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能不能經商做生意?

2020-12-07 東華禪寺

今天晚上我主講的話題是:寺院能不能經商?經商對不對?寺院做生意是不是就說明師父沒有修行?是不是就說明師父道德敗壞?我們不妨換一種表達方式,師父穿著破衣服,水電費都交不起,出門車票也買不起,你們來到寺廟沒吃的沒住的,這樣的師父是不是就有修行呢?就有道德?反過來,師父的衣食住行都很齊全,寺廟的設施很現代,甚至比你們家、比你們的企業還現代,是不是師父就沒有修行、沒有道德呢?

大家對寺廟的普遍認知都是寺農結合,但農禪並重並非一開始就有的,當年百丈懷海禪師開創農禪並重之風,也是在生存壓力下為了養活自己迫不得已而為之。到了今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反而成了一種禪宗正統。如今和尚做生意,叫商道結合,把商業變成禪業,以禪導商,以商弘禪。

其實商道結合也是古來有之。古代很多寺廟都是大地主,自己種不完的土地就租給當地的農民,向農民收租。大家說寺廟出租土地,和今天的寺廟通過網際網路做生意,本質上有沒有區別?(答:沒有) 對,沒有區別,它們都是商業行為。那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出租土地的和尚沒有修行呢?

時代變了,現在的土地屬於國家,到處又都在開發房地產,寸土寸金,寺廟坐擁土地做大地主的時代已不復存在,必然也要變通尋找其他賺錢的途徑,以維護寺廟的正常生存和發展,養活自己、建寺安僧、弘揚佛法。

說到這裡,又有人該質疑了:你們當和尚四大皆空,整天吃素,要錢幹什麼?我問你:就算吃素,寺院幾百號人買大米要不要錢?買蘿蔔青菜要不要錢?寺廟建築的維護需不需要錢?水電費要不要交?你們信徒來到寺廟,吃住全免費,這需不需要錢?每個月免費的禪修班,要不要錢?……在東華禪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建寺廟要不要錢?

你們知道建寺廟、建教堂的錢是誰給的嗎?國家的財政會給寺廟給教會撥款嗎?建教堂、建寺廟的資金都是信徒給的、眾生給的。如果信徒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保障,他會捐錢建教堂、建寺廟嗎?什麼樣的人會拿出錢來建教堂建寺廟呢?(答:有錢人) 對了,有錢人。才有能力為自己的信仰拿出部分錢財,給他們信仰的師父建教堂、建寺廟。

東華禪寺大雄寶殿

在座的有一大半都是東華禪寺的信眾,有的還是老信眾,老信眾應該知道東華禪寺原本是最不商業的寺廟之一:不收門票;信眾可以免費來掛單吃住;香攤無人看管,遊客自行取香投錢;免費辦夏令營、禪修班;免費接待很多社會團體前來觀光學習……那為什麼萬行現在主張農禪並重、商道結合呢?

因為絕大部分信眾都是普通人,沒有能力在經濟上幫師父,師父被逼無奈,不得不去厚著臉皮「做生意」。如果在座的信眾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每年給東華禪寺一百萬,我又何嘗不願意一門心思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呢?可是現在大家都是普通人,萬行寺廟建不起來,佛學院建不起來,養老院也建不起來,觀音禪院的工程款還欠著兩千多萬,迫於無奈,不得不做點小生意,減輕信眾對寺廟供養的壓力。師父有錢了,在座的各位就不用捐款給師父了,大家的錢是不是就多一點?壓力是不是就小一點了?

當然,萬行講這些只是就事論事,絲毫沒有抱怨大家的意思,任何人願意來親近佛法,萬行內心都會特別歡喜,何況大家雖然不是特別富裕,但已經竭盡所能地供養寺廟了,而且很多人還為東華禪寺的建設出過很多力,萬行都時常感恩於心。要怪只能怪我自己德行不夠。

你們聽說過臺灣的佛光山和慈濟功德會沒有?聽說過星雲大師和證嚴上人沒有? 他們的年收入都過百億,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都是他們的信眾、他們的會員供養的。這兩位是高僧大德,所以感召到了許多有錢的信眾。如果我的德行有他們的十分之一,我就不需要去做生意了。

東華禪寺了塵閣

建東華禪寺也花了幾個億,這幾個億是怎麼來的?儘管我有那麼多徒弟,但是真正幫我把東華寺建起來的是近百個徒弟,這近百個徒弟持續供養我很多年,才支撐著我在短短幾年的時間把東華禪寺恢復起來。從2006年開工,到今天2016年正好十年,我建起了這麼大的一座寺廟。

即便如此,資金還是短缺。怎麼辦呢?信徒們已經竭盡所能,我當然不好意思再朝大家伸手。思來想去,我只好轉變觀念,換一種活法,換一種修行方式,利用寺廟的優勢發展經濟來建寺廟、養僧人、利益眾生。 結果有人就說:唉呀,我師父怎麼做生意呢?和尚不好好修行,幹嘛做生意呢?我的師父是假師父!

