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裡雪山的飛來寺和白馬雪山的霧濃頂村,她生活了近二十年

2020-12-16 澎湃新聞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我沒有寫過書,也不知如何寫序,想來想去,應該介紹一下我為何在此,又為何一直在此生活,而自然,是如何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實際上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主要的力量。」

這是喬陽寫在她第一本書《在雪山與雪山之間》首頁的話。在梅裡雪山的飛來寺和白馬雪山的霧濃頂村,她生活了近二十年。這裡的山山水水鳥獸魚蟲,她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仿若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從海拔2000米的亞熱帶乾暖性河谷灌叢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灘,貝母、各類野山菌、高山杜鵑、綠絨蒿、大果紅杉……喬陽在雪山和雪山之間行走,從靜默、聆聽到記錄、講述。她筆下的自然,不是一個依靠勾勒和抒情所形成的場域,而是充滿了作家黎戈所說的「那種溶解在自然裡的氣味」,在文字的肆意流淌間,洞悉生命與世界、瞬間與永恆的秘密。

就像每個清晨,不需要任何事物叫醒她,她自己醒來,在天黑尚未轉明時所獨享的那一方水土——「幾顆殘星,山林黝黑,隱約可見山脈的走向,白馬雪山,碧羅雪山,梅裡雪山,善於夜飛的鳥群停止了穿越,一點躁動都沒有,風在未生起處,河流緩緩,西邊是瀾滄江一湄公河,東面是金沙江,世界巨大、寧靜,包容一切又空無一物。」

節選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

喬陽/著

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0年7月版

2

我在入秋之後的第三個星期天,從白馬雪山第二個4000多米的埡口下到谷底,沿著珠巴洛河河谷上溯,三個小時後重新到達主峰下最高的冷杉林邊緣的草甸。

我只是去看看我的森林。

人們在春天樹木發芽的時候驚呼春天到了;然後說,樹葉變黃了,秋天到了;樹葉落盡到時,感傷陰鬱的冬季。似乎除了這幾個時點,樹木都逃離了人們的視線,仿佛它們不是每天在變化,而是三級跳一樣,走完了一年的時間。

世間萬物都離不開時間流逝的底色,只是以不同的面目來呈現,一棵樹的時間是不能衡量到人類目前精準而線性的時間系統中的。它自己的時間記憶,大概是每年的第一場暴雨,氣溫陡然升高,一次又一次的濃霧,一棵松蘿纏繞,它變綠又變黃,霜降,下雪,以及某幾次小鳥躍上枝頭的歡唱。時間在三維空間上的疊加,還能呈現這幾千萬年來的變化,一棵樹也許也記憶了冰川的反覆覆蓋與消融,以及消融時的每一滴水。

沿途的大果紅杉都換上了明亮金黃的色彩,它們與暗綠的冷杉一起站在白馬雪山典型U型谷的冰磧谷兩側,對比鮮明的色彩湧到我跟前,延伸到我身後北方的山脈。這是我喜歡的四季的宏大詩篇,天空在秋日摒棄了雲的幻境,無可指責,正直高遠。

我同時也愛著沿途散落在地上的綠色、金黃、赭色的,各種顏色的葉子,以及各種不同樣式的果實,滿載植物本身與時光的信息,一片、兩片,一個、兩個,它們掉落了,把自己作為送給大地的小禮物。而花季已經基本結束,除了龍膽,菊科,蓼科、烏頭屬的一些小花,我們像熟人一樣相互招呼。

黃昏的時候,我裹著厚厚的羽絨服,坐在我的大果紅杉下喝茶。風吹過林間,由遠及近,簌簌而響,當它從林間出來時,調皮地衝向我身後的這棵,搖動樹枝,把針葉大把大把地吹落,好讓其中一些落入我正端起的茶杯中。我在森林裡呆了好幾天,除了上方的暗針葉林,大果紅杉,還有白樺紅樺,槭樹,楊樹,柳,雲杉、花楸、松……它們正色彩斑斕,加起來,被叫做「秋色」,我觀賞它們,並和它們一起慶祝一次圓滿的小輪迴。

我的那棵大果紅杉,生長在白馬雪山上,它站在第四牧場的冷杉林邊緣,我說是「我的」,並沒有經過它的同意,也許有點一廂情願。也許它暗許但不屑於訴說,畢竟我們認識了十八年。十八年大約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對它可能無所謂,對我足夠漫長。

