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普漲的時代結束了
近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發布了《2020年11月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報告顯示,11月份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監控的288個主要城市中,共有138個城市一手房價格指數環比出現上漲,108個城市一手房價格指數環比下跌,42個城市一手房價格指數與上月持平。
房價上漲城市不足半數,房價下跌城市比上月增加8個城市。無獨有偶,在12月1日,社科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發布了2020年分析報告,監測數據顯示,與歷史最高房價時點相比,有20個城市房價跌幅10%以上。
其中,廊坊市房價下跌幅度最大,相比2017年4月房價高點跌幅達46.9%。另外,天津、青島跌幅超過20%,北京、石家莊、濟南跌幅超過15%。
社科院報告指出,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過去,2021年,房地產行業會平穩健康發展。在市場運行下,房價會在一定範圍內波動,上漲或下跌,可能由宏觀環境因素決定。
宏觀環境因素,大致可以分為樓市調控政策和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住房供給。
樓市調控政策因素影響
比如,房價近乎「腰折」的廊坊,廊坊地處京津翼城市群核心地帶,北臨首都北京,下轄的北三縣燕郊、大廠、香河等環京地區更為人熟知,其房價最高點在2017年4月。
2017年3月,正是廊坊樓市調控出手的時間節點,歷時長達三年的調控是房價下跌的主要因素。當時,廊坊市發布了兩條新政直指炒房行為。
第一,實施區域性住房限購和差別化住房信貸。非本地戶籍居民家庭限購1套住房且首付款不低於50%,本地戶籍居民家庭購買第一套住房首付款不低於30%,第二套住房首付款不低於50%,第三套及以上住房限貸。
第二,實行差別化住房公積金貸款。公積金貸款購買首套住房首付款不低於30%,第二套住房首付款不低於60%,第三套及以上住房限貸。另外,暫停受理異地公積金貸款。
其後,同年6月,樓市調控繼續加碼,非本地戶籍居民家庭限購1套,並且需提供3年及以上社保繳納證明或納稅證明。限購、限貸的措施之下,購房的門檻提高和時限拉長,長期的持有成本與風險下,炒房客競相拋售離場,樓市迅速降溫,房價下跌。
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住房供給因素影響
自去年黑龍江鶴崗開始,遼寧阜新、山東乳山等城市的「白菜房」也相繼引發過網絡熱議,這一類型城市有一個特徵,屬於收縮型城市。
收縮型城市,在國內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吳康表示,城市收縮直觀的層面是人口變化,2007-2016年間,有84座城市都出現了收縮,均經歷過連續3年或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
這類型城市過去賴以生存的石油、煤炭等資源逐漸枯竭,缺乏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吸引人才流入,伴隨著老齡少子化現象加劇,年輕人口外流,機場、地鐵等大規模公共設施無法建設,城市經濟發展減緩,進而導致樓市失去支撐,房價下跌。
與之相對的,比如廣東東莞,華為從深圳撤離後,將整條產業鏈都搬遷到了東莞,超過1.5萬高收入企業員工湧入,為樓市提供了大量的購房剛性需求。其後,華為的上下遊產業也相繼入駐,也帶來了成千上萬名員工。東莞城市發展加快,樓市也在有支撐的情況下迎來了房價上漲。
另外,在浙江杭州,伴隨著13年阿里巴巴萬人大遷徙,經過不到十年的高速發展,數據顯示,阿里員工總數超過10萬人。高新產業的進駐,推動了杭州經濟發展加快,地鐵、學校的新建,以及杭州推出的一系列落戶惠利措施,都為樓市提供了大量的剛性需求支撐,房價也升溫上漲。
中央定調,央媒發聲,專家回應
11月3日,新華社受權正式公布了十四五規劃,其中關於房地產部分,明確指出未來5年將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其後,央媒人民日報發文表示「房住不炒」不會變,房地產調控不放鬆。央媒新華社發文表示「弦」還得時刻繃緊,「穩」是房地產市場的「主旋律」,樓市堅持「房住不炒」。
這意味著,未來樓市調控會進一步縮緊,房價將回歸理性。但是,隨著城市化建設發展與經濟增長,人口將會從農村流向鄉鎮,從鄉鎮流向中小城市,從中小城市流向省會城市,從省會城市流向中心城市。在人口淨流入和經濟利好的情況下,好城市的房價依舊有所支撐,仍然有溢價空間。
近日,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房價普漲結束了,房地產作為最好投資品的時代結束了。未來,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漲幅不可能暴漲大漲,炒房虧錢可能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