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份子錢,越來越多了。
我媽說,以前的時候,幹什麼都要份子錢。
娶媳婦、生孩子、孩子滿月甚至連你蓋一間茅草屋都要收份子錢。
為什麼?因為沒錢!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生活。
對結婚生孩子來說,為什麼要份子錢?
因為剛剛結婚的小兩口花銷大,存款少,為了讓他們能夠更好的度過這段時間,大家就湊一湊份子錢。
每個人都給,等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再還回去,這就是份子錢,是有親情有親戚有良心的人給的幫襯錢。
媽說以前的時候,每個人都要記帳本,記誰給了多少,誰幫了多少,到別人需要的時候一分不少的還回去。
當然,現在生活好了,份子錢也逐漸成為了一種被人鄙夷的風俗習慣,但是在那個年代,是親朋好友團結一心得象徵。
反而觀之,隨著物價的上漲,現在生活壓力也並不輕鬆,十年前,別人給你隨了十元的份子錢,如今為了維護社會風氣,十年後的今天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也給了人家十元錢的幫襯,如果是你,你怎麼想。
當然社會不斷地發展,生活質量也逐步提高,份子錢地多少已經沒有了原來實際地意義,更是一種面子工程,當然也是一種還債工程,需要將人情還清,才能持續降低份子錢對當代青年地壓力。
因此小編覺得,份子錢確實應該受到一定地管制,而鋪張浪費更是應該制止。
故事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之下。
主人公是我的小姨、母親和我的舅舅。
舅舅是一個酒鬼,每天喝了醉醉了喝。
媽媽沒上過學,早早的嫁了出去。
兄妹倆感情不錯,舅舅對我也還可以。
舅舅和母親沒有爸媽,媽媽嫁出去了,舅舅因為喝酒,也沒有人跟。
媽媽一直在張羅著給舅舅找一個媳婦。
爸爸人老實,都聽我媽的。
原本的生活倒也和諧,舅舅和自己的酒,小姨在爸媽的幫助下考了大學,走向了大城市。
媽媽最擔心不下的,還是舅舅。
家裡人都老實,文化也低,那個時候一個月的工資只有一百多塊錢。
媽媽說,那個時候,活少人多,她一個冬天只掙了幾十塊。
我家裡有房子,奶奶蓋的,但是留下了三千元的帳。
媽說,那個時候,三千元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不過爸媽勤快,隨著物價的上漲,工資上漲。
帳很快還完了,還能接濟舅舅的生活。
後來,舅舅好像懂事了,去了海邊給人家捕魚。
但酒一直沒有戒掉。
一年也只幹一半的時光,另一半就在家裡喝酒。
不過還好,舅舅把掙得錢都放在媽媽這裡,用的時候就拿,用的時候就拿,用的時候就拿。
總有拿多的時候,爸媽也無所謂,畢竟知道正經工作了。
眼看著,越來越好。
但事情總是有轉折的。
轉折在一間房子上。
人嘛,總要有個像樣的家。
舅舅想要蓋房子,那個時候的材料很便宜人工也不貴,農村裡一套房子下來只需要需要三萬。
舅舅自己拿了一萬,媽媽拿了一萬,小姨剛剛工作,拿了不知道多久的工資湊了五千,剩下的東拼西湊也算是齊了。
哪個時候,媽媽很高興,白天只幹半天的活,不到中午就去做飯忙活。
畢竟有了房子,就意味著有了家,有了家就意味著有了媳婦,有了媳婦就意味著舅舅能自己過活了。
爸爸說,你是你哥的媽媽。
媽媽笑而不語。
後來,媽媽求親朋找好友,終於,有一個寡婦願意嫁給舅舅。
媽高興的不得了。
不久,舅舅又來了,剛處在一起正是花錢的時候,缺錢。
媽媽又給了幾千塊錢,畢竟好日子總需要一個過程。
媽說,她給的高興。
爸說,你就當我是開銀行的,開銀行的也不經這麼花呀。
兩年後,我結婚了。
和我家關係不錯的表哥使勁拉扯著塞給我媽一千塊錢。
其實,我們血緣關係並不深,只不過表哥家裡窮,剛結婚的時候也收過我媽的份子錢。
表哥父母去世的時候,屋前屋外都是爸媽操辦的。
只不過後來發跡了。
媽媽說:「你表哥這一千塊你要記好了,他兒子結婚的時候要還給他。」
身為親娘舅的舅舅必須到場,不過並不高興。
他說我媽沒有去看望發燒的舅媽。
說媽媽沒有拿她當作親嫂子。
像施捨一樣的交給我媽400元的份子錢。
媽媽沒有接過那四百元,說「你走吧,我不缺你這點錢,以後你沒有我這個妹妹,我也沒有你這個哥。」
後來,媽在姥爺的墳前哭了很久。
媽說,其實他兇我無所謂,錢少也無所謂,400元也不少,但他是你舅舅,是你親舅舅,如果他有良心,就算是借也要借出來一千塊錢,讓別人看看,你舅舅是愛你,你舅舅拿你當他親外甥,哪怕用完我把錢退給他。
媽說,以後的份子錢可多可少,但帳本裡的這些一定要還清,都是人家借咱的。
媽文化低,但能看懂這份厚重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