我認為它跳出森林十幾米的距離,獨自站立,是為了更好地看到東面的雪山主峰,日出、日落,月光、星辰,這和我太像。我以它為知己。我常坐在它裸露在地表的主根上,舒服地背靠樹幹,和它一起凝望不遠處的雪山。

我們喜歡這樣的世界,在變幻中真實不虛。我的歡喜透過樹的呼吸到達樹的身體,再深入黑暗泥土中,秘密的根尖閃爍的信號如星辰一般,傳遞著它們,使遠處的森林、林下的苔蘚都能獲悉,使整座山脈歡喜。

德欽的藏族也在這山地間獲得歡喜,他們特別喜歡跳弦子舞。有一首傳統弦子歌唱雪山上飛來白色雛鷹,詩人馬驊把它改編成詩歌:

我最喜愛的顏色

是白上再加上一點白

仿佛積雪的巖石上

落著一隻純白的雛鷹;

我最喜愛的顏色

是綠上再加上一點綠

好比野核桃樹林裡

飛來一隻翠綠的鸚鵡。

而我喜歡的白,不是雪山,也不是雛鷹,我喜歡的白,是無意落在雪山上的月光,雨季的時候,沿著冰川緩緩降下的雲,以及暗針葉林間遊蕩的霧。這正是我和大果紅杉一起面對的世界。我四十多歲,這棵樹一百多歲,我們所在的山脈四千萬年,頭頂上夜空中的繁星更年長無數倍。

我喜歡馬驊這首詩歌,因為他對唱著這弦子的人有著深沉的理解。詩人看到他人,並從他人回看自己,證明哲學與美並不獨獨屬於某一些地方,某一些族群。我從積雪的巖石、野核桃林中看到不同海拔、氣溫、降水,不同的植被群落,以及對應的不同的動物;我看到純白雛鷹和翠綠的鸚鵡羽翼的光芒,生命力使它們呈現靈動的瞬間;我凝望這些簡單的元素組成流動的意象,看回到第一場雪開始日夜的積累,看到第一場雨開始點滴的沁潤。

風在弦子中的來往,山川和大地在詩歌中呈現四季的變化,鷹和鸚鵡分別在高山和河谷扇動永恆的翅膀。曾經有一雙眼睛飽含深情的注視著這一切,他無法用言語訴說,他拉起了弦子歌唱。另一個人聽到了這些歌唱,他也看到這蓬勃的世界,他用詩歌來記錄。我看著他們,與這同樣的世界,想詢問這些流動的意象下隱藏的普遍力量。

拉起弦子的藏人,念誦詩歌的漢人,我聽取他們,和這蒼蒼大地。我們每一個,以及大地本身,掌握了某些相同的東西。我們是不一般的知己,我們遵循著一條看似秘密其實坦蕩的路徑,在渺渺時間裡,彼此對照,彼此記憶。

我一直試圖找到我,然而我一直找到的是我們。「我們」是固定的描述,是已經給出的世界,已經給出的意義和秩序,無論它是倫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組織的、美學的、科學的……我記得好像有一首詩《當世界還小時》,不確切是否確有其詩,但是我喜歡並想回到那樣的世界。我試圖把「我們」擴展到更大的一個範圍,如果我終究不能脫離範圍,那麼只能擴展邊界。

日出時分是我的高光時刻。我在一年四季中周而復始地凝望日出的紅光照耀到卡瓦格博雪山上。雖然一定是有數可記的,但我確定,我看了無數次日出。或者說,我始終在看同一次日出。

我在與山的接觸中望向他人,無數的遊客來往,為了這短暫的美景,他們紛雜的談話中不乏真義,也有混亂的表演和雜技。如何讓我們在遷回的道路上更好地了解他人和自己?一個人了解自己的必要性在哪裡?觀賞「梅裡雪山的日出」幾乎是近年來所有遊客的心願,這個心願背後,有著人類近幾十年來由於技術的進步生出的「探索自然」的篤定和表現方式,一張日出照片、一張星軌下的雪山,獨特的形式越來越多,反而縮小了雪山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幅度。

