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作為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的經商謀略,向來為後世商人所追捧、學習。那麼,胡雪巖經商做生意,最大的賺錢訣竅是什麼呢?答案或許是眾所紛紜,但按照胡雪巖自己的總結,他最大的賺錢訣竅,其實就這8個字,可惜很多人做不到,那8個字呢?用胡雪巖的話說就是:「施惠於人,以仁取眾,這就是我的賺錢訣竅。」
「施惠於人,以仁取眾」,這8個字,正是胡雪巖最大的賺錢訣竅,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胡雪巖具體是如何靠這八個字賺錢的。
胡雪巖在他的「胡慶餘堂」創立之始,投入運作的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做名氣。為了做名氣,他採用的就是「施惠於人,以仁取眾」的賺錢訣竅,為此,他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多賣亂世當口所急需的救命藥,對買不起藥的人,免費奉送!第二是為軍中提供只收成本的捐助型藥品,比如「諸葛行軍散」之類。
胡雪巖做藥店生意,是從人道主義、從「仁」字出發的。當時,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社會動蕩,百姓常常背井離鄉,流離顛沛,因而瘟疫、病患常常是防不勝防。而百姓生活貧苦,根本無錢治病。基於此,胡雪巖下令各地錢莊,另設醫鋪,有錢收錢,無錢白看病,白送藥。
當時,南京已經被太平軍打下,清廷派重兵駐紮南京外圍,成為「江南大營」。各路百姓則是顛沛流離,四處奔逃。打仗自有死傷,逃難時常有瘟疫,軍民兩方面都是需藥應急,藥材生意自然看好。
胡雪巖點子多,馬上就心生一計,他的計策是:準備大量應急藥材,贈送予江南大營,施捨予逃難黎民。這些藥材並不昂貴,也無非是「諸葛行軍散」之類的普及性小東西。以今天標準來看,大概也就是風油精、消炎粉、雲南白藥之類的成藥。
而且,胡雪巖還同湘軍、綠營達成協議,軍隊只要出本錢,然後由他派人去購買原材料,召集名醫,配成金瘡藥之類,送到營中。曾國藩知道此事後,感嘆道:「胡氏為國之忠,不下於我。」胡雪巖的仁舉換來了封疆大吏曾國藩的一句盛讚,而這一句盛讚,對於藉助官場勢力的商人來說,就更加博得了眾人對他的信任與支持。
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天下士子云集天府,進行科舉考試。胡氏又派人送各種藥品、補品給這些士子。因為每年考試期間,許多士子由於連夜奔赴,或臨陣磨槍,身心都極度疲乏,往往一下子就病倒了。胡雪巖此舉,也是有因而為,當然,也就受到考官、土子們交口稱讚,並紛紛託人向胡雪巖致謝。
胡雪巖「施惠於人,以仁取眾」,得到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他開藥店進行義診,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個「胡善人」;他為軍營送藥,曾國藩忍不住誇他,而使他成為忠義之士;他為應考的士子送補品,天下士子都感激他,朝廷也因他的種種舉動而賞他二品官銜,成就紅頂商人美名。
就施捨對象而言,不論是清廷官兵,或是逃難百姓,無論如何,總是得到免費藥品,對健康總是有所助益;就胡雪巖而言,經由贈送藥材,「胡慶餘堂」的名聲得以遠揚傳播,聲名傳開之後,就可以和清軍糧臺打交道,建立正式的官方銷售渠道,把藥材賣到軍隊裡去。這樣的生意,說實在的,真是一輩子吃不完。
經商做生意,許多東西都是義利分不清的。作為一個有眼光的商人,應該把義利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而不是取其一端,因為無論取那一端,作為商人,都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功。胡雪巖雖然是清末亂世的一代巨賈大商,但卻不是一個奸商。正好相反,在他經商過程中,特別是經營胡慶餘堂的過程中,「施惠於人,以仁取眾」,是其最大的賺錢訣竅。
所以說,「仁」是胡雪巖經商謀略的一個精髓,其主旨就在於「施惠於人,以仁取眾」這8個字,靠這8個字樹立起企業的形象,才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利潤。遺憾的是,「施惠於人,以仁取眾」,這個道理在現代被許多商人看輕了,很多商人能認識到,卻很難做到,一心為利,而忘了義利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