其實,寺院經商的動機、手法和目的與純商人的動機、手法和目的截然不同。兩個人都需要金錢這個工具,但工具一旦拿到手,所做的事情也截然不同。佛道可以淨化心靈,不同的動機,不同的目的,商道、政道又何嘗不是淨化心靈的途徑呢?動機與目的決定了經商的本質。

為什麼寺院不能做生意呢?難道自食其力解決自身問題也不行嗎?東華禪寺儘可能提供好的產品,大家覺得需要就買,覺得不需要就不買,很正常,我並不希望東華禪寺為了賺錢把東西賣給不需要的人,結果造成資源浪費。如果有人因此就認為師父沒有修行,我倒想勸他乾脆直接放棄做一個佛教徒。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的人就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生意,而且還是無本萬利的生意,通過販賣教義、思想,換來信徒們的金錢供養。照這個邏輯,哪一天你們一想,對呀,有道理,那不是連佛教都要否定了嗎?萬行最怕的就是有些人學佛把腦子學死了,佛教讓人放下我執,但有些佛教徒的我執反而比普通人還嚴重,特別喜歡認死理。

其實質疑不是不可以,但質疑的重點不應該是師父能不能做生意賺錢,而是師父賺到錢以後把錢用到了哪裡,是拿去揮霍享樂了,還是拿去弘法利生了?少林寺光賣素餅,一年就能賺三個億,這三個億大家知道能辦多少好事嗎?沒有這三個億他是吃蘿蔔白菜,有這三個億他還是吃蘿蔔白菜,為什麼他要賺這三個億呢?

因為他心中有國家、有眾生,他要行菩薩道,給人類帶來光明,所以他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經濟,帶動地方經濟,利國利民。佛光山和慈濟功德會把他們每年的上百億用到哪裡了?他們用這上百億創造了上千億的效益,救治了無數的眾生。沒有這上百億,他們是吃蘿蔔白菜,有了這上百億,他們還是吃蘿蔔白菜。我用幾個億把東華寺建起來了,我每天還是吃蘿蔔青菜,我的每一件衣服都穿十年以上。

所以大家要看師父把賺來的錢用在哪了,這個才最重要。我曾經說過一句玩笑話,也是我的心裡話,萬行沒有錢,還能多活幾年,萬行錢多了,就得少活幾年。為什麼呀?我手裡有錢,就要去建寺弘法,就要去做慈善,把我累死了。我手裡沒錢,天天待在兜率天裡打坐、入定、看書、喝茶,我是不是可以多活幾年?你們說,我應該選擇哪種方式呢?你們給我設計一條出路吧。我的貪心大呀,又想建寺弘法做慈善,又想輕鬆多活幾年。

東華禪寺自在堂

有句話叫「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因為沒有商業,全世界的人都過不上現在這樣的好生活。可是有些修行人一聽到「錢」字,就避之唯恐不及,似乎怕錢玷汙了自己。其實錢本身並沒有善惡,你把它用在善處它就是善錢,你把它用在惡處它就是惡錢。

你們知道白財神是怎麼來的嗎?很久以前一位有大修行的尊者,某天在路上遇到一群瀕臨死亡的貧苦人,他想救助他們,可是手中沒錢,無能為力,他難過得大哭,哭聲驚動了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被他的悲心所感動,也流下了眼淚,左眼流下的眼淚化現為綠度母,右眼流下的眼淚化現為白財神。白財神向觀世音菩薩發願:「讓我來助你救度眾生免於貧苦吧!」

白財神作為賜令免於貧苦的財神,其實是觀世音菩薩悲心的化現,錢實際上是救助眾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你把錢當佛看,它就是佛,你種的就是佛因。佛法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錢,而是讓你放下心中對金錢的貪慾和執著。如果你心裡沒有錢,手上拿著錢做善事救濟眾生,又怕什麼呢?相反,如果你手裡沒有錢,但心裡除了錢什麼都沒有裝,相比之下,哪個境界更高呢?(答:手中有錢,心中無錢)

還有人說,寺廟怎麼還在網際網路上招聘呢?佛教要發展、要利益眾生,是不是需要高素質、有專長的現代化人才?東華寺地處偏僻,不在網際網路上招聘,又到哪裡去找人才呢?又有人說,和尚做生意,為什麼還放到網際網路上去宣傳呢?