我藉助描繪世界來描繪自己。我藉助自然的「象」來指導自己,如何自處,如何生,如何死——如果可能。

日出時分是我的高光時刻,但是比這更好的,是日出之前。當天色微啟,天空、山脈、河流、森林、村莊、人畜都各在其位,鮮明又混沌。陽光作為最大的力量還沒有來得及介入,一切的念想都還沒有生成,世界清明安寧。這便是飽滿的「空」。當陽光作用於一部分空間,溫度在不同空間開始不平,這便是虛的開始。「有」的力量開始推動雲層的流動,萬物的甦醒,與此同時,另一面「無」的力量在消減它,「有」用了一分,「無」就用了一分。「有」和「無」作用著,交換、填充、消減,虛盡空來。

日出之後,當人們紛紛離場,世界又呈現新一輪的飽滿,直到下午冷熱分布再一次打破平衡,風再起,又成為攝影家喜愛的黃昏。

「空」不可見,因為其間的一切事物都不彰顯。人們總期待它的下一場,觀賞並歡呼萬物在虛和流動中呈現的自我。而時間在一邊默不作聲。

如果在空空之中,便不必有自我。大約是,暴風雨之前以及之後的寧靜混沌,大雪忽然止息繼而飛揚之前,一場濃霧密不可破還沒有起意消散,已經長成的翅果不知道也許會遇到風。

我因之這樣去理解空,並認為人們把「空虛」當作「空」是不合理的。「空」是一種飽滿的狀態,一種有著無限可能性卻還沒有生「意」的狀態,也就是說,這無限的可能性尚未被思索計量。而虛,是呈現了「意」的力量,呈現不同的「相」。「有」在於實現這些可能性,「無」則是尚未有實現的可能,或者還未出現實現的原因。「有」和「無」都代表一種失缺,一種可能性的實現和否定都代表了另外可能性的閉合。這一切來迴轉換成為我們的時間。

我躲在人群後面,看著他們的背影,我一面感動流淚,一面從他們對自己發出疑問。

我們每一個人都呈現不同的「相」,都自以為有不同的自我,我們與這一刻的日出壯麗的景象,或者沒有日出時陰霾的天色,與在這背景下呈現不同「景觀」的山脈、河流、風、森林,諸如此類,一樣只是某種宇宙規則全部存在的共同基礎,一種普遍力量——宇宙也是一個我不得不借用的,人們界定的概念——在這一瞬間的現象呈現。我們漂流在不間斷的時間裡成為不確定的符號,一旦呈現,就是某一個瞬間某一可能的性相,而不是全部。呈現必然會忽略其他潛在的可能。

