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女人才能被稱為「黃花閨女」,說的真是未出嫁的女孩嗎?

2020-12-15 指點江山

古代人通常會形容未出嫁的女子為「黃花閨女」,由於,古代貞節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傳統的「黃花閨女」不同於現在的「未婚女性」,準確來說應該是「處女」。

「婚姻」這兩個字在古代的叫法與現在相同,寫法卻有些差異,古代通常會把這兩個字寫作「昏因」。原來,在古代的結婚儀式中,男方並不像現在那樣清晨接親,而是選在黃昏時前往女方家接新娘,「昏」字便由此而來。新郎抵達後,新娘跟著新郎出門,「女因男而來」,「因」字便由此而來。

一男一女,一嫁一娶,是為「昏因」。

並且,那些未經歷過「昏因」的女子,與已婚女子在打扮上也大不相同。未婚女子通常會在臉上「貼黃花」,當然,不是將真正的黃花粘在臉上,所謂「黃花」是一種由花粉煉製成的粉餅,再用雲母片、薄芝片剪成漂亮的花鳥形裝飾,沾上一層黃花粉以後貼在臉上。在古代,但凡做這種妝容的女子全都是少女,後來「黃花閨女」一詞就專門指代未出嫁的女子。

《木蘭辭》中有一句「對鏡貼花黃」講的就是未婚的木蘭對著鏡子化少女妝,從這部文學作品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少女貼黃花」這一風俗在東晉之前就已經流行開來。

那麼,「黃花」又有著怎樣的來歷呢?「黃花閨女」一詞,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來都是出自於金陵。

根據宋朝李昉等人編撰的作品記載的故事,南朝劉宋時期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某日在深宮中與宮女們玩耍,嬉戲累了後隨便躺在含章殿的屋簷下稍做休息。當時正值正月,梅花開得正盛,隨著縷縷微風襲來,滿園的梅花隨風飄落,正巧有幾朵飄到了壽陽公主的頭上。壽陽公主的汗水沾染了梅花,在額頭上留下梅花形狀的痕跡,使本就水靈的壽陽公主更加美豔。

皇后見壽陽公主額頭上的花痕十分美麗,竟然讓壽陽公主留著花痕,連連觀賞了三天才捨得讓她洗掉。宮女們覺得以梅花化妝這件事很奇異,所以,紛紛模仿壽陽公主,將花痕留在臉上,這種妝容也就是後來「梅花妝」的由來。由於,這種妝容源於壽陽公主,所以「梅花妝」又被成為「壽陽妝」。

之後,「梅花妝」逐漸從宮廷風靡到民間,得到大量年輕女子的追捧。事見宋代李等撰《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由於,梅花有季節限制,且其他花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之後,這種妝容不再局限於梅花,各種花痕都出現在少女們的臉上,直至後來黃花成為未婚女子們的主流。這種習俗從南北朝一直延續到金、遼兩方異族勢力入主中原,逐漸消失殆盡。

雖說,未婚的妙齡少女不再以「黃花妝」作為標誌,但是,「黃花閨女」一詞卻成了未出嫁的少女代名詞,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有種說法是「黃花」為「菊花」,從這又能引申出古代的貞節論,人們稱未婚少女「黃花閨女」不僅代表這個姑娘尚未婚配,還有誇讚姑娘心性純良、天真爛漫、品行貞節的意思。

古代有德行的女子將「貞節」放在首位,出嫁之前倘若與莫名其妙的男子有染,則會遭到輿論譴責,連帶著家人全都抬不起頭。丈夫死後推崇守節,立貞潔牌坊,此謂「一女不侍二夫」。古代女子的貞節與古代男子的氣節相對應,形容男子有骨氣有氣節通常會以竹、松借喻,而菊花就是女子守身如玉的最好象徵。由此看來,這種將「菊花」作為「黃花」的說法極其符合古人的道德觀。

然而,這種封建的「貞節」觀荼毒中國女性數千年,如今,被廢止已成了必然趨勢,「黃花閨女」一詞到了今天只是形容未婚配的女子,並不特指處女。並且,在中國某些地方的農村,也會把黃花大閨女稱為黃毛丫頭,黃毛即女孩子兩鬢的細小絨毛。在女子出嫁時老人會用白泥拔掉或剃掉新娘兩鬢的絨毛,作為女孩成為女人的儀式。

漢字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許多詞語的含義與古代大不相同。有些詞從褒義便為貶義,有些詞則由單義演化成多義。

古代曾把剪徑劫財的傢伙稱為「賊」,而把小偷小摸的傢伙稱為「盜」,時至今日這兩個字的意思已倒置,偷東西為「賊」,搶劫為「盜」;而「風流」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在古代這是個褒義詞,在許多詩句中都用風流形容瀟灑的才子,到了現在這個詞只會讓人想到花心的壞傢伙。又如「卑鄙」一詞,古代人以卑形容人地位不高,「鄙」則代表人的知識匱乏,這兩個字在古人眼裡只是不褒不貶的形容詞,到了今天「卑鄙」一詞則專門指代人品行惡劣,成了徹頭徹尾的貶義詞。