我問大家,你們是用什麼交通工具來東華禪寺的?是不是坐汽車、火車或者飛機?有坐牛車馬車來的嗎?沒有吧?用網際網路做生意也是這麼個簡單的道理。觀音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有億萬化身,眾生為了成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那麼我們為了更好地弘揚佛法,為什麼不能憑藉現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呢?如果還按幾百年前農業時代的理念和模式,別人坐飛機,你坐馬車,能做成事嗎?

不是只有盤著腿整天打坐才是修行,實際上做生意也是修行,做官也是修行,做什麼都是修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裡修行。商道、官道、佛道,這個道、那個道,本來就是一個道,道的外在形式有千千萬萬,只要你有道心、有定力、有智慧、有福報、有愛心,你就是在修行。

對於我個人而言,當年在山洞裡閉關是修行,後來開山建寺是對我修行的檢驗和更大的歷練,現在為了寺廟的建設和發展做生意是更大的檢驗和挑戰,後兩者對我而言反而是更大的修行,這是我真切的感受。

不管我做什麼,我始終初衷不改,道心未退,甚至經過了這些世事的歷練,我的道心反而變得更強、更堅定了。我曾經說過,佛法最終不是落在戒上,不是落在定上,不是落在慧上,而是落在用上,關鍵是你輸出的是什麼,只有在用中才能檢驗出你是否有戒、是否有定、是否有覺、是否有慧、是否有悲心;只有在用中(輸出),你才能真正看清自己。而佛法的修行,就是一個看清自己的過程。所以這些年來我一再要求你們要借事煉心、借人檢心,在做事中磨練自己、檢驗自己、成就自己。

至於外界的誤解、非議和誹謗,當年我在山洞裡閉關就有人非議,後來開山建寺更有人千般阻擋、萬般毀謗,但我從來沒有反擊過、動搖過。現在做生意,我會因為別人的非議而動搖嗎?一樣不會。只要它有利於寺廟的發展、有利於弘法利生、有利於國家社會,我會堅定不移地做下去。

但是不一定由我自己來做,請一些信徒來幫寺院做,而是讓更合適的人才來做。因為從根本上說我志不在此,我真正的願望還是講經說法、引導實修、弘法利生,把佛法發揚光大,這才是出家人的本職工作,這才是出家人真正應該做的事。

