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接受自己一生無為嗎?
我想,大多數人是不會接受的。
我們從小的教育是,要有所作為,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那簡直是白來這世界走一趟了。
但是,在《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本書中說,一生無為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有為是有成本的。
打個比方,你想做生意,你就要有一筆啟動資金,你還要做產品設計,同時還要招賢納士,再加上廣撒人脈,這一筆筆算下來,都有成本。
如果這個生意做不好了,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不說,你前期的老本也可能耗光了。
所以孫子一直叫我們不要去戰,不要亂動,不要作為。
因為不作就不會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這一點,我們都誤解了《孫子兵法》,以為它是教人使詐的書,其實它是一本個人成長學,看我們如何修煉自己的實力。
大多數人都在碌碌無為,不做點什麼事就會焦慮,實際上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歸結起來只有四個字,先勝後戰。
什麼是先勝後戰呢?
就是等贏了再打,有了十足的勝算才考慮開戰,開戰前也要做充分的準備,最後才用上戰略和戰術與敵軍交戰。
這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計算。
計算敵我雙方各自輸贏的成分有多少,如果我方有勝算才可以考慮開戰。
第二步,準備和等待。
為作戰作準備,把自己的實力努力往上提升,直到能甩對方幾條街。
等待敵人岀錯,敵人一出錯,馬上動兵,打得敵方措手不及。
第三步,拼戰術和戰略。
戰術是以正合,以奇勝。
戰略是避實擊慮。
這就是為什麼文章的標題說,善戰者既不勇也無謀了。
因為有前期精細的計算、大量的準備,和充分的調配工作,這一戰是非常容易打贏的,無需動用智勇。
這三步也是《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全書的邏輯主線。
作者華杉是華與華營銷諮詢有限公司和華與華廣告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董事長。
服務很多優秀的企業,有三精製藥、巨人投資、田七牙膏、葵花葯業、晨光文具等等。
同時還產出很多有名的廣告代表作,像「照機大聲喊田七」、「藍瓶時代,選擇三精」、「送長輩,黃金酒」等等。
作為兩家有名公司的董事長,我猜想他每天一定會很忙,但是在微信讀書上看到他出版的五本書,我驚呆了。
原來他還是著名的財經和史哲作家,已經出版的書有《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華杉講透論語》、《華杉講透孟子》。
後面即將出版的還有《華杉講透大學中庸》、《華杉講透王陽明傳行錄》、《華與華方法》、《華杉講透資治通鑑》。
當看到書扉上關於華杉的簡介之後,我才明白他為什麼管著兩家公司還能寫那麼多書。
原來他的時間管理叫日不斷之功,也就是《孫子兵法》中的「我專而敵分」原則。
晚上絕不出去應酬,每早五點起床讀書寫作,堅持了十數年,這才比別人的治學更專更深入了。
那麼《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本書為什麼值得讓華杉研究了近二十年,並作為個人的踐行指導呢?
1、孫子的優劣勢分析法:五事七計。
《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可以說這句話是全書的初心,是孫子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他的敬畏心。
生命寶貴,所以不可不察。
這裡的察是檢察、計算,比較敵我雙方的勝算各有多少。
那要察什麼呢?就是五事七計。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方面。
道,是君主受老百姓擁戴的指數。
天,是天時,有三層,天下大勢、陰陽定數、自然氣候。
地,是地利,環境優勢。
將,是將帥統領能力的高低。
法,是軍法。
實際上,道、將、法這三部分歸結起來是人和,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天時、地利是外在影響因素,雖然心態會受外界影響,但人是有強大的意志力的,可以改變環境的。
我的金口訣老師就反覆強調斷課要仔細研究將神和貴神的關係,因為兩者反應的就是人和。
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方面用「七計」來計算,給雙方的勝算打分:
一、哪一方的君主,百姓們更支持他去打戰?
二、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本事?
三、哪一方更佔據天時地利?
四、哪一方的士兵更加聽眾法令?
五、哪一方的士兵更強悍?
六、哪一方的士兵更加訓練有素?
七、哪一方的軍隊更加賞罰分明?
五事,對應我們自身,更像是個人定位。
任何一件事情,在開始之前做好定位是最重要的。
比如,你要做自媒體,要知道,道對應的是受眾群體,流量最大的平臺有今日頭條、抖音、微信公眾號。
天時對應的是趨勢,人人自媒體,只要有才能,都有機會得到展示。
地利,對應個人資源,有團隊操作嗎?有源源不斷的素材嗎?
將就是個人能力、才華。
軍法更像個人執行機制,有沒有一套完善的內容生產流程。
如果你要生產一件產品,也是要先從這五方面進行市場調查,確定好定位。
而「七計」呢?像一套防錯檢查事項。
這特別適用於那些程序繁瑣,流程又相對固定的工作。
飛機之所以是出現事故最少的交通工具,就是因為它擁有一套完善、全面的防出錯檢查項目。
我想,很少人會在自己的工作中,量身定製一套適合自己的防出錯檢查系統吧。
所以從「五事七計」中,我們可以看出,孫子對於戰爭是保持很謹慎的態度的。
全書跟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要輕易開戰,要養好自己的實力,為成功做準備,這就為什麼說《孫子兵法》是一本個人成長修煉的書。
2、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長期的積累和恰當的時機。
通過前面第一步的計算結果,會得出兩種可能,一個是我方有勝算,另一個是敵方有勝算。
有勝算了才可以考慮開戰,這個時候就得為開戰做準備和等待了。
這一步是最為關鍵的,人的本性是急於求成的,不願意等,想快點贏。
孫子是特別反對冒進的,那麼如何準備和等待呢?