縱觀古今異義之詞,我們似乎能夠從中看遍歷史變遷,或許,這便是文學與歷史的魅力所在。

參考資料:

『《黃花閨女的由來》、《木蘭辭》、《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

相關焦點

  • 古代知識科普:「黃花閨女」具體是指什麼樣的女人?
    古代知識科普:"黃花閨女"具體是指什麼樣的女人?很多來我們國家留學的外國朋友,他們也十分的喜愛我國古代歷史上的英雄和美女,特別是對美女情有獨鍾。看來這愛美之心,真的是不分古今、不分中外的!事實上對於他們請教的很多問題,儘管我們平時也在說、也在用,但卻都是不知其解,比如古代女子有一個黃花閨女,很多人就答不上來,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看完你就明白了
    對於女子,古人也有許多稱謂,其中的「黃花閨女」常被我們用來指還沒有結婚的女性,至於未婚少女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應該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詞裡面的「黃花」是什麼?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 什麼樣的女人才被稱為黃花閨女?為何這麼叫呢?
    在我國民間,尤其是古代,人們常稱自家未嫁的女兒為「黃花閨女」,相信通過電影、電視劇、小說大家都聽過這個稱呼。那麼你知道為什麼要把未婚少女稱為「黃花閨女」,而不叫紅花、粉花、綠花、藍花嗎?原來「黃花閨女」的由來也是有一段傳說的。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
    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60歲為花甲,70為古稀……對於女子,古人也有許多稱謂,其中的「黃花閨女」,是指還沒婚嫁的女孩子,從另一種意義上,也就是現在的處女。至於未婚少女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 從古到今把未出嫁的女孩子叫做「黃花大閨女」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到了今天,人們還會像古人一樣,常常把年輕未婚的女孩子稱之為「黃花大閨女」,而且對於這種稱呼,讓人似乎在思想理念上,含有一種比較神秘而神聖的感覺。那麼,為什麼古時候把未出嫁的年輕女孩子叫做「黃花大閨女」呢?其實在這中間,充滿了讚美和貞潔理念。
  • 古人為何稱未出嫁的女子為「黃花大閨女」?真相真是耐人尋味
    古代為何稱未出嫁的女子為「黃花大閨女」?「黃花閨女」已經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詞了,大家都知道意思是還未出嫁的女子,但是你們知道這個詞的來源嗎?我們接下來就說說古人為什麼稱未出嫁的女子為「黃花閨女」。在玩累的時候,壽陽公主的額頭有一片臘梅花落在額頭上,來一陣微風,汗水將梅花侵染後印在額頭上,大家看到後都覺得美若天仙,太好看了以至於當時都在效仿,一直流傳到們見這種妝容就用於描述未出閣的女子,慢慢的「黃花閨女」便用來形容未出嫁的女子。但是黃花閨女中的黃花,你們知道具體是哪種花嗎?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紅花、粉花不好聽嗎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紅花、粉花不好聽嗎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雜五行書》前言: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代,都喜歡將沒有出嫁的女子稱為「黃花閨女」,那麼其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這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在中國古代人們奉行五行。人們認為事物的發展會根據五種形態進行生長。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
  • 古代未出閣的兒女,稱為「黃花閨女」,很少有人知道「黃花」意思
    古代未出閣的兒女,稱為「黃花閨女」,很少有人知道「黃花」意思在封建時代我們常常把沒有出嫁即沒有出過閨門的少女稱作黃花閨女,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黃花」的意思,今天就來說說這「黃花」!第一種其實就是一種化妝的方法,女子在沒有出嫁的時候的化妝方法通常是把一些黃紙剪成各種好看的圖案貼在臉上,或者塗上黃色的裝粉來打扮自己,所以她們就被人稱作是黃花閨女。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沒有出嫁的女子也就是處子,她們沒有經歷過周公之禮,而額頭上的汗毛一般是淡黃色的,所以也被人叫做黃花閨女。
  • 李清照說「人比黃花瘦」,黃花是什麼花?和「黃花閨女」一樣嗎?
    黃花到底何指?一直都比較有爭議。比如李清照說:「人比黃花瘦」,有人說,「黃花」指的就是黃花菜,因為我們吃的黃花菜都是瘦長形的,形容人的身體瘦弱,沒精神,可真的如此嗎?黃花菜另外,民間稱未出嫁的女孩子是「黃花大閨女」,為什麼是「黃花」閨女?為什麼不是桃花、杏花、或者是玫瑰、牡丹什麼的?這個「黃花」又是什麼花?
  • 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子叫作「黃花閨女」,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個稱呼大家都很熟悉,便是我們常說的"黃花大閨女"。沒有結婚的女子才能得此"雅號"。很多朋友肯定會感到疑惑:為何女子要被稱為黃花呢?難道黃花不應該值得是遲暮之年的老婦人嗎?"黃花閨女"的起源。這樣的簡單製作法廣為流傳,而且大都是未出閣的少女使用"黃化妝"。久而久之,人們便用"黃花閨女"形容未出嫁的姑娘。當時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句小詩,"今朝白面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用黃花形容未出閣的少女,一方面富有代表性,讓人看到妝容便知對方尚未出嫁。若是遇到心儀的姑娘,看到對方依舊單身,還有求愛的希望。