作者:東華禪寺開山方丈釋萬行,萬行大和尚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從農禪並重的祖訓,「堂上坐禪,堂下禪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歲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四十歲創立東華禪,讓學人通過學修「東華禪」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李嘉誠做生意、賺大錢的四大經商理念!若能領悟,賺錢不難
    學習李嘉誠有三重境界,一重境是單純的崇拜,喜歡聽其言,觀其行;二重境是模仿,模仿他的方法論;三重境則是領悟,領悟其做生意、賺大錢的經商理念,這也是學習李嘉誠的最高境界。以下總結出李嘉誠做生意、賺大錢的四大經商理念!其中蘊含商業大智慧,若能領悟,賺錢不難。
  • 猶太人:若能掌握這兩大經商定律,做生意、賺大錢,不難
    那麼,問題來了,猶太人的腦袋裡到底裝著怎樣的做生意、賺大錢的智慧,能把「世界的金錢都裝在口袋裡」呢?猶太人做生意、賺大錢的智慧有很多,但如果說最重要的智慧,可以用兩大經商定律來總結:第一個定律是猶太人的白手起家的憑藉,也就是「無中生有」法則;第二個定律就是被猶太人稱為「宇宙法則」的「78∶22法則」,這一定律讓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
  • 經商的十大禁忌!觸犯一條做生意都可能會血本無歸!
    如果有想法但還未開始做生意的人,就一定要記住這十條禁忌,千萬不要犯!不然下一個血本無歸的人,可能就是你!一忌:坐門等客做生意禁忌之一就是坐門等客。經商不跑不活,商品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商品的交流和推廣講究時效性,如果只是等著客戶上門,自己不去宣傳不去跑動了解市場行情,及時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改變,很難做成功。做生意只有跑動,才能獲知用戶需求和市場信息,只有緊跟用戶需求,才能讓商品有銷量,進而開始盈利。二忌:毫無膽量成功的商人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知道如何去穩中求勝。
  • 聰明能幹,但最不適合經商的三大星座,仗義疏財,常做虧本生意
    他們並非是沒有頭腦,但又最不適合經商,當然了,總結起根本原因來的話,只不過就在於他們太仗義疏財,所以經常這是因為太慷慨大方而做虧本生意。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即使白羊座從來不會缺乏一份察覺創業商機的火眼金睛,他們在日常的生活和投資上常常能快人一步,從而能夠收穫到一些財富,但最終又會因為性格特點因素而造成挫敗。沒錯,這也許也就要從白羊座的一些優勢說起,例如仗義疏財,又例如太助人為樂。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樣,在生意場上可千萬不能談人情,畢竟談感情傷錢。
  • 跟猶太人學做生意:掌握兩大經商定律,賺錢不難
    那麼,問題來了,猶太人的腦袋裡到底裝著怎樣的做生意、賺大錢的智慧,能把「世界的金錢都裝在口袋裡」呢?猶太人做生意、賺大錢的智慧有很多,之前也跟大家分享過,但如果說最重要的智慧,可以用兩大經商定律來總結:第一個定律就是被猶太人稱為「宇宙法則」的「78∶22法則」;第二個定律是猶太人的一句俗語「『女人』的生意永遠是『第一商品』。
  • 胡雪巖經商做生意的四大成功秘訣!來學習一下吧
    以下就圍繞這些素質分享胡雪巖經商做生意的四大成功秘訣!蘊含賺錢大智慧,來學習一下吧。,做到穩操勝券;其二,將通權達變的智慧與長遠的眼光相結合,胡雪巖經商做生意,善於盤算整個局勢,從大方向、大趨勢來評判生意,以其長遠的眼光決定某一項生意可做或可不可做,從而贏得先機和主動權,進而取得全局和長遠的勝利。
  • 中國人做生意富不過三代,猶太人做生意富過六代?獨特的經商思維
    履行口頭承諾也為這位猶太商人樹立了很好的口碑,後來中國商人為猶太商人帶來了更多的生意回報,這也是誠信所帶來的長期回報。如果我們在做生意的時候,連一個小小的口頭承諾都能為客戶達到,試問,你的事業還不會成功嗎?
  • 同樣是做生意,為什麼猶太人的方法那麼賺錢?揭秘猶太人經商思維
    全世界最慘的種族是猶太民族;全世界富豪最多的種族是猶太民族;全世界最會做生意的種族是猶太民族。在世界前400名富豪中,猶太人就有60個,猶太人之所以富有都是源於經商,在那2000多年的逃亡時期,他們不得不靠經商來維持生活。同樣是做生意,為什麼有的人就可以成為一個富有的人?答案當然是向富有的人學習。而猶太人的經商經歷,就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做生意的人去學習。
  • 跟李嘉誠學做生意:樹大招風,經商想賺大錢,就要懂得低調
    俗話說,「地低成海,人低稱王」,低調不僅是做人的一種大智慧,也是經商做生意的一種可貴的本分意識。有了這種本分意識,生意人才不會失去底線,錢財賺得安穩,生意才做的長久。對此,貴為「亞洲超人」的李嘉誠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說:「保持低調,才能避免樹大招風,才能避免成為別人進攻的靶子。」
  • 胡雪巖一生的教訓:經商從不違背這3條鐵律,日後生意越做越大