那些人們曾經以為永恆的事物,一樣會在時間中死亡。山、海,天空,星辰、宇宙、時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等同的,都擁有自己的時間的量,在其中呈現並終於消解。而時間,也是一個人類界定的概念。如果確有其事,那麼「時間」也非永恆,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真正時間的追索,包括「時間」自己。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攝圖網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遵循一條看似秘密其實坦蕩的路徑,在渺渺時間裡彼此對照和記憶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到梅裡雪山飛來寺,風景宜人
    談起飛來寺,我在雲南出發前,對遊梅裡雪山只知道幾點:霧濃頂、飛來寺、明永冰川和雨崩,而對梅裡雪山究竟該去哪裡好好地遊一遊呢?我一點也不想說什麼。香格裡拉市前往梅裡雪山,在導航上被標為「梅裡雪山國家公園」。
  • 「近看半山酒店之二」既下山·梅裡:與星辰相伴 共雪山入眠
    行李旅宿供圖你是否憧憬過:夜晚沉醉在無邊星河,清晨甦醒在雪山懷抱?在既下山·梅裡,這一想像可變為現實。既下山·梅裡酒店外景。行李旅宿供圖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昇平鎮霧濃頂村,既下山用3年時間1095個晝夜,將村子緩坡上的季候鳥雪山旅館改造成了全新的山居酒店。
  • 梅裡雪山之夜
    第一次站在飛來寺的佛塔邊,我目瞪口呆的面對梅裡雪山。雪山四周溪流奔騰,森林密布。遠眺梅裡十三峰就像一座巨型的盆景。綠鬱叢林中鑲嵌著銀色雪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肅然起敬。 梅裡雪山對面太子廟,因為雪山的映襯更顯神秘。虔誠的藏民面對雪山長跪不起。口中喃喃念叨著聽不懂的經文。
  • 梅裡雪山攻略:無法釋懷的梅裡雪山,想再去一次
    看梅裡雪山有兩個極佳的位置,一是明永冰川上的觀景臺,太子廟,蓮花寺,這裡是天晴時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佳觀看地方,值得靜靜地觀賞;二是飛來寺,梅裡雪山十三峰在此一覽無餘,是拍攝梅裡十三峰全景的絕好位置。在冬天的時候,還可以在日出時分,看到金色梅裡的景象,看到梅裡就十分幸運,如果能看到夕照梅裡或是朝映梅裡,那更是幸運中的極致。
  • 大雄的窮遊之旅:第三十一站雲南德欽飛來寺梅裡雪山
    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西藏-尼泊爾2014年11月—2015年2月-19℃:出於對小命負責的原則,等待香格裡拉的大雪基本消融後再去往下一站。白馬和白茫雪山,許多車輛排隊停在山腳下,沒裝防滑鏈,怕滑。盤山而上,左側深淵,恐高的我心裡發虛,像坐雪地過山車。司機開車二十多年,及時安裝了鏈子,每遇危險路段,禱念經文,這個舉動是西藏老司機的共同特徵。
  • 清晨在飛來寺經歷一波三折的等待,終於守候到梅裡雪山的日照金山
    德欽的名氣雖不如香格裡拉大,但舉世聞名的梅裡雪山就坐落在德欽縣境雲嶺鄉西部。梅裡雪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我們也叫它梅裡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與周圍諸峰雖稱「十三」,但並不是真的有十三座山峰,而是取自藏語中的吉祥數字「十三」。正是這樣的叫法也賦予了梅裡雪山更多神秘的色彩。人類徵服珠穆朗瑪峰已經有幾十年之久,但至今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仍然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 梅裡雪山——寒威千裡望,玉立雪山崇
    2020年89月份,第一次去到梅裡雪山,就看見日照金山,此生無憾。按照藏族人的說法,是「勇氣+運氣+人品」三者的加持,得到了「絨贊卡瓦格博」的認可,讓我見證了奇蹟的出現。梅裡雪山是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一。卡瓦格博主峰海拔高達6740米。
  • 旅遊 旅遊攻略美麗大自然梅裡雪山歡迎你
    夏季的草甸上,無數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滿山的杜鵑、格桑花爭奇鬥豔,競相怒放,猶如一塊被打翻了的調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構成的巨大綠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奼紫嫣紅。動物資源獨特的低緯度冰川雪山、錯綜複雜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明而乾濕明顯的高原季風氣候,使梅裡雪山成為野生動物的生活的天堂。
  • ...深度梅裡雪山風光四日遊 虎跳峽—普達措—松贊林寺—明永冰川...
    徒步世界三大峽谷之一的虎跳峽,去當地藏族人家做客,與香格裡拉原住民一起吃飯,品青稞酒,喝酥油、跳鍋莊舞,感受最接地氣的當地原住民的人土風情及生活習俗。在飛來寺住觀景酒店,欣賞震憾的梅裡雪山日照金山,徒步北半球緯度最低的季風性海洋冰川,最後遊玩中國首個國家公園普達錯。全新設計,更合理的安排,更深度的遊玩大香格裡拉,全面感受香格裡拉的神奇魅力。