  • 古代常說的「黃花閨女」,「黃花」是什麼花?菊花嗎?
    現在經常會聽見一個詞語叫「黃花閨女」,但是很多人都「黃花」是什麼都比較好奇,分不清這個是指黃色的花,還是具體的某一種花,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菊花。想要了解「黃花閨女」的「黃花」是什麼,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典故是什麼時候來的。
  • 古代未出閣的女孩,被稱為黃花閨女,是有來由的!
    要說古時候對於女子來說,什麼東西才是最為重要的,那麼就是貞潔了。畢竟,古時候可沒有我們現在這麼開放,並不是說現在的女子,都不是很注重自己的貞操。而是現在的人大多數都是比較崇洋西方文化的,而西方國家的人又都是那麼的開放,自然而然影響了很多人都會變成這種樣子。
  • 中國古代為什麼把未出嫁的女子叫做「黃花大閨女」?
    中國民間常把待字閨中未出嫁、沒有性生活的少女稱為黃花閨女,這裡的「黃花」一般是指菊花,用來比喻待潔淨的處女,把黃花比作處女的原因是菊花品質高潔,象徵著女子貞潔。」黃花閨女」一詞最早源自於北宋年間的《太平御覽》一書,但最初的黃花並非指菊花,而是指臘梅花。
  • 沒出嫁的女孩兒被為「黃花大閨女」,為什麼不叫「紫花大閨女」?
    《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我們都在書上或是電視劇裡看到,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孩稱為黃花大閨女,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人們有些很多繁瑣的禮節,社會上各個階層人們之間的稱呼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為什麼是「黃花」不是其他顏色的花呢?這個詞又是如何來的呢?那是的人們常用「黃花閨女」來指那些還沒嫁出去的處女,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從我國漢朝起,女孩子喜歡用梅花的花粉製成的原料化妝,因這種顏料是黃色的,人們便稱這種顏色為「花黃」。到了南北朝時期,「花黃」更是女孩兒們必不可少化妝必備之物。南北朝時期民歌《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這一景象!
  • 「黃花閨女」到底指的是什麼?為什麼會稱小女孩為「黃花閨女」?
    黃花閨女一詞,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那為什麼不叫紅花閨女、紫花閨女、粉花閨女呢?這個名稱是怎麼樣來的呢?所謂黃花,其實指的是古時婦女額前的一種裝飾,又稱花黃,即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這種習俗大約起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木蘭辭》中就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之說。
  • 古人為什麼稱未出嫁的女子為「黃花閨女」
    「黃花閨女」一詞,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所謂黃花閨女,是指還沒婚嫁的女孩子。從另一種意義上,也就是現在的處女。  關於「黃花閨女」一詞的由來,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  南朝某年農曆正月初七這天的下午,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宮廷裡嬉戲。
  • 未出嫁的姑娘為何叫「黃花大閨女」呢?原來是源於她
    在我國民間,一直將未出嫁的少女稱為黃花大閨女,有的地方則稱為黃花女或者黃花幼女,為什麼要在閨女前加上黃花二字表示未出嫁的少女,而不是紅花,紫花或者別的什麼花呢?有一種說法比較粗暴,此黃花就是我們平常見得菊花,和我們今天常說的花語有些類似,中國古代文人也賦予了不同的花有著不同的品性,比如牡丹代表富貴,那麼菊花在古人眼裡則代表著高潔,同時它還比較耐寒,凋謝也比較晚,常被認為是有節操的象徵。陶淵明獨愛菊花,因菊懷此貞修姿,卓為霜下潔,這種特質用來形容未婚少女倒也貼切。
  • 古代少女為什麼要叫黃花閨女?梅花妝與貼黃花習俗的由來
    在古代,人們都把未出嫁的女子稱作「黃花大閨女」。為什麼要在閨女前面加上黃花二字來表示未出嫁的少女?而不是紅花或者紫花呢?「黃花閨女」一詞,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不僅在古代,放到現代,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人人皆懂,意思主要是代指沒有出嫁的大姑娘。
  • 為何古人用「黃花閨女」比喻沒結婚的女孩?黃花究竟是什麼花
    比如「黃花閨女」這個詞,實在不太好理解記憶,整整困擾了我高中三年。黃花閨女,是指未結婚的女人,一般用來形容處女。可問題是「黃」這個字,用來形容女人時,一般都是形容人老的,比如「人老珠黃」「黃臉婆」等。若是形容年輕漂亮,多是用「紅」字,比如「紅顏」「紅粉佳人」「翠袖紅裙」,即便是形容出軌的女人,也得用個「紅杏出牆」。把沒結婚的女子稱為「黃花閨女」、「黃花女兒」、「黃花女」、「黃花姑娘」等,最早源於元雜劇。便是黃花女兒,剛剛扯的一把,也不消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幹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