準備就是操練兵力,積蓄實力;等待是等敵人犯錯的時候,這是最佳出兵時機。
從作戰上,有了前面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勝算分析後,準備的事情有:操練士兵,增強他們的銳氣和作戰熟練度,給敵人製造輸的假象,讓他們輕敵。
等待也不是被動地等,如果敵人不出錯,就得想辦法做各種讓他們出錯的事情。
比如,使用離間計,讓對方最有用的謀士不為所用;用假勸和的手段迷惑對方,讓對方沒有作戰準備……
反正就是自己保持無錯,設計陷阱讓對方出錯。
就像考試一樣,你無錯,別人犯錯,第一名就是你。
關於準備和等待,華杉經反覆提到一個反例人物,就是諸葛亮。
萬萬沒想到,這個集計謀和妙算於一身的光輝歷史人物,在他看來是個把自己活活作死的人。
細細想來也確實如此。
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都半途而廢,沒有「五事七計」。
他頻頻作為,耗幹了國力,缺乏準備和等待。
拉長時間維度,後面還有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即使勝利了,保住江山也是難題。
在三國之爭中,最能等的人就是司馬懿了,別人打得火熱,他躲起來專注養生,鞏固國家實力,專心培養第二代。
所以他活得最長,比曹操的兒子曹丕還長,兒子孫子也給力,結果三國歸晉。
對於我們自身,學習《孫子兵法》更重要的是學習自我成長,那些教讓對方犯錯的內容,那是打戰用的,因為兵不厭詐。
日常生活中,這一套是絕對不能用於他人的,但是可以用來防騙防盜。
3、真的智者,走自己的路,別人想不到,也不讓別人知道。
有句話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應用到兵法上就很危險了,這意味著,讓敵人知道你的戰術和計謀了。
有了前面的計算和準備後,到了交戰的時候,這才開始用上戰術和戰略了。
這裡,孫子教給我們的戰術是「以正合,以奇勝」,戰略是「避實擊虛」。
先講戰術,「以正合,以奇勝」是把兵隊分成兩個兵種,正兵和奇兵,正兵負責挑戰、打前鋒,奇兵是預備隊,主要工作是埋伏,等待有勝勢時馬上衝出來,打個敵人防不勝防,這叫「出奇ji制勝」
這裡的「奇」讀ji,並不是讀qi,我們都誤解《孫子兵法》,以為他講的是奇謀詭計,所以才讀錯。
正奇好比陰陽二氣,雖然只有兩種,但是卻能產生無窮的變化,而且正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情況隨時切換。
正奇要如何變化,考驗的是將領的管理能力。孫子說:「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樣簡單,就是因為懂得正、奇兵的分法。
所以,即使是像帶兵這樣複雜的事情,也只是簡單的正、奇兵兩種切換,但是,大家偏偏喜歡三十六計的詭計,喜歡走捷徑,其實是舍遠求近,把基本的東西用好,這就夠了。
就像我的金口訣老師說的,金口訣怎麼斷課,專看天幹地支就夠了,像衰旺、格局等等都是在這個基本上延伸的。
書中舉了韓信破趙之戰來說明正奇兵如何安排,一共切換了三次正奇的變化,很精彩,但是例子很長,我就不講了,大家自己去看。
講完戰術,再來看戰略。
上了戰場,關鍵要靠「避實擊虛」,這裡的實是敵軍強過我軍的地方,虛是敵人的短板。
比如敵軍在高處,我軍在低處,是敵實我虛,敵軍制勝的方法就有很多了,像滾大石頭、射箭、放沙,而我軍要反抗就很難了。
所以,一定要想辦法互換位置,要讓自己做主場,我為主,敵為客,這樣才能致於人而不被敵人致。
這個時候就要使勁引誘敵人變成「虛」的,來應對我的「實」的。
比如選個有利自己的地形,從很遠的地方引誘敵人來打,這個時候,我軍休息足夠,吃飽喝足,而敵軍疲憊不堪,又餓又困,我軍在氣勢上就贏了半截。
從戰略中可以看出,孫子是借用天時地利來調製人和的。
天時地利我們是可以人為選擇的,如果對我不利,就堅決不去打,如果對我有利,就引誘對方犯錯,讓他們失了人和,不得不和我們打。
這是孫子借勢的思想,我們今天講的「形勢」這兩個字就是來源於《孫子兵法》。
這裡「形」說的是實力,有了足夠多的「形」的準備,就要造勢、借勢,把「形」發揮出來。
所以,讀完《孫子兵法》,你會發現,「先勝後勝」更像做人做事的規劃觀,先讓「形」強大到超乎別人的想像,再找準時機造勢借勢。
雷軍說,「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但前提還得有雙隱形的翅膀,並且這個風口正好與你的專業對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