉瓷器無疑。
五代至北宋鈞窯窯變花釉茶盞盞內
本人藏品
鈞窯創燒於晚唐,興盛於北宋,衰落於元明。鈞窯位於河南禹州城北門裡的鈞臺,故稱鈞窯。鈞窯瓷器以其獨特的「釉具五色,豔麗絕倫」成為宋代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五大名窯之首,頗負盛名。金元以後,鈞窯周邊各地窯口紛紛仿燒,形成了河南、河北、山西、內蒙4省20多個市縣的龐大鈞窯系。明中期以後,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廣東鈞和宜興鈞,影響極其深遠。
有人說,鈞窯的窯變技術受到了晚唐魯山花釉和柴窯釉色燒造工藝的影響,這是不全面的。魯山花釉是在氧化焰中燒成的,是在黑釉、醬釉之上再施藍釉或白釉斑彩的二色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窯變。柴窯對鈞窯的影響只在天青釉和月白釉的呈色方面。而鈞窯窯變釉是在還原焰中多種成色元素還原燒成的結晶釉。窯變是鈞窯最突出的特徵,掌控還原焰是鈞窯燒造窯變釉最關鍵的技術。還原焰窯變的燒造技術是由中晚唐時期的安徽壽州窯首創的。五代壽州窯衰落以後,壽州窯還原焰的燒造工藝對鈞窯的燒造產生了重要影響,使鈞窯窯變釉的呈色更加豐富,層次更為分明。尤其是鈞窯首創了可人工掌控的銅紅釉的燒窯技術,受到了北宋上層的青睞,至徽宗時期,被朝廷壟斷為官窯。按照朝廷的規制和宋代理學的要求,官府派專職官員進行監燒,不惜工本,使鈞窯產品的製作和燒造工藝更加精益求精。我們從傳世的鈞瓷可以欣賞到鈞瓷釉面的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胭脂紅、鸚哥綠等,釉中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青,可謂紛彩爭豔,瑰麗多姿。北宋滅亡之後,宋鈞官窯滅失,鈞窯燒窯技術失傳,南宋以後的窯工再也燒造不出北宋以前的鈞窯窯變釉。
五代至北宋鈞窯窯變花釉茶盞側面
本人藏品
此盞的器型規整敦厚,喇叭狀高圈足旋削有力、乾淨利落、堅實挺拔飽滿,具有典型的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特徵。為了提高瓷器的燒造溫度防止瓷器變形,窯工刻意在胎土裡面加入砂粒,這一時期的高溫瓷器很多都是夾砂胎質。這與胎土中原本就有沙礫的粗瓷是完全不同的。北宋以後,隨著瓷器胎土的改進和燒造工藝的改良,這種夾砂工藝就很少使用了,夾砂胎質的瓷器也很少見。這也是此盞斷代為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重要依據之一。
五代至北宋鈞窯窯變花釉茶盞盞外
本人藏品
窯變釉是指器物在燒窯過程中,釉料和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在氧化或還原作用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鈞窯的窯變釉是在1350℃-1380℃的高溫還原焰中產生的釉色效果。最初窯變釉的出現完全是偶然的。鈞窯的窯工借鑑了前人的經驗,創造了利於升溫保溫的雙乳狀火膛窯和倒煙窯,熟練掌握了釉料的配比和高溫還原焰的生成,使鈞瓷生成窯變人工可控。古人說,鈞窯窯變無雙,變化莫測,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每個器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鈞窯窯變的人工可控是指高溫還原焰生成窯變的可控,而對釉色和形態的千差萬別是無法掌控的。尤其是燒造窯變花釉更是無法掌控的。這是鈞窯燒造技術的最大價值,也是受到北宋官府青睞,隨即壟斷為官窯的重要原因。
五代至北宋鈞窯窯變花釉茶盞細部
本人藏品
現在科學證實,黃綠色窯變釉的呈色是通過釉料的配比、燒造溫度和分相結構,致使鐵、磷、鎂等元素在高溫還原焰中生成的。正是這個複雜的過程,釉層的凝厚、窯溫、燒窯環境等影響造成了釉面在升溫保溫中的變化還原不一,使此盞出現了黃綠色窯變花釉和蚯蚓走泥紋、淚痕紋、魚卵紋等現象。
中國是個尊崇紅色的國家,中國先民歷來以紅色的器物為寶。鈞紅釉燒製成功以後,特別是鈞窯成為宋官窯之後,窯工們更多地是燒造鈞紅釉瓷器,其他釉色鈞瓷的燒造受到冷落。明代張應文《清秘藏》記載:「均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這也是傳世鈞紅瓷器頗多而黃綠釉鈞瓷稀少的原因。此盞的胎質粗糙,形制和規制及釉色與傳世北宋以來的鈞瓷不同,而窯變花釉呈現北宋蚯蚓走泥紋、淚痕紋、魚卵紋的重要特徵,這說明此盞應該燒造於北宋壟斷鈞窯之前。
北宋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託
北京故宮藏品
北宋壟斷鈞窯之前的鈞瓷器物傳世罕見。此盞底足模印李同雷方框印章款識更為難得一見。宋代有少量的鈞窯瓷器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數字,其確切的用意依次表明器物的大小。也有少量器物的底部刻有「奉華」、「重華宮芝蘭室用」、「重華宮漱芳齋用」等款識,是專供宋內府使用的。沒有發現宋代紀年款識和姓名款識的鈞瓷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