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始計篇「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先秦諸子、儒、道諸家,無不論「道」。而《孫子兵法》的「道」,作為謀劃軍事戰略基礎,為「利戰」服務,決定戰爭「成敗」,關乎生死存亡。孫子說:「道」,就要令民與上同意,上下一心、同命運共生死,形成眾志成城的「勢」,這是戰前準備的核心和關鍵。所以,理解了「道」,也就做好了戰前準備,也就贏了一半主動權,也就讀懂《孫子兵法》的一半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黃樸民教授教授等指出,孫子「道」論,是「治道」、「人道」和「戰道」三者的統一體,包含著治國法則、道義恩信、客觀規律等意蘊」,基本涵蓋治國之道、國君將帥德行素質、戰爭規律三個方面,其中治道與道義兩個層面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認為這樣的理解是比較全面的。
民本思想濃厚的「治道」:孫子的治道,要言不煩,從整體上表現為一種總體態勢,一種政通人和、講信修睦、民眾歸附的政治形勢、國內態勢,即國家有「道」。道義恩信皆備的「人道」:從宏觀層面,孫子的「道」是對國家發展大政方略的整體性描述,即「治道」;從微觀層面,則具體細化為一種道德品質,是衡量國君、將帥素質品行的一個重要表現,即「主孰有道」。判斷戰爭趨向的戰道:孫子「道」論極為豐富,不僅涵蓋了政治、道義等範疇,同樣包含著規律、方法的範疇。 在理論上這樣的理解就能帶給我們無限想像,在實際中,要以此有所啟發,我想我們遇到的事情應該都沒有孫子說的「兵者」那樣的複雜重要,需要上升到生死存亡,但是我們遇到的事情有時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實際應用中,對「道」要有因變的理解即不變與變化。堅持「大道」不變,並按照事情或項目的大小,團隊或組織規模,事物進展的階段等來考慮階段性的「道」,堅持根本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和諧統一。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我們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抗擊侵略者,而抗戰勝利後,國共之間爆發了內戰,我們就要徹底的消滅反動派,而在解放後,我們就要消滅地主階級了,但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這其中的「道」就因為我國環境而變化。
再比如,對有一個淘寶網店,主要目的就是要盈利的,但是在雙十一期間,並不能像平時那樣經營了,就要以最大的優惠來增加瀏覽量和曝光度,要薄利多銷為原則來開展這個期間的經營活動,並以此為「道」來制定相應的計劃。
大道不變,具體事情還是需要具體分析,關鍵是要調動組織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