    胡雪巖一生的教訓:經商從不違背這3條鐵律,日後生意越做越大對於經商的人來說,胡雪巖這個人名是耳濡目染的,甚至有些人還會誇大他的實際意義,關於他的一生,肯定也暗藏著各種經商之道,經驗和教訓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 經商鐵律:「唯有惶者方能生存!」保持憂患意識,生意才能做長遠
    經商鐵律:「唯有惶者方能生存!」保持憂患意識,生意才能做長遠「唯有惶者方能生存!」這是華為老總任正非的一句經典語錄。任正非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家群體中最具憂患意識的一位,儘管華為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創造了無數輝煌的成績,但任正非始終強調華為人要有憂患意識。
  • 狼道:經商做生意,要想賺大錢,就要做「一頭特立獨行的狼」!
    在大自然中,狼向來以特立獨行、桀驁不馴而聞名,獅子、老虎、熊、豹等猛獸都可以被人類完全馴服,唯有狼卻不能,即使將一隻剛出世的狼崽抓來,讓人從小養到大,狼也絕對不會像狗一樣地被馴化。狼永遠都是特立獨行的,永遠都在走自己的路。
  • 經商鐵律:做生意,善於通過一件事做好廣告和宣傳,賺錢就不難
    經商鐵律:做生意,善於通過一件事做好廣告和宣傳,賺錢就不難。這件事就是社會活動,尤其是引人注目的社會活動。民間有句俗語:「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在電影中,這句俗語也經常出現。本文不討論這句俗語是否正確、有沒有道理,而是強調,從經商做生意的角度來說,有一種賺錢方法就叫「修橋補路」。這一賺錢方法的要點是利用引人注目的社會活動為自己做宣傳,架起通向顧客心靈的橋梁。在這裡,修橋補路只是一種泛指,像各種公益慈善活動,以及其他引人注目的社會活動,都在這個範疇。以下就分享一個靠「修橋補路」賺錢的故事,激活經商思維,看懂的都是高手!
  • PDD經商名言:做生意格局不能太小,抬頭看看天好大
    PDD經商名言:做生意格局不能太小,抬頭看看天好大 前言:近日,PDD回歸直播平臺,雖然手術還沒做
  • 「紅頂商人」胡雪巖的經商謀略:所謂做生意,就是交朋友
    生意場上,也是如此,要廣交朋友,甚至可以說,所謂做生意,就是交朋友。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對生意場上的交友之道,有著獨特的認知,他說:「人心晦晦,人性難測,憑什麼別人孤寡單獨,就只有某某人到處受歡迎?緣由無他,蓋因某人平常愛交朋友,到處交情耳。」 胡雪巖是真正將交朋友當作一種經商謀略的,在他看來,做生意,出外靠朋友,在「家」也靠朋友,要能為朋友著想。
  • 猶太人為什麼很會做生意?牢記這五大經商鐵律,就不愁賺不了錢!
    猶太人的五大經商鐵律,一旦悟透,做什麼生意都能賺錢,學習下吧;猶太人為什麼很會做生意?牢記這五大經商鐵律,就不愁賺不了錢!一、靠勤奮只能賺小錢,用腦子才能賺大錢猶太人之所以被譽為「世界第一商人」,擁有著超越其他民族的賺錢能力,並不是靠勤奮換來的,儘管他們也不缺乏勤奮,但在經商做生意上,他們更注重動腦子。
  • 經商做生意,最大的賺錢訣竅,其實就這8個字,可惜很多人做不到
    「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作為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的經商謀略,向來為後世商人所追捧、學習。那麼,胡雪巖經商做生意,最大的賺錢訣竅是什麼呢?答案或許是眾所紛紜,但按照胡雪巖自己的總結,他最大的賺錢訣竅,其實就這8個字,可惜很多人做不到,那8個字呢?用胡雪巖的話說就是:「施惠於人,以仁取眾,這就是我的賺錢訣竅。」
  • 經商做生意,為什麼說「無商不奸」?看完這三個故事,恍然大悟!
    經商做生意,為什麼說「無商不奸」?如何把握其中尺度?三個故事,帶給你啟發,看完恍然大悟!有一天,這個學徒向師父抱怨說:「師父啊,比我晚來的師弟們,都一個個出師、到外面去開業了,而我已經跟您學了五年,怎麼還是不能出師呢?到底我還要學多久啊?」師父看了看徒弟,嘆了一口氣說:「你還要繼續學呀!等你學會修好顧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覺,弄鬆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師、自己開業了!」
  • 淘寶店家假道長賣「符咒」,那麼道教的真道長能不能做生意賺錢?
    那麼按照道教教義,真道長能做生意賺錢,或者說能在電商平臺上賣符咒嗎?全真戒律主要分為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壇圓滿大戒」。所以,沒有明文規定道士不能做生意,那經商開店就是正當的。只不過,作為道士,不能被財錢所迷,貪得無厭,應常遣其欲、澄其心,以修行為第一要務。
  • 想做生意致富?學會猶太人的3大經商思維,領悟到了,賺錢不難
    想做生意?學會猶太人的三大經商思維,讓你成功致富說到經商,懂的人自然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猶太人,他們似乎被上天格外眷顧,生來就很有做生意的天賦,更是被賦予「世界第一商人」的稱號。金錢是沒有區別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們賺錢的思維方式,對於經商的人來說,一定要用平常心去對待金錢,才能在經商這條路上穩步前行。3、坦然面對失敗,逆流而上很多事情我們不敢放手去做的原因就是「畏畏縮縮」,怕失敗,不敢付諸於行動,害怕遭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