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一個星期前,一架波音737 Max 8客機從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起飛,目的地是肯亞首都奈洛比。起飛6分鐘後,飛機一頭栽向地面,機上157人全部遇難。
失事客機的黑匣子(飛行參數記錄儀)已被送往法國。針對黑匣子內的信息分析已經展開,但何時能得出較為完整的報告,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去年10月的獅航空難後(與埃航失事客機系同一機型),調查人員至今未公布他們從黑匣子中了解到什麼信息。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配備了最先進科技的龐然大物,為何會突然墜毀?空難原因調查為何耗時那麼久?
其實,在一部叫《空中浩劫》、已經播了19季的紀錄片中,都能找到答案。
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開始,在不斷地對抗地心引力過程中,人類空中飛行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如今,飛機已經成為出行安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然而一旦出現事故,往往也是最致命的。
為什麼會發生空難?
飛行員失誤、機械故障、惡劣天氣、蓄意破壞和其他人為錯誤是造成空難的五種常見原因。
任何時候,飛行員都是一架飛機上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設備再先進,都需要人來操控。而只要有人參與,就免不了出現失誤。
全球最彪悍的飛行員是哪國?非戰鬥民族莫屬。俄羅斯民航成立至今(包括蘇聯時代),共有8231人在其所屬航班事故中喪命(截止2016年數據),遇難人數全球第一。《空中浩劫》記錄的一次最令人難以置信的飛行員失誤空難,就拜俄羅斯民航所賜。
1994年3月23日凌晨,俄羅斯航空593號班機在西伯利亞地區失事,機上75人全部遇難。事後調查發現,副機長在正機長休息時讓自己的兩個孩子進入駕駛艙,並讓12歲的兒子坐在機長位上「學習」。結果熊孩子不小心關掉了自動駕駛系統,導致飛機側轉並急速俯衝下降,最終操作不及撞山墜毀。
有英國民航專家表示,隨著飛機本身變得更加可靠,由飛行員失誤造成的空難比例在增加,目前約佔一半。雖然類似的錯誤令人遺憾,但也別忘了,當飛機出現災難性故障時,飛行員可是最後一道防線。這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被拍成電影的「哈德遜奇蹟」。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從紐約起飛後不久遭鳥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在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機長決定在紐約市內的哈德遜河河面迫降,機上155人全部生還。
根據這一事件改編的《薩利機長》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機長在國會接受質詢,調查人員通過模擬認為,機長剛剛好有時間迫降到最近的機場,完全可以不必冒險迫降水面。薩利機長回答說,電腦模擬只是理論上的可行性,完全沒有考慮到「人」這一因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人不可能做到模擬那般精確。關鍵時刻,飛行員的判斷和操作至關重要。
除了飛行員失誤,由幾十萬個零件組成的機體,任何一個小零件「罷工」,結果都可能是致命的。
現代飛機,可以說是工業時代科技的集中體現。早期的飛機不過幾千個零件,現在的一架波音737客機有多少個零件?答案是36萬多個。一架如此龐大而複雜的機器,難保某個零件不會出現故障。
還記得去年的川航迫降事件嗎?駕駛艙擋風玻璃突然破裂導致飛機失壓,最終依靠機長的神操作,成功迫降成都雙流機場。29年前,英航一架班機發生過類似事件,擋風玻璃破裂導致機長上半身被吸出機艙外,最後憑藉副機長和地面指揮人員的努力安全迫降。
事後調查發現,造成擋風玻璃脫落的原因是小小的螺絲釘。飛機出事前27小時曾更換了擋風玻璃,維修人員沒有根據維修手冊使用標準螺絲,而是憑肉眼選擇了自認為相同的螺絲,但其尺寸與標準螺絲細了0.66毫米。
小小的螺絲,導致一場空中驚魂,但另一些飛機故障,可就沒那麼幸運了。1985年8月12日,日航123號班機在東京飛大阪途中墜毀,導致520人遇難,為世界上涉及單一飛機死亡人數最多的空難。事後調查發現,事故肇起於飛機失事7年前的一次不當維修,導致尾端機體因金屬疲勞而爆開,連帶損毀尾翼與液壓系統,導致飛機失控墜毀。
一次次血的教訓,讓飛機製造商不斷對飛機進行升級,用計算機的作用,減少人為因素影響及機械故障,自動駕駛系統便是其中一大進步。通過強大的計算機系統,通過數據分析自動規避處理風險,最大程度減少人的因素影響。
這聽起來很美好,人會出現判斷失誤,計算機有既定的運行程序,犯錯的概率更小。但問題是,一旦電腦出現故障,飛行員該聽電腦的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或者說,危急時刻,飛行員能鬥贏電腦嗎?
1985年2月19日,中國臺灣的華航006號班機,在太平洋上空出現故障:處於自動駕駛模式的飛機,儀器突然出現不合理讀數,飛機急速翻轉並下墜。機長決定解除自動駕駛,最後奇蹟般迫降成功,沒有人員遇難。事後調查發現,飛行過程中一個引擎突發故障,此時應立即切回手動模式,然而機組人員過於相信自動駕駛,導致飛機傾斜並失速下墜。
在本次埃航ET302失事後,再度掀起了對飛機自動化系統的質疑。儘管最終調查結果還未出爐,但波音為737 Max設計的MCAS系統,被認為是可能禍首之一。
MCAS全稱叫「自動糾正失速系統」,其設計初衷是,如果機身上的傳感器檢測到高速失速情況,即使沒有飛行員輸入信號,系統也會強制將飛機的機頭向下推。獅航空難事件中,飛行員數度與疑出現故障的MCAS系統搏鬥,失敗後飛機墜海。
業界對自動駕駛系統的擔憂,除了系統本身可能存在缺陷外,還在於會造成一種「自動化悖論」——自動駕駛系統會讓飛行員成為輔助存在,而一旦系統遭遇突發情況失效,飛行員可能因為平日操作不夠熟練而無法應對。
不管是飛行員失誤,還是機械故障,或者遭遇極端天氣,完全由單一因素造成的空難極少,大多是多種因素的連鎖反應。每一次慘烈的事故,都會推動飛行安全措施的提高,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祈禱,悲劇不要再發生。
(圖片來源見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