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佛山35個非遺傳承人八成超65歲 項目或瀕絕跡(圖)
秋色巡遊是市民最熟悉的非遺項目之一。
粵劇是佛山的傳統非遺項目。
佛山34項省級非遺 其35個傳承人八成超65歲
近日,順德八音鑼鼓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目前公示期已過。又一新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同時,也讓人不禁想到:那些散落在佛山五區的非遺如今怎麼樣了?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市共有13項國家級非遺和34項省級非遺,市級非遺更是高達69項。其中,為數不少的非遺項目面臨後繼無人之憂,甚至連佛山最著名的秋色扎作技藝同樣堪憂。同時,35名省級非遺傳承人超過八成均在65歲以上,甚至已有4人離去。如何讓非遺不成為「遺憾」,發人深省。
非遺項目以傳統技藝和民俗為主
重申報輕傳承成主要問題
按照項目類別來區分,佛山非遺項目共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體育及雜技等十大類別,其中傳統技藝及民俗兩類已經佔據了30項以上。
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委員、佛山非遺專家梁詩裕介紹,清代中後期,佛山民間工藝達到最鼎盛時期,當時大量木版年畫、剪紙、香雲紗等傳統技藝產品在中國南方熱銷。因此,在最鼎盛時期,傳統技藝和民俗已經是佛山非遺項目的代表。到了1956年,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的成立,為佛山市非遺項目帶來了另一個發展高峰。
在非遺增多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凸顯。梁詩裕稱,近年來,不少鎮街積極申報非遺項目,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很多鎮街都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為理由,衝著這個去申請,甚至稱花多少錢都願意。」因此,越來越多鎮街的地方特色文化項目申報為非遺項目,但在非遺項目成功申報過後,非遺項目的保護卻沒有了下文。「地方積極性很高,但是停留在申報上。如龍舟說唱、八音鑼鼓、木雕等非遺項目,申請成功後當地政府卻沒有去培養傳承人。」
全市有國家級非遺13項
全市(含順德區)共有13項國家級非遺,包括粵劇、剪紙、木版年畫、石灣陶塑技藝等。同時,共34項省級非遺以及69項市級非遺。
省級非遺禪南順佔九成
在佛山五區共34項省級非遺項目中,禪城、南海和順德佔了90%以上,三區共計32項,其中禪城區共有17項,南海區共有9項,順德區共有6項。而高明區僅有花鼓調一項,三水區僅有粵曲星腔一項。
從數量來看,五區非遺項目分布不均,是否有各區申報力度不同有關?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關宏解釋稱:「非遺是一個歷史發展的成果,圍繞佛山古鎮的項目比較多,而南海和順德的歷史文化積澱也比較深厚,因此這三個區相對來說集中了更多非遺項目。」
多少項目瀕臨絕跡?
一年一度的秋色巡遊將於11月份來臨,每年秋色巡遊,栩栩如生的水果、蔬菜、點心等以假亂真,成為秋色中最吸引人的環節。像生秋色扎作技藝,作為秋色七色中的一色——景色,是不可或缺的一色。但這些日子來,秋色傳承人何信卻苦於找不到人來幫忙做。「佛山秋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但是秋色是一個大概念,裡面的80%左右的手工藝已經後繼無人。」梁詩裕介紹。
而省級非遺佛山木雕的傳承人何耀輝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在燎原路的木雕檔口內,何耀輝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裡面創作。純手工的佛山木雕全靠工藝師一筆一划在木頭上刻畫,昔日廣泛應用於廟宇、祠堂、高官貴人大宅內,作為建築花窗、門樓雕刻及案臺擺件等,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流行。但如今,木雕基本已經淡出視野。「木材貴,手工更貴,有時候雕一張木椅,可能就需要花上一年的時間,如今的年輕人哪裡能沉下心來學習。」何耀輝在兩三年前收了三個徒弟,如今已經走了兩個。
多少傳承人已老去?
順德八音鑼鼓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才沒多久,卻傳來了一個壞消息,八音鑼鼓省級非遺傳承人梁兆帝在數天前去世了。「非遺不等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說要搶救非遺。」順德區文體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從2009年以來,八音鑼鼓已經開始向第三批國家級非遺發起衝擊,直至今年才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花了足足5年時間。
據關宏介紹,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1人,省級非遺傳承人35人,市級非遺傳承人82人。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市11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經有3人去世。
梁詩裕表示,目前全市的非遺傳承人中,超過八成的傳承人年紀在65歲以上,不少已經70多歲。
多少資金用於搶救非遺?
梁詩裕表示,如今全市每年用於非遺搶救的經費大約在30萬元左右。
記者查閱今年公示的《佛山省級非遺傳承人補貼和項目資助名單》發現,今年的非遺傳承人在生活補貼方面的名額減至6人,其中生活補貼金額最高的還是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佛山木版年畫的傳承人馮炳堂,他一年補貼費用9600元,其餘省級非遺傳承人則是每年4800元。
圖解非遺現狀
每逢中秋節,秋色賽會熱鬧非凡;春節時,家家戶戶貼上木版年畫;三月三,祖廟廟會萬人空巷。昔日的老佛山,這樣的場景最為熟悉不過。時光流轉,花開花落,昔日就在身邊的非遺項目卻逐漸遠離生活。
如今,佛山有多少非遺項目你知道嗎?他們經歷著什麼樣的光景你又知道嗎?
發展出路:
建立傳承基地及傳習所
儘管對於木雕、龍舟說唱等非遺項目來說,依靠生產性保護「前途渺茫」,但傳承下去依然是不容置疑的。
據關宏介紹,今年,佛山市共成立了20個傳承基地及4個傳習所,來對瀕臨絕跡的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其中包括木版年畫、彩燈、十番、木雕、粵曲星腔等。
「建立了傳承基地或傳習所後,首先,非遺項目將積極參加當地的文化活動,展示非遺技藝;其次,傳承基地及傳習所有傳承任務,必須培養相當數量的徒弟。」關宏表示,相關部門每年也將對傳承基地及傳習所進行資助。 潘慕英 圖/記者何波
這34項省級非遺
有多少你是第一次聽說?
禪城區
粵劇(國家級)、剪紙(國家級)、佛山木版年畫(國家級)、石灣陶塑技藝(國家級)、佛山獅頭(國家級)、佛山祖廟廟會(國家級)、佛山彩燈(國家級)、佛山秋色(國家級)、佛山木雕、佛山春節習俗、行通濟、石灣玉冰燒釀製技藝、石灣龍窯營造與燒制技藝、源吉林甘和茶、蔡李佛拳、詠春拳(同屬禪桂)、馮了性風溼跌打藥酒
南海區
獅舞(國家級)、佛山十番(國家級)、樂安花燈會、九江雙蒸酒釀製技藝、官窯生菜會、藤編、金箔鍛造技藝、詠春拳(同屬禪桂)、賽龍舟、鹽步老龍禮俗
順德區
龍舟說唱(國家級)、香雲紗染整技藝(國家級)、人龍舞(國家級)、八音鑼鼓、陳村花會、廣繡
高明區
花鼓調
三水區
粵曲星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