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春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為啥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

2020-12-07 每日漢字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5日,陰曆是二月二十。去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農曆是三月初八。在我們的習慣認識中,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為啥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呢?

(清明節)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

但是,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大多集中在每年陽曆4月5日左右,上差下差不超過2天。為啥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呢?主要是因為清明原來是一個節氣,之後才演變成節日,隨著公曆走。

公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陽曆,與陰曆相對應。那麼,兩者有啥區別呢?簡單說,陰曆是以月亮的圓缺周期為一個月,一年十二個月354天。因為是以月亮的盈虧為標準,而月亮又稱「太陰」,所以以月亮運行為標準的曆法被稱作「陰曆」。陽曆呢,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圈,以太陽為主,人們就稱它為「陽曆」。

很多人以為古人只用陰曆而不用陽曆,其實,古人並非只用陰曆不用陽曆。相反,古人的曆法是陰陽混合曆。

(地球繞太陽)

陰曆根據的僅僅是月亮的盈虧,而陽曆才反映太陽照射的長短變化,而日照長短決定了四季輪迴。所以,四季輪迴只跟太陽年有關,跟陰曆年無關。二十四節氣以春分點為0度, 一個太陽年大致平均分為二十四份,對應太陽在黃道的二十四個固定位置,每個位置的晝夜長度也永遠固定。所以,不管是「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還是「二啟二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它們都是按太陽曆計,清明也是一樣。

因為陽曆年,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是365日6時9分9.5秒,接近365.25天,所以陽曆每4年就會出現一個閏二月,有2月29日。就是因為有了這個0.25天,所以節氣的時間並不統一,比如清明,去年是4月4日,今年就變成了4月5日。

(清明)

《二十四節氣歌》裡有這樣一句話,「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的節氣固定在每月6日和21日,下半年則是8日或23日。

所以,上半年的清明節一般是4月4—6日,屬於「最多相差一兩天」的範圍。下半年的節氣,多在8日或23日。比如,冬至在陽曆的12月21日至22日之間,也屬於「最多相差一兩天」的範圍。

(24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主要是用來指導農民種地。嚴格意義來說,這些節氣的具體日期,每年都不固定。

相比於春節、中秋、端午節等不同,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發展而來的,所以清明節的日期,也就不固定了。【參考資料: 《二十四節氣》、《談陽曆和陰曆的合理化》、《清明節為什麼按公曆算?》】(作者:每日漢字)

