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常把待字閨中未出嫁、沒有性生活的少女稱為黃花閨女,這裡的「黃花」一般是指菊花,用來比喻待潔淨的處女,把黃花比作處女的原因是菊花品質高潔,象徵著女子貞潔。
」黃花閨女」一詞最早源自於北宋年間的《太平御覽》一書,但最初的黃花並非指菊花,而是指臘梅花。
據記載,南朝劉宋時期,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與宮女嬉戲玩樂,累了躺在簷下小憩,微風拂過,一樹臘梅花落英繽紛,有幾朵落在公主額頭上,留下淡淡的黃色花痕,如同美妝,顯得公主更加嬌柔嫵媚,後來愛美的壽陽公主時常將幾片臘梅花貼在前額作為裝飾,這一妝容很快就流行起來,被稱為「梅花妝」。
但梅花是季節性的,無法四季常開,於是有人想出法子,採集黃色花粉製成粉狀用於化妝,這種化妝品被叫做「花黃」。由於使用這種妝飾和化妝品的大多是未出閣的處女,慢慢「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處女的專有稱謂了。
隨著貞操觀念的不斷強化,黃花逐漸與菊花聯繫起來,用於表達一種貞潔,而非最初那種純粹的審美觀念了。
古代把女子貞操看得極重,女子的貞潔往往與男子的氣節相提並論,用青松、翠竹比喻男人堅貞不屈的品行,用菊花形容女子守身如玉的品格。女子若是出嫁前破瓜,會被譴責為傷風敗俗,視為家門不幸,甚至連累家人;若是婚後喪夫,妻子要守節不改嫁,官方為其立貞節牌坊,謂之「一女不侍二夫」。
如今雖然仍用黃花閨女用來指代未結婚的女子,但隨著社會風氣的不斷開放,真正的黃花閨女已屬稀缺品,男士們也無需糾結了,畢竟男人才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