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最厲害,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但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後世最受人敬仰,那一定非關二爺莫屬了。他不但在民間有著深厚的信仰,還得到了多位帝王的封號,就連道佛兩教也都供奉其為護教神祗。如今,不僅僅是中國有對關羽的崇拜,甚至全世界的華人們都將其奉若神明。
關二爺
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不可勝數,為何關羽能夠脫穎而出,鋪就成神之路?
武將關羽
正史中對於關羽的記載僅限於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並且對關羽的描寫非常簡略,大約只有一千餘字。
關羽原籍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市),早年在涿郡投靠了起兵伐黃巾的劉備,和劉備、張飛情同手足,自此追隨了劉備一生。投靠之後關羽追隨劉備伐黃巾、徵董卓、拒袁紹、救徐州、戰袁術,直到劉備軍隊被呂布打敗後投靠了曹操,在此期間,關羽也只是劉備軍中的一名將領而已,至於《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只是演義中的小說情節。
之後在下邳守戰中,關羽被曹操所擒,曹操勸說關羽歸順,被關羽拒絕,直言報效後便去歸尋劉備。恰逢此時,袁紹派大將顏良攻白馬,曹操派關羽迎戰,關羽開掛一般殺了顏良,因此關羽斬顏良是史實,至於誅文丑正史中並未記載。曹操表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羽不受,告別曹操去尋劉備,曹操命軍士不許追趕,因此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也是演義中的小說情節。
劉備奪荊州後,封關羽為襄陽太守。
劉備取西蜀後,留關羽鎮守荊州。
劉備即位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同一年,劉備派關羽圍樊城,曹操遣于禁來救,關羽在這場戰役中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中華,達到了人生巔峰。水淹七軍也是歷史事實,不是演義。
之後孫權和曹操聯合,襲取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擒殺,死於臨沮,後來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從正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關羽驍勇善戰,忠勇兩全,同時卻又驕傲自負,大意失荊州,因此在《三國志》中陳壽評價其雖有「國士之風」,但「剛而自矜,以短取敗」。
伽藍菩薩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羽一直是作為勇將的代名詞,被稱作「萬人敵」。
隋朝,開始流傳關羽顯靈的傳說。
唐代,民間開始逐漸流行對關羽的崇拜,唐德宗時,關羽位列歷代64位名將之中,和十哲(有諸葛亮)一起配享武廟(武廟主神為姜子牙),開始成為官封的名將。
與此同時,佛教為了便於傳播教法,也把關羽奉為護法伽藍菩薩。
關聖帝君
到了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世俗文化開始興盛,三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理學的興起,致使儒家對於正統的劉備加以擁護,對於篡漢的曹魏加以貶抑,民間也隨之形成了擁劉反曹的思想潮流。這些觀念的出現也逐漸影響了官方對關羽的態度,宋徽宗時,關羽先是被敕封為忠惠公,後又加封為武安王、忠義武安王。
與此同時,由於宋徽宗信奉道教,道教也把關羽奉為清元真君、崇寧真君,至此關羽達成了儒釋道三教封神的成就。
南宋時,繼續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英濟王,此後民間的關王廟也在各地興起。
武財神
元雜劇中的三國戲,標誌著三國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千裡走單騎以及過五關斬將等等關羽的演義故事都已在這一階段形成。官方繼續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各地方對於關羽廟宇的建造也大幅增加。元代三國文化的蓬勃生機,都為《三國演義》的出現,以及其中關羽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模板。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明代開始廣為流傳。《三國演義》中對關羽忠義形象的塑造,推動了對關羽的信仰達到了巔峰,成就「武聖」之尊,商賈們更加敬佩關羽的忠誠和信義,把關羽奉為武財神,並且一直流傳到如今。明朝萬曆年間,官方直接給關羽封了帝號,稱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清朝的前兩位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喜歡讀《三國演義》,甚至當作兵書來學習,先是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還把諡號改為「神勇」,之後又屢加封號,一直到最終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關羽的成神之路是漫長而曲折的,統治階級希望借他的威名鞏固統治,宗教則希望借他的信仰傳播教義,而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那個紅臉長鬚、手持青龍刀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