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無奸不商」,最初卻是用來讚美商人,文化也會進化
如今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無奸不商」這樣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商人多奸詐之徒。的確,生活中缺斤短兩,坐地起價、摻雜摻假等等,都是體現出一種商人的奸詐。然而,這個詞彙在歷史上,卻不是這個意思,反而是用來讚美商人的。
在歷史上,無奸不商最開始並不是這樣書寫的,而是「無尖不商」。
無尖不商出自於古代量米的量器,古時候買米以升鬥作量器,故有升鬥小民之說。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成交之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裡氽點米加在米鬥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儘量讓利。說簡單了,就和現在去買東西的時候,老闆多給加一點東西。於是,就有「無尖不商」這個說法。
據說,「無尖不商」還和財神爺趙公明有關。有一個小故事,趙公明早年開糧行做生意,他賣糧食的時候,每次都把升和鬥堆得尖尖的,說是無尖不商。這裡的商是動詞,是交易的意思。也就是說,不把米堆得尖尖的,他就不賣。也正是這個緣故,老百姓都認為趙公明是一個誠信的商人,後來人們便把趙公明當成財神爺供奉。
那麼,為什麼一個讚美商人誠信的詞語會變成一個說商人奸詐的無奸不商呢?在封建社會時期,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商人是社會地位最低的人,如「士農工商」這個詞。為了貶低商人,便使得無尖不商向無奸不商轉變了。也有一種說法,正是如同今天人們所說的那樣,是因為不法商人弄虛作假,坑害鄉民。
不過,不管怎麼說,無尖不商變成無奸不商,都是文化進化的一個表現。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強調生物的進化是由於環境決定的,這一條在文化上也是適用的,在學術上屬於「文化生態學」理論的範疇。文化現象一樣是由環境決定,比如說南方的人吃大米,北方的人吃麵食的文化現象,正是由於南方的條件適合種植水稻而北方則是種植小麥決定。而決定文化進化的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在那個貶低商人的大背景之下,無尖不商變成無奸不商,那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如今,無奸不商也是一個一竿子打死一群人的詞,並不是所有商人都是奸詐之徒,相反,商人要想長久經營,反而更要講信譽。