  • 1991年梅裡雪山山難
    梅裡雪山 神不可攀  高度表 1999年十月13日 9:44 p.m.  梅裡雪山 神不可攀  地處橫斷山系的怒山山脈,是南北走向的龐大雪山群體。北段稱梅裡雪山,中段稱碧羅雪山,但習慣上將位於德欽縣境內的北段和中段,統稱梅裡雪山。
  • 八大神山之首梅裡雪山 卡瓦博格峰至今無人登頂
    梅裡雪山是神秘的,海拔六千七百四十米的卡瓦博格峰,是雲南之巔。到了麗江,香格裡拉,一定要去梅裡雪山看看,沒到過的人難以體會它的雄姿,它的神秘。梅裡雪山白雪皚皚,和玉龍雪山一樣,冰雪融水滋養著下面的人們,千年來繁衍生息。梅裡雪山是一座雪山群,全長一百五十公裡,南北縱貫,勢不可擋。
  • 盛夏雪山之旅:從重慶出發,到亞丁三神山,再到梅裡雪山(Ⅲ)
    雖然沒有看見梅裡雪山,但一路美景讓人心醉。金沙江流過得榮,只見兩岸高山貧瘠荒涼,植被稀少、山石嶙峋,滿目褐灰的單調景色讓我們感受到窒息和恐怖。圖3 金沙江兩岸高山貧瘠荒涼(2)奔子欄—白馬雪山—德欽—西當村(梅裡雪山)。到雲南邊界的奔子欄,此處有一個著名景區——金沙江第一灣。
  • 梅裡雪山經典三日遊打卡攻略:邂逅日照金山奇觀盛景
    」梅裡雪山…… Day1,麗江長江第一灣觀景臺哈巴雪山觀景臺小中甸花海金沙江大拐彎觀景臺(月亮灣)梅裡雪山觀景臺(飛來寺)。 梅裡雪山必打卡景點清單 梅裡雪山 我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
  • 追夢西藏:第六天 探秘梅裡雪山
    這座山脈是怒江和瀾滄江的分水嶺,是雲南和西藏的界山。卡瓦格博是怒山山脈的主峰,也是雲南第一高峰。十三峰相距非常遠,在一個觀景點,無法全部看到。在一個觀景點只能看到6個山峰,這還是理論上的。因為,實際上這6個山峰一直都在雪霧之下,很少有人能親眼看到山尖。如果天氣晴好,能看到一個或二個山峰那就是莫大的福氣。
  • 常年雲霧繚繞的梅裡雪山,如遇日出之際,日照金光,美不勝收!
    梅裡雪山是滇藏交界山。它由13座山峰組成,主峰是川波。當地人不把這座雪山稱為「聖山」。美麗是一個在去山的路上的村莊。後來,由於中日之間的美麗登山活動不成功,這座鮮為人知的雪山以美麗命名,流傳甚廣。卡瓦博是一座金字塔形狀的雪山。
  • 美麗聖潔的梅裡雪山,世界的香格裡拉
    象徵著藍天(藍色)、白雲(白色)、紅色(火焰與太陽)、綠色(叢林與綠水)、大地(黃色)的五色經幡是對自然萬物的信仰和頂禮,梅裡雪山和格桑花一樣豔麗的是在雪山與大地之間隨風飄舞,帶著祈求福運隆昌,消災滅殃美好願望的五色經幡。站在梅裡雪山俯瞰峽谷,就可以看見隸屬於雲南德欽縣雲嶺鄉境內的西當村全景。
  • 梅裡雪山又稱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是藏民心中的八大神山之首
    梅裡雪山又稱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是藏民心中的八大神山之首飛來寺飛來寺之所以大名鼎鼎,主要是因為這裡是觀賞梅裡雪山的最好位置。如果預計再往前走進入雨崩村、明永冰川的話,飛來寺就是最合適的駐紮地,因為第二天一早起來可以看到梅裡著名的日照金山,當然這也要你運氣足夠好。很多攝影愛好者會選擇在這裡留宿幾日,等待卡瓦格博峰露出它的真面目。飛來寺距離德欽縣城僅10公裡,是個小寺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 住這裡就可以看到梅裡雪山
    雪山之神梅裡雪山,有6740米的海拔,吸引著全球登山愛好者朝聖徵服,但迄今無人登頂;它美豔凜冽,13座山峰依次相連,在空曠的藏地散發著充滿神性的靈光。它,是藏人心中不可侵犯的神山,被美國學者洛克博士稱為「世上最美之山」。
  • 你可知道梅裡雪山,一座被人類攀登和徵服的雪山
    梅裡雪山,梅裡雪山又稱雪山太子。是位於西藏察隅縣東部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境雲嶺鄉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龐大的雪山群,全長有150公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一語形容今天的主角梅裡雪山是再合適不過梅裡雪山,被評為「中國最美的雪山NO。3這幾年路過梅裡雪山多次,基本上是帶槍不遇鳥,遇鳥不帶槍。
  • 梅裡雪山—植被覆蓋,牧場肥美,冰川地帶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蘇提翠柳忘川天,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梅裡雪山。梅裡雪山位於雲南和西藏交界處,為一座南北走向的龐大雪山群體,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雪山」,迄今仍無人登頂。梅裡雪山北段稱梅裡雪山(或太子雪山),南段稱碧羅雪山,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便有13座,稱「太子十三峰」。這裡是朝覲聖地,傳說是藏民的保護神,位居藏區的八大神山之首,歷代法王、班禪都適時朝拜。每年的秋末冬初,成百上千藏民繞山焚香朝拜(轉經)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在藏民心中,梅裡雪山屬羊,因此,逢藏曆羊年則轉經者更多。梅裡雪山壯美而具靈氣,其風景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