相關焦點

  • 正月初一是春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為什麼清明節的日期總不固定?
    正月初一是春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為啥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清明節,清明那首詩寫了清明節時候的天氣,那時的天氣總是蜜雨綿綿,那麼這個節日是在什麼時間呢,一般都在春季時期。正月初一是一年最隆重的節日——春節;8月15是月餅節——中秋節。
  •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起源於什麼時候?上古祭祀活動?
    今日看到有人在網絡提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民間節日嗎?六甲番人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奇怪,有誤導的嫌疑,傳統節日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有什麼關聯?這是要給傳統節日貼上什麼標籤嗎?
  • 為什麼中國的中秋節是八月十五,日本的「中秋節」卻是九月十三呢
    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的民俗節日,雖然在商周時代就有祭月的習俗,但有籍可考的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文字。往前多是文人唱酬有提到望月思鄉的情景;到北宋時期才有官方正式認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其後明清時期中秋節習俗就已經形成,並成為除了春節最重要的節日。
  • 解析傳統節日清明節 為啥總在4月5日左右
    原標題:同樣是傳統節日 為啥清明總在4月5日左右   微友@菜小菜baby問微信「壹問」   昨天,單位裡通知4月5日到7日放清明假。我記得,去年清明節是4月4日,好像前年也是啊,我就納悶了,這清明節不是應該跟中秋節一樣,是農曆的嗎?每年日子應該差很遠呀。
  • 「春節」出現僅一百多年,古代「春節」正月初一叫什麼名字呢?
    2019年2月5日,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春節」到來了,首先魁在此祝大家心想事成、恭喜發財,新的一年更上一層樓。「春節」在歷史上出現僅一百多年,歷史並不長,我們傳統的過大年在「春節」出現前叫什麼名字呢?據考證,以前農曆正月初一過年就叫元旦,可為什麼改名字了,還把元旦這個名稱給了公曆?下面我們先了解下「春節」和「元旦」有什麼不同之處春節和元旦來源不同「春節」是國產的,土生土長的,從字面意思理解為春天的節日,在歷史上。
  • ...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放假調休日期的...
    2021年放假安排:明年五一休5天;現將2021年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放假調休日期的具體安排通知如下。一、元旦:2021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二、春節: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三、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四、勞動節:5月1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5天。
  • 2018年春節為何來遲?專家:春節在陽曆日期不固定
    原標題:2018年春節為何來遲?專家:春節在陽曆日期不固定  進入臘月後,2018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一些人在期待新年的同時也發現,這個春節來得比較晚。2018年春節為何「姍姍來遲」?其中春節每年固定在農曆的正月初一,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不固定。  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而我國傳統的農曆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3天—355天,比陽曆年少了11天左右。  若是任由農曆和陽曆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現象。
  • 春節習俗:正月初一畫雞 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孟德龍 攝 中新網北京2月8日電(上官雲) 過完了除夕,接踵而至的便是正月初一,即現在人們所稱的「春節」。不過,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嚴格來講,春節應該是一個過程,而且,從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講究,「比如初七又叫做『人日』,過去人們會在這一天吃七菜羹」。
  •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冷門知識科普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我們把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兒女一年一度翹首以盼的日子。它標誌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我國的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不過真正用「春節」這個說法卻僅僅有110多年。
  • 為啥八月十五是中秋節?
    八月十五這天正好在三秋的一半,為名副其實的「中秋」之日,中秋之日應該是金氣最平和的時候,是個不錯的日子,與秋季的節日氛圍挺相符,這便是「中秋節」。上邊提到了,因為八月又叫作「仲秋」,即秋天的第二個月,所以八月十五「中秋節」又稱作「仲秋節」。
  • 清明節日期為何不固定
    跟其他傳統節日不同,每年的清明節時間並不是固定的。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但2007年的清明節就是在4月5日。天文學家表示,其實每年清明節的日期是在4月4日-4月6日這3天之間變化的,這跟「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有關。
  • 古人為什麼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有什麼說法?
    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古人發明了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記載日期,這就出現了十二月份。60年一甲子循環,人們發現春天都出現在正月,古人認為春乃一年之首,而正月初一是這個月之首,於是把春節定位了正月初一。
  • 春節年俗趣談:正月初一是「雞日」?為何要吃五辛盤?
    「年初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也是如今的「春節」。這一天,晚輩們要給長輩拜年,準備茶點款待客人,迎接新年和春天。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過春節的歷史相當悠久,而且,舊日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開始,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才算結束,日子過得不緊不慢。  「由於出現的時間很早,春節相關慶祝活動自有文字記錄以來就有。」
  • 中秋節這一天為啥要吃月餅?原來和一個歷史偉人有關
    親愛的各位小夥伴們,馬上就要春節了,你們有沒有做好準備啊?你問我要做什麼準備?當然是收拾行李回家,以及騰出肚子來吃美食的準備了。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節日中最大的一個節了,因為春節象徵著舊的一年過去,和新的一年到來,意義重大,因此春節總是要極盡熱鬧之能事的。
  • 正月初一不叫春節,叫「元旦」!
    漢武帝:我說的,正月初一叫「元旦」!怎麼,難道我說的不算?(設計臺詞) 歷史上,我們現在說的正月裡的這個春節,其實叫「元旦」。 你沒看錯,不過歷史上「元旦」究竟是哪天也變化過多次。 據新華社報導,夏元旦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再提前至十月初一為元旦,直至西漢初期。
  • 天文學家解釋中秋節陽曆日期為何不固定
    新華網南京9月11日電(記者蔡玉高、周潤健)14日我們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細心的公眾不難發現,同樣是中秋節,有時是在陽曆9月,有時又會在陽曆10月,並且具體的日期也不一樣。為何中秋節在陽曆的日期時早時遲呢?   江蘇省天文專家嚴家榮介紹,這是由於陰陽曆轉換造成的。
  •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2020-10-02 13:21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逢國慶,佳節雙慶。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 我國哪個傳統節日沒有固定日期?清明節是幾月幾號為什麼沒固定日期
    大家知道,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都是根據農曆日期固定的,但是,也有的傳統節日是沒有固定的日期的哦。這就是今天支付寶螞蟻莊園的問題,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2020年7月10日今日答案是什麼? 以下我國的哪個傳統節日是沒有固定日期的??正確回答就可以領取180g飼料餵養小雞哦 。
  • 閏正月 | 你了解閏正月嗎?這一年我們可以過兩個春節!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為什麼閏正月的現象十分罕見呢?
  • 中國人過春節,為啥說只過了106年?以前的都不這麼稱呼!
    過年,就是過春節。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人只過了106年。為啥呢?因為以前的年,都不稱呼為春節。春節過年的風俗已久,但是古代人不叫春節,過年的日期也不相同。夏朝的時候,採用「夏曆」,也就是現在的「農曆」,根據天幹地支將全年分為十二個月,對應十二生肖,夏人規定建寅為正月,即每年一月為新年初始,這與現代農曆並無太大差別。不過,後代就不一樣了。到了商朝時期,規定夏曆十二月為正月,即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如此一來,商人過年的時間就比夏人提前了整整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