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做生意,為什麼說「無商不奸」?如何把握其中尺度?三個故事,帶給你啟發,看完恍然大悟!
先來看這三個故事:
故事一
有一個蜜餞工廠老闆的小兒子,到工廠裡去玩,女工看到可愛的小男孩,就順手拿了三顆蜜餞給他吃。不料,卻被老闆看到,老闆氣急敗壞地跑了過來,很生氣地打了兒子一巴掌,說:「臭小子,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要吃蜜餞,只能吃媽媽給你親手做的,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只見小兒子眼淚滴了下來,他哪裡知道,爸爸工廠裡做的蜜餞,自己家的人不會吃,因為其中或者會添加各種色素、防腐劑,或者不夠衛生……
故事二
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服完兵役的年輕醫師,在他的父母前往歐洲旅行時,替父親看管家中的診所,也代為行醫。
這個年輕醫師的父親人緣不錯,所以,病人總是一個個上門,生意應接不暇。
當父親外出回來以後,問他兒子:「我不在時,醫院裡有沒有發生什麼特殊的事情?」
「都還好啦!一切都很順利!」兒子醫師隨後得意地告訴父親:「哦,對了!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我把你一個患了十年胃病的病患,一次就給他醫好了!怎麼樣,父親,我的醫術不錯吧?」
父親一聽,滿臉不高興地說:「你覺得自己的醫術很棒,是不是?你以為你讀七年醫學院的學費是怎麼來的?」
故事三
有一個修理鐘錶的學徒,和師父學修表已經有五年了,他天天修理很多鐘錶,修得又快、又準,技術很不錯,可是,他師父就是不讓他出師。
有一天,這個學徒向師父抱怨說:「師父啊,比我晚來的師弟們,都一個個出師、到外面去開業了,而我已經跟您學了五年,怎麼還是不能出師呢?到底我還要學多久啊?」
師父看了看徒弟,嘆了一口氣說:「你還要繼續學呀!等你學會修好顧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覺,弄鬆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師、自己開業了!」
看完上面這三個故事,不知道大家對「無商不奸」這句話是否有更深的理解呢?
我們說,經商做生意,當老闆,要使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必須有一套自己獨特的、不為人知的經營哲學,才能在同行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這樣的經營哲學,是依照自己吃過的虧,以及前輩告誡的教訓,逐漸累積而成。上面這三個故事,反應了「無商不奸」的一面,在很多商人眼裡,也是可以理解的一種自私。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自私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道德」可分為「自律性道德」和「他律性道德」。經商做生意,只要不違反法律,上面三個故事中的「賣些稍微骯髒的蜜餞」、「故意不立刻醫好病人」或「偷偷地弄鬆手錶中的小零件」,都沒人知道,也不會被處以重罰,所以,只要能賺錢就可以——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較個人主義,並著重現實價值。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較高標準的自我要求。例如,對客戶必須絕對誠實,不能唯利是圖,一定要童叟無欺,等等。
從小,我們就聽過「無商奸商」這句話,所以,大家對於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例如,哄抬物價、以假亂真、標價不實等等。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商人都是奸商或沒良心,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真正忠厚老實、正派經營、有良心、有「自律性道德」的商人,也是大有人在。人是自私的,總會有私慾,但卻不能不道德,更不能觸犯法律,在滿足私慾的同時不觸犯道德和法律,這就是「無商不奸」的尺度,就像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所說:「不要把痰吐在井裡,因為哪天你口渴的時候,也會到井邊來喝